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488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新闻两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新闻两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新闻两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新闻两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新闻两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新闻两则教案.docx

《1新闻两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闻两则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新闻两则教案.docx

1新闻两则教案

新 闻 两 则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 :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三、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五、教具准备:

mp3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

新授。

方法:

讲述、讨论。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关于生字新词: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

绥靖       阌     聿    星宿     鄂豫

古宛县   潢川濂隅

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

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五、布置课堂练习:

{基训2}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第二教时

课型:

新授.

方法: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新闻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二、研读课文:

研讨: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教师点拨: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讨论: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

例如,

“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

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词在程度上的差别,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

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

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

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

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

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三、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

俗语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

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

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

第2段中将

“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

“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

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

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 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1新闻两则毛泽东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

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新闻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

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五、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

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

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六、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  

时代背景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新闻(消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新闻的分类: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新闻述评。

  

2、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4、新闻六要素: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新闻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三、研讨主体部分(结合练习一)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