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3428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六安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文综训练(六)

历史部分

1.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此举意在

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等信息来看,唐太宗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B项。

“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不能反映南北学术交流,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能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与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无关,排除D项。

2.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点。

根据题干“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文官对皇权非常维护,防止皇权被后妃、外戚所掌控,故A正确;题干不是反映集体统治,而是士大夫集体维护皇权,故B错误;题干不是反映舆论监督,故C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分散相权的信息,故D错误。

3.万历年间郎世宁(意大利人)的绘画上,有意削弱了明暗对比等西方元素,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从而使色调更加柔和,使画面中人物的脸和手亮起来。

这一做法的意在

A.对中西绘画方法进行融合

B.适应清朝文化专制的需要

C.促进中国绘画技术的进步

D.减轻西画东传进程的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有意削弱了明暗对比等西方元素,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中可以看出,郎世宁这一做法可以让中国人容易接受西方绘画,从而减少了西方绘画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绘画的改变,没有体现出中西绘画方法的融合,故A项排除;材料“万历年间郎世宁”反映出是明朝时期的,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绘画的进步,故C项排除。

【点睛】“万历年间郎世宁”“有意削弱了明暗对比等西方元素,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关键信息。

4.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商业知识开始累积和传播

D.商业日趋繁荣的社会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出现专门性的商业用书,且内容涉及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说明这一时期商业日趋繁荣、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影响日益广泛的社会状况。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权意识,排除A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C项中的“开始累积和传播”不符合史实,排除。

5.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负笈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周作人从土木工程转为希腊语,鲁迅、郭沫若则直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

这一现象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海外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文主义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到改变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故答案为C项。

这一现象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爆发,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思潮,排除D项。

6.有学者在谈到民国初期政治乱象时指出,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这些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在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A.君主立宪要优于民主共和

B.中国急需一场文化改良运动

C.西方教育制度不适合中国

D.学习西方制度必须结合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一些中国人将西方制度完全引入中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说明该学者认为学习西方制度不能照搬照抄,必须适合国情。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学者比较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该学者提倡文化改良;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该学者对民国初期政治乱象的评价,并未涉及西方教育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

“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

”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A项。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排除B项;当时中共没有掌握军队的领导权,排除C项;1927年南昌起义的爆发表明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排除D项。

8.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

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柱状图显示1987年—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直线上升,主要是1984年之后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说明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B正确;材料中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信息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A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

9.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

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

这说明古希腊

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

10.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行业自我管制的重要机构,负责审查证券市场的准入与交易。

20世纪20年代,证券市场的急剧扩张让这一自我管制变得困难重重,业内人士抱怨“根本没有一个尺度可以衡最当时股票的价值”。

这表明美国证券的自我管制

A.因政府完全放任而失效

B.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C.存在着市场机制的缺陷

D.未考虑民众的投资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证券市场的急剧扩张让这一自我管制变得困难重重,业内人士抱怨‘根本没有一个尺度可以衡最当时股票的价值’”中可以看出由于证券市场的急剧扩张,纽约证券交易所无力审查证券市场的准入和交易,说明不能适应市场急剧扩张的发展,从而不能起到自我管制作用,也就是表明美国证券的自我管制存在着市场机制的缺陷,正确答案为C。

材料中没有显示政府放任而失效,排除A。

罗斯福新政后才开始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是在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材料中无法体现是否考虑民众的投资需求,D错误。

11.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

“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A.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B.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D.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诞生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说明《共产党宣言》诞生与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产党宣言》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C错误;材料是说明《共产党宣言》发行的情况,不是说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D错误。

12.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

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

B.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

C.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

D.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漫画上半部分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现代化机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下半部分画面上身穿制服管理者的人好像在训斥没有好好干活的农民,管理者让人民弯腰拉犁耕地,而耕犁则是代表共产主义的锤子和镰刀,说明讽刺苏联的制度,得出该漫画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故答案为B。

实行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苏联在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所以与事实不符。

A错误。

漫画用欧洲和苏联是否接受马歇尔计划,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讽刺苏联制度,漫画主旨不是推动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排除C。

马歇尔计划是利用对欧洲援助达到控制欧洲目的,与漫画主题不符,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具体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答案】

(1)原因:

