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教学教材.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教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教学教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教学教材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一、要求
1、有表情地演唱河北《茉莉花》,并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歌与人民生活、地理背景的关系。
2、欣赏歌曲《好花红》、《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了解每一首歌曲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感受不同的情感。
3、欣赏古曲《梅花三弄》,了解古琴及古琴音乐的风格。
4、为散文《二月兰》选配音乐并朗诵。
5、通过为陕西民歌《对花》编配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钢琴、录音机、教学录音带、VD机(盘)、投影仪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1、文字、图片材料
有关花卉题材的诗词、散文、图片以及古琴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家画像。
三、教材分析
1、意图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
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用国让学生聆听、演唱花卉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
通过学生创编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2、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使其能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音阶、旋法、语言上比较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异同。
(3)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第1课时
课型:
唱歌课
教学内容:
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
2、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歌曲学唱
教学难点:
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以及有感情的歌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一首歌曲,同学们听一听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沂蒙山小调》(民歌)
教师:
对,民歌.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学们,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片断,你听一听都是属于什么体裁?
(放录音)
1、《太阳出来喜洋洋》2、《放马山歌》》
3、《川江船夫号子》》4、《无锡景》
学生回答。
板书——民歌的体裁: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听一听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放录音)《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三、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选择:
A、欢快活跃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选择:
A、婉转细腻柔美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回答)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歌曲教唱
老师用钢琴伴奏分声部教唱
(划拍唱-----难点纠正:
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
)
5、声部配合,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四、欣赏(放录音)
1、《茉莉花》—江苏民歌。
与河北民歌作以比较,看看两者旋律有何不同?
风格有何不同?
2、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片断(合唱版、爵士版、器乐版)
(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其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
)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
河北民歌《茉莉花》。
2、歌曲:
江苏民歌《茉莉花》。
3、歌曲: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教学目标:
1、唱好歌曲《茉莉花》(河北民歌)。
2、通过欣赏《茉莉花》和《好花红》等,初步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唱好歌曲《茉莉花》(河北民歌)。
难点:
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了解歌曲的主题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并与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
3、欣赏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精心设计,可用语言来描绘春天的百花齐放、争香斗艳的美丽景色。
以次导入本课主题。
一、唱歌
河北民歌《茉莉花》
1、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的速度、力度、表达的情境等。
2、提问:
《茉莉花》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教师可先分别教唱第一声部、第二声部的旋律,待学生逐渐熟悉并唱准歌曲的旋律时,再配上歌词练习。
4、请学生试着分析歌曲的结构,以次了解歌曲两个声部的进行方式(时分是时合,支声复调的典型性态)。
5、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的力度记号,看一看这些力度记号与旋律线有什么关系?
6、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全体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演唱适应注意旋律起伏、强弱变化以及两个声部的和谐。
二、欣赏
1、江苏民歌《茉莉花》
(1)聆听音乐,提问学生:
歌曲的速度、旋律、风格是什么?
