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3245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docx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论宁蒗贫困地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扶贫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作,加强扶贫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扶贫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贫困地区务必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一、制约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因素

县委、政府一直把缓解和消除贫困,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

特别是近20多年来,建立了“多渠道扶贫,全方位帮困”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在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的同时实现脱贫,防止返贫,做了大量实际性工作,但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和制约,宁蒗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扶贫任务还很艰巨,难度还非常大,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贫乏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荒漠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以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宁县情特点可以概括为“山、少、偏、穷、特”五个字。

即“山”是指山区面积大,占总面积的98.4%,平均海拔3000米,属典型高寒冷凉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生存发展条件艰难;“少”是指少数民族多,有彝、汉、纳西(摩梭人)、普米、傈僳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61万人,占总人口的81.8%;“偏”是指区位偏僻,离市政府所在地130公里,离省会昆明600公里;“穷”是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达91.07%,按2300元扶贫标准计算,至今仍有22.03万贫困人口,其中年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的深度贫困自然村105个6630户25143人;“特”是指社会发展背景特殊,是一个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

以上县城特点,导致全县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进而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物质生活匮乏,贫困程度深。

(二)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

贫困村民小组大多分散居住在边远山区,近年来,实施了大量的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工程,但目前尚有农村住房困难户3920户、占总户数的59%;尚有丧失基本生存条件48000人;有610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占总村数的53%,已修通公路的也是晴通雨阻,大部分村寨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未通电的村600个,占总村数的52%;坡度25°以上耕地13.51万亩、占总耕地的33.39%,水利化程度仅为35%;未解决安全饮水人口106599人,占总人口的55%,部分群众虽然建有小水窑蓄水,但只能解决2~3个月的饮水困难,有的靠低洼的石窝窝“栽水”,饮水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三)支撑收入产业弱小,自我发展出路窄小

贫困村农民想发展,但却无力改善发展的困难条件,加之与市场接触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上,不自觉受经济规律的支配,每年只能习惯性开展种养,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影响,很难发展新兴产业来拓宽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而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只是一种简单的发展重复,农业产品量小且市场化程度极低,提供的数质极其有限,肉、粮、蔬菜仍大量需从宾川县、华坪县、永胜县供给,支撑不了贫困村群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收入要求。

近年来,尽管不少贫困村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发展的新路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兴产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运作不到位,形不成稳定增收产业。

(四)社会事业落后,人口素质低

教育设备不足,读书难问题突出,许多学生往返学校需要2~3个小时,导致学生巩固率低。

有文盲劳动力6.97万人,占总劳力的46%。

医疗卫生条件差,看病难现状比较突出,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极为突出,未建卫生室的村48个、占总村数的47%。

在农业生产中基本无力推广科技措施,普遍使用老品种、老方法,种养方式落后,粮食单产低,纸大多数农户家中没有电视和家用电器,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群众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未建村级文化活动室85个、占总村数的81%。

以上制约因素产业的主要原因:

一是区位不优,交通不畅。

贫困村远离、县、乡政府所在地,居于沟沟壑壑之中,山山岭岭之上,交通十分闭塞,生产生活材料和农副产品运输主要是人背马驮。

二是气候恶劣,地形复杂。

贫困地区有四种气候类型:

(一)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带,年平均气温小于8.5℃,无霜期少于120天;

(二)海拔2100~2800米的中凉带,全年温凉多湿,冰雹、泥石流、大风、洪涝灾害性天气较多。

(三)海拔1500~2000米的中暖带,地形狭窄,日照较短。

(四)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多为陡坡石山,耕地较少。

在这四种气候条件下,农田(地)产出率低,按现有人口计,土地承栽力严重不足。

三是社会发展背景特殊,建设起步晚,投入标准低。

贫困地区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村,享受扶贫到村到户项目是从农田水利扶贫攻坚时间(1996年始)开始,每乡每年50万元投入,有的乡只有10万元投入,整村推进也只有每村15万元投入。

投入少而需建设项目多,难以达到“实施一个村、解决一个村、脱贫一个村”的目标。

  (五)经济效益低下

 贫困地区一般都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发展极为缓慢,一、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为30.2:

25.9:

43.9,基本上是农耕社会,由此决定收入来源也是单一的,除了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外,第二、第三产业收入甚微,致使生产生活消费水平低,自然造成经济效益差,广大贫困户仍在这样的一种“低收入—低投入—低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圈中,越陷越深,难以摆脱贫困。

  二、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存在上述主要障碍,说明困难很多,难度也很大,同时也说明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更加紧迫,更加必要。

  首先,加大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贫困地区农村的转变发展方式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一是80年代初,推行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中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抑制的生产积极性空前地调动起来,解决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突破了单一的农业格局,形成了多元复合经济体系,增加了农村要素的增量和重视过程。

三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三

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一定要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积极发挥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好能够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以带动能力大、生产要素高,能增加收入的区域性好项目、好主导产业作为贫困地区群众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摆脱贫困的可靠保证。

宁蒗县委、政府提出的“五大”支柱产业是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必将成为城乡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城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改善生产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环境

贫困地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不是人多地少土壤贫瘠,就是干旱缺水,山大沟深,不是生态环境脆弱,就是基础设施简陋,在这样的条件下,经济是难以增长的,更谈不上转变发展方式。

对贫困群众生活即使国家给予了救济,救济了当年还要救来年,资金投入了不少,仍然是山河未改,面貌依旧。

因此,必然把逐步改善生产生产条件优化客观环境基础、产业、素质作为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贫困地区群众要宁愿苦干,不要苦熬。

发展科技,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维护、加固、扩建基础设施项目,从而使生产条件、客观环境不断改善。

为此,必须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深度贫困村综合开发、易地搬迁、农业科技产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三)提高贫困者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目前,贫困地区一般都是封闭落后,贫困者的整体素质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差。

因此,一要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等活动,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

真正的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重点选择一些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既成熟可靠,又容易掌握的先进适应科学技术,真正传授到贫困农民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脱贫致富的武器。

二要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扶贫开发政策,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使其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适应集约经营的能力。

三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农民少生优生优育,并实行经济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原则,尽快使贫困地区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态。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扶贫攻坚

  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问题,消除贫困是全社会的责任。

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命运。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搞好经济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大扶贫、大发展,使贫困地区城乡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宁蒗的贫困地区乡村,是贫困程度最严重的部分,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脱贫的,一定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水平,要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还要大力提倡富帮穷,特别是要实行省内外对口帮扶贫困,发挥发达省市企业公司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贫困地区共同开发资源,加快开发有助于解决温饱问题的产业项目。

再是党政机关要率先示范,定点帮扶贫困地区、乡村、农户,除了党政机关帮扶乡村外,每个处级干部,各部办委科局的正级及其内设的组室股长等每人帮扶一户特困户。

  二是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贫困地区。

动员科研院所、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工商企业积极帮助支持贫困地区,为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发展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另一方面必须有外界的帮助及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积极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扶贫政策,促进县域经济与建设新农村协调发展,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和小康社会目标。

 

何宝生

2013年4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