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

(2)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争霸;资本主义的发展;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基督教的传播影响: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

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和影响,以及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根据材料涉及朝代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

(2)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基督教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世界市场、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等方面来回答。

(3)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中西的经济形态、航运的目的和结果等方面分析比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又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就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要素对材料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论题:

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苏联经济建设。

论证: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工业发展落后、西方国家敌视包围的现状,斯大林通过实行五年计划和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得以汇聚全国之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快速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同时也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继任领导人不得不进行改革。

示例二: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论题:

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资本与生产迅速集中,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示例三:

(产品分配的形式)论题:

“福利国家制度”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

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即“福利国家制度”,其实质是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反映分配社会化的趋势。

“福利国家”的建立,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国家财政支出过大、部分人工作积极性降低等问题。

【解析】

本题据材料“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并运用20世纪世界史的史实即可拟论题,例如:

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苏联经济建设。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斯大林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结束后继任领导人改革等方面进行阐述。

注意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政府推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政府对于人民的重要责任之一,在人民方面,本为应享之权利之一种”。

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到来,特别是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市场之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福利支持的功能变得式微,福利保障这一问题被推向了社会和政府。

洪仁玕、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都提出来建立福利制度的方法。

民国建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专为劳动群体创立的“浦东新邨”内,进行了诸如改良居室、提倡卫生、普及教育等一系列的福利实践活动。

……公务员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其福利制度都没有或者福利得不到保障,那么显然国家机器不能顺利运转。

无论是早期的北京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公务员的抚恤做出了立法规定,并做出了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制度性安排。

公务员福利制度迎合了广大有志青年职业选择时追求稳定的心理。

国民政府关于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立法和以及公务员福利制度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稳定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的管理功能。

……在推行公务员制度时,地方军阀为了各自利益,表现出消极配合甚至恶意抵触的态度。

民国时期长期的国内外战争使得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推行得不到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导致都导致了公务员福利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

——摘编自王磊《民国时期公务员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福利制度。

【答案】

(1)原因:

西学东渐的影响,人民主权观念和西方福利制度的影响;传统社会保障体系不适应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先进人士的探索与推动;为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巩固政权。

(2)评价: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稳定公务员队伍和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国家管理。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根本无法真正落实,效果有限。

【解析】

【详解】

(1)从材料“社会福利是政府对于人民的重要责任之一,在人民方面,本为应享之权利之一种”“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到来……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福利支持的功能变得式微”“洪仁玕、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都提出来建立福利制度的方法”“公务员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工作人员,如果其福利制度都没有或者福利得不到保障,那么显然国家机器不能顺利运转”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公务员福利制度迎合了广大有志青年职业选择时追求稳定的心理。

国民政府关于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立法和以及公务员福利制度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稳定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进而实现国家的管理功能”可以分析出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积极性;从材料“民国时期长期的国内外战争使得公务员福利制度的推行得不到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导致都导致了公务员福利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局限性。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

台湾郑克塽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

郑克塽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贪,亦必乘隙以图”。

促成康照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照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名为“施侯租田园”。

后世对于施琅的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据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为什么在后世的评价不高。

【答案】

(1)贡献:

以武力为基础和平招抚统一台湾;力主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对西方侵略者保持高度警觉。

(2)原因:

施琅反清降清,反复无常,与传统文化倡导的气节相悖;清朝是异族统治,降清攻台出卖汉族利益;降清攻台掺有个人恩怨;郑成功收复台湾历史功绩巨大,后人同情台湾郑氏;施琅在台夺占田产,聚敛私产。

【解析】

(1)根据材料“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等信息可知以武力为基础和平招抚统一台湾;根据材料“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娶害之地……设立台湾府”可知力主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根据材料“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可知对西方侵略者保持高度警觉。

(2)根据材料“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施琅再次降清”可知施琅反清降清,反复无常,与传统文化倡导的气节相悖;根据材料“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展土地的半之多”可知施琅在台夺占田产,聚敛私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施琅降清攻台出卖汉族利益、降清攻台掺有个人恩怨、后人同情台湾郑氏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正确把握施琅的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2)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

比如肯定施琅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内容、否定施琅在台夺占田产,聚敛私产等内容。

 (3)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不要以偏概全、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注意两分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