(2)挑出歌曲的前四小节与河北《茉莉花》的前四小节进行比较,看看两者的旋律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即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2、布依族民歌《好花红》
(1)边听边感受这首歌的风格:
抒情、优美。
(2)请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上下句式分节歌),指出句首的装饰音体现了布依族民歌的特色。
(3)老师简介中国民族调式,指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布依族民歌《好花红》都采用了五声音阶,但歌曲的结束音不同,《茉莉花》结束在"6"上。
(4)再听录音,与《茉莉花》相比较,感受不同民族民歌的不同风格。
小结:
课后记:
通过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
并能用竖笛吹奏第一声部的旋律。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
音乐活动:
二声部演奏。
组与组之间合作;同学与同学之间合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合作精神。
要求:
人人参与,自由结合。
教学过程:
学唱《茉莉花》的第二声部。
视唱第二曲谱。
视唱歌词。
分声部练习。
二声部和唱练习。
音乐活动:
自由练习,自由组合。
形式不限(二重唱、齐唱竖笛伴奏等)。
演唱会开始。
教师负责组织、伴奏、音响。
第二单元梨园撷英
一、要求
1、通过对中国戏曲剧种及其唱腔的介绍,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在教唱《唱脸谱》和欣赏其他戏曲唱段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中国戏曲音乐语言和演唱方法的特点,以促进民族审美观的培养。
3、结合具体曲目的介绍,讲授有关中国戏曲及其音乐的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对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唱腔感受和分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录音机、CD机、VCD机、幻灯机等。
2、录音带、CD、VCD片:
《唱脸谱》、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驸马不必巧言讲》、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会"
片段、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以及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的其他有代表性的唱腔和唱段。
3、京剧老生(生)、青衣(旦)、花脸(净)、三花脸(丑)的图片;京剧脸谱。
重点与难点
1、歌曲《唱脸谱》
重点:
学会并背唱这首歌曲。
难点:
(1)理解京剧唱腔的风格和京剧花脸长发的特点与内涵;
(2)在演唱中唱出风格特点。
2、欣赏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唱腔选段。
重点:
感受和初步理解各剧种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
(1)由于学生从小接触地方戏曲剧种音乐的机会较少,所以,刚开始时可能在某些地区出现学生不习惯或不甚喜爱这些唱段的情况。
应当用厅、唱、演的实践,并结合教师精到的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对于辨别不同剧种唱腔风格特点、不同行当人物类型、不同人物的脸谱,应当用音乐、录像、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使其易于理解。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唱脸谱》。
2、戏曲行当、脸谱。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唱脸谱》。
2、识别行当,辨认脸谱。
教学过程:
1、用语言导入戏曲脸谱话题,拿出几幅京剧人物的脸谱让学生辨认。
如果辨认不出来的话,没关系,等唱完歌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清楚地辨认。
2、教师引导学生唱乐谱,然后分两部分,边听录音边唱乐谱,直到唱熟。
3、在唱乐谱的第二编后,进行乐谱分析:
(1)调式、调性(降B宫调、降E宫调)和唱名;
(2)节拍、节奏及其特点;(3)旋律音调特点;(4)音乐结构,乐段和乐句;(5)词曲关系。
4、再听一边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和总体风格特征等。
5、按讨论的音乐风格,以自燃、明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背唱。
6、在唱歌词的适当时候,插入有关戏曲行当、脸谱的知识介绍,结合对照歌词来辨认脸谱,识别行当。
小结: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和学唱,同学们能进一步喜爱我国的京剧。
课后记:
通过京剧片段的观看,同学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唱脸谱》;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唱脸谱》,达到有表情地按京剧风格来歌唱的目标。
2、通过相关唱段的欣赏,理解京剧、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达到能辨别这两各剧种的目标。
3、为《打虎上山》配舞蹈动作,进一步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启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唱脸谱》,并且有表情地用京剧风格特点来背唱。
2、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与此相结合,简介京剧剧种及其音乐。
3、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
与此相结合,简介现代京剧音乐的新发展。
4、为《打虎上山》音乐配舞蹈动作。
5、欣赏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与此相结合,简介黄梅戏剧种及其音乐。
6、如有时间,可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小结:
课后记:
通过地方戏曲片段的观看,同学们对这些剧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楼台会》片断、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目标
1、通过越剧、豫剧唱段欣赏和相关知识介绍,结合上节课的欣赏和讲授,达到初步李结合辨别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音乐唱腔及其特点的目标。
2、在越剧《楼台会》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楼台会》片断的比较中,理解戏曲艺术与器乐演奏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1、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楼台会》并结合简介越剧剧种及其音乐。
2、视唱越剧《楼台会》幕后和唱,体会越剧的音乐唱腔的风格特点。
3、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会》片断。
将之与同名越剧唱腔比较,启发学生理解戏曲艺术与乐器的不同特点。
4、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结合简介豫剧剧种及其音乐。
5、综合比较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的音乐特点,播放相关录音、录像,让学生分辨剧种。
组织教学:
课前情境渲染——在教室里挂上中国结、红灯笼、戏剧脸谱等中国传统民俗装饰,录音里播放着“隆格隆”。
一.导入
出示三张代表不同民族音乐体裁的图片,让学生回答是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戏曲、宋祖英的演唱)
二.激情引趣
1、学生讨论:
对戏曲音乐的了解
2.教师总结:
我国的民族文化多采纷呈历史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代表。
3.师生同唱歌曲《唱脸谱》,初步感受戏曲音乐的韵味。
(演唱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京剧脸谱)
A.我们看到演员们的脸上涂了颜色并画成了花脸,这是我国戏曲中特有的化装艺术,尤以京剧为典型,因为它在构图、勾画、涂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式,所以叫“脸谱”。
B.讨论颜色的不同寓意和象征:
(结合相应的脸谱进行课堂讨论)
红色——威武中正——钟馗
黑色——严肃刚正——包公
蓝色——凶猛豪爽——窦尔墩
白色——阴险狡诈——曹操
C.老师提问:
我国的国剧是哪一剧种?
历史上的四大名旦都是谁?
D.教师与学生交流后讲解
三.感受与体验
1.由《唱脸谱》这首歌导入对京剧的介绍:
A.介绍我国京剧发展的历史以及其唱腔的特点(主要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
B.请同学听京剧名段《铡美案》中《驸马不必巧言讲》运用的是哪一种唱腔?
2.学唱《驸马不必巧言讲》
根据节奏念戏文(要求:
字正腔圆)
唱戏谱学大戏(提问:
这段唱腔里面最后一句同学们唱得最有韵味,如果给这句加一个动作的话,大家想想怎么加才能让我们的演唱更有点京戏的味儿?
)
请同学创造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3.聆听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与《驸马不必巧言讲》作比较,并请同学们描绘或表演两段情节。
4.看录像《女驸马》,展开对另一剧种的认识。
学生谈对黄梅戏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黄梅戏以及它的著名曲目
5.跟VCD演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6.学生学习并表演戏剧的基本手势和走圆场等。
四.创造与实践
1.看脸谱说人物与行当——包拯、红娘、曹操……
2.才艺大比拼
活动内容:
画脸谱、根据脸谱演角色、老调新唱——编戏文。
第三单元管弦和鸣
教学目标
l、通过视听练习使学生认识西洋管弦乐队及乐器,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2、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听辨大、小提琴、长笛、小号和单簧管的音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不同音乐体裁及其特点。
3、通过让学生们触摸乐器、演奏乐器,使学生对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乐器音色及外形,能准确听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单簧管的音色。
教学难点:
体会以上各乐器在表现音乐风格时的作用。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展示管弦乐队照片)。
教师:
同学们,你们熟悉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吗?
(学生回答:
《拉德斯基进行曲》)。
教师:
这首乐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乐队演奏的吗?
(学生回答:
交响乐队)
教师:
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交响乐队以及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
二、介绍西洋管弦乐队及其组成乐器,欣赏乐曲(多媒体播放乐器组图片)。
l、交响乐队也叫西洋管弦乐队,它的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队。
在强奏时,它雷霆万钧;弱奏时,它飘若游丝。
它有八个8度的音域,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队。
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上有哪些乐器?
(学生回答略)管弦乐队根据乐器的材质和演奏方式分为四个乐器组:
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
我们先来认识弦乐器组(出示弦乐器组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2、介绍弦乐器组:
弦乐器组由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组成。
乐器的音色由共鸣箱体积大小以及琴弦粗细的不同而决定。
低音提琴、大提琴是低音乐器,音色低沉浑厚;中提琴是中音乐器,音色柔美醇厚;小提琴是高音乐器,音色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
(播放乐曲,教师随机解说)。
3、欣赏两首由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查尔达什舞曲》和《梦幻曲》。
播放《查尔达什舞曲》和《梦幻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回答问题:
a、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b、这两首作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
为什么?
(学生讨论。
)
教师总结:
a、《查尔达什舞曲》音乐快慢对比强烈,音乐形象鲜明,慢板忧郁而细腻,快板欢快而热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梦幻曲》旋律曲折优美,速度徐缓,犹如在甜美的梦境中。
b、小提琴的音色柔美,演奏技巧丰富,可以很好的表现《查尔达什舞曲》的音乐情绪及内容。
大提琴音色柔和醇厚,能充分表现《梦幻曲》如梦如幻的意境。
4、介绍木管乐器组(播放木管乐器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辨认乐器,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教师总结:
木管乐器组由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组成。
长笛音色明亮、活泼,适合表现流畅的旋律。
短笛是长笛音域的补充,在乐队中有“花腔女高音”之称。
单簧管和双簧管是木管乐器组中的中音乐器,外形略相象,但单簧管的哨片是单簧,适合演奏活泼、流畅的旋律。
双簧管音色略带沙哑,多表现抒情的旋律、温柔的情绪。
大管音色低沉、厚重,是木管乐器组里的低音乐器。
5、欣赏两首由木管乐器演奏的乐曲《西西里舞曲》和《单簧管波尔卡》。
播放《西西里舞曲》和《单簧管波尔卡》,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回答问题:
这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教师总结:
《西西里舞曲》音乐旋律清新优雅,由于有变化音,使旋律别具一格。
《单簧管波尔卡》旋律简洁明快,轻松明快。
6、介绍铜管乐器组:
(播放铜管乐器组图片,分别播放乐曲片段)。
学生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略)。
教师总结:
铜管乐器组由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组成。
圆号也叫法国号,音色圆润迷人,是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音色的连接:
小号音色嘹亮、辉煌适合表现号召性的旋律;长号也叫伸缩管、拉管,适合演奏号角般的旋律;大号音色低沉、笨重。
7、欣赏《拿波里舞曲》,了解小号的音色。
学生讨论:
在这首乐曲中小号的音色特点。
答:
细腻、柔和音色富于舞蹈性。
8、介绍打击乐器组学生讨论每件乐器的音色。
(略)
9、学生活动:
认识、触摸乐器。
(略)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4,学生讨论:
歌曲的节奏,速度,旋律的特点.
5,引导学生注意后半排起唱,唱好并唱准波音,要掌握好三连音的节奏以及强弱记号,使学生能够盛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6,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等.也可分小组演唱,自选演唱形式.
二,欣赏《大森林的早晨》
1,分析:
歌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森林魅力景象的描绘,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段,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音调较第二部分更加强烈,其中从"我要歌唱,我要赞美,歌唱这大自然的景色"速度突快,音调上由模进开始,与前面自由舒展的旋律形态成鲜明对比,在倒数第九小节处重又回到宽广的节奏上来,与第一,二部分形成呼应.
2,听录音,学生自由讨论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清新优美的,深情歌颂的,表达了对大森林的无比热爱.
3,学生可随录音哼唱以熟悉曲调.
4,分析歌曲的结构,前后曲调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5,注意歌谱中的各种表情记号,谈谈它们的作用.
3.课堂小结
4.课堂练习
小设计
通过对以上两首歌颂森林的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按不同的调式,不同的表演形式各设计(或查找)一首关于森林的歌曲,为下一节课欣赏不同体裁,不同调式,不同表演形式的乐曲作好准备.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4)----大洋洲风采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剪羊毛》
2、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背唱歌曲《剪羊毛》。
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及旋律特点,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
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
2、了解澳大利亚民歌的音乐特点。
3、通过二声部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觉,训练协调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4、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5、竖笛上会吹奏此曲。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樱花》(日本)、《乡村花园》(英格兰)、《当太阳降落》(南非),学生猜歌名、来自何方。
1、师:
进入初中我们参与了亚洲之声、欧洲漫游、走进非洲,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大洋州去采风(板书)。
大洋州,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之中。
当地的原住居民创造了以崇尚自然美为追求目标的音乐,以海洋渔业、山地狩猎、神话传说为题材,以音乐、舞蹈的结合为特征。
近代以来,又有大量的欧洲风格音乐在不断迁入的欧洲居民中流传。
今天,第一站,让我们先到澳大利亚(板书)去瞧瞧!
2、播放音乐《剪羊毛》1。
(演唱接伴奏音乐)
(展示地图)师: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南半球国家,,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二千年奥运会主会场),经贸中心--墨尔本,澳大利亚的旅游名胜有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墨尔本唐人街、墨尔本动物园、黄金海岸、大堡礁等。
(看书)悉尼歌剧院:
白帆般的壳体和悉尼港的风景融会在一起,就宛如船和帆的组合那么自然。
黄金海岸:
举世闻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布里斯班以南),海滩美似金沙,连绵不断,气候宜人,有老幼皆宜的游乐场,有海滨公园,还是冲浪者的天堂。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规模很大,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板书)
--(书图)美利奴羊。
澳大利亚有很多古老的动植物。
桉树、瓶子树、袋鼠、鸭嘴兽、小袋熊
(书图)--小袋熊。
提问:
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歌名?
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表达的情绪。
3、音乐欣赏:
《剪羊毛》2。
(板书)(歌曲欢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在剪羊毛时愉快劳动的情景。
)(有很多地方用到了附点节奏,这为歌曲增添了不少活泼、欢快的情绪。
)
(充分运用讨论法分折歌曲的情绪,一方面启发学生思维,另一方活跃课堂气氛。
)
4、师:
大家说的很好。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着称于世。
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的形容,通过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
5、前半段齐唱部分。
演唱版⑴跟磁带演唱版轻声唱词1。
(指导学生用非连音的唱法演唱,出现错误及时纠正,附点音符、休止符处词要唱准。
)伴奏版⑵再次轻唱歌词1(试着背)。
仔细体会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歌唱。
⑶前奏开始坐着动腰(顿促感,头不晃)唱词2。
⑷动腰加手老师示范,学生看手背词3。
6、后半段合唱部分。
演唱版分声部唱:
⑴跟磁带听二部,轻唱高声部1。
(注意音头、附点及休止符节奏、切分音、长音,看指挥,注意与前半段的异同。
可分段进行,及时纠错,清唱与伴奏想结合。
)
⑵再次听二部,轻唱高声部2。
(注意听,与低声部的吻合。
)
⑶听二部,轻唱低声部3。
(特别注重音头,前部的音调、中部的节奏、后部的结尾。
可分段进行,及时纠错,清唱与伴奏想结合,看指挥。
)
⑷再次轻唱低声部。
(注意听,与高声部吻合。
)
⑸分两组,高声部、低声部分别轻唱。
先清唱后跟演唱版磁带唱。
(试着背歌词。
)
二声部唱:
⑹跟演唱版二部轻唱,师带唱。
(注意音头,及时纠错。
)
⑺再次跟演唱版二部轻唱。
(眼睛余光看老师指挥。
)伴奏版⑻跟伴奏带二部轻唱,看指挥。
7、全曲和起来。
⑴全曲跟伴奏带稍放声演唱,前半段加进表演,老师指挥。
先预演一下,如:
前半段的动作,接二部的地方。
(注意坐姿、眼神、情绪,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出愉快劳动的情景。
)
钢琴伴奏
⑵请学生来指挥,师钢琴伴奏。
8、竖笛吹奏,看黑板。
(板书)简谱。
⑴视唱前半段,吹笛,齐奏。
⑵视唱第二段,吹笛,合奏。
⑶师生合作,师弹钢琴,生吹奏。
9、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