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704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

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3)组织上:

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评价

(1)性质:

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获得一块份地,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

农民仍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

②掠夺性:

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欺骗性:

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4.改革影响

(1)经济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考点2 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

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

2.改革内容

(1)政治

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③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

④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经济

①改革币制:

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地税改革:

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

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

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

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实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

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

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

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

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考点3 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社会背景

①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统治危机:

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①康有为: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著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

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

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2.变法过程

(1)开始: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2)准备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高潮——百日维新

①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②内容、作用

内容

意义

作用

政治

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改旧制:

改订律例;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

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增强国防力量

3.变法失败

(1)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

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

④国际环境方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4.历史意义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问题探究1] 克里米亚战争是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吗?

提示:

否。

克里米亚战争只是加速了1861年改革,并不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问题探究2] 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1年改革,尽管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近代化,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问题探究3]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①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

②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③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问题探究4] 明治维新改革有何特点?

①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

②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

③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④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问题探究5] 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①直接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

②根本目的: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问题探究6]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为何具有这一特点?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

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

原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阻力。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双重性。

[问题探究7] 维新变法法令有何局限性?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问题探究8] 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①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

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1.(2018·

全国卷Ⅱ·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改革开放;

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1)背景: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由材料中的“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由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再结合所学世界史关于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依然方兴未艾,这也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而得以影响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内容:

需要结合材料回答,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由“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需要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等知识回答。

结合前面的背景与上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改革的内容使得我国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来看,这一改革推动科研领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2018·

全国卷Ⅲ·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

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

湖南维新运动活跃;

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

官商合办;

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解析] 第

(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

(2)问,“不同”,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在因素、创办形式、职能以及管理等角度分析即可。

河北五校联盟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

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大权均由盛宣怀一人独揽。

此时,中国无银行法令及成规可援,故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

用人办事,以汇丰为准。

并借重外才,征用客卿,聘任英人美德伦为洋大班,籍以融通中外金融。

通商银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使为整理币制之枢纽,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复为外商银行所把持。

材料二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陆续发行。

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

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内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摘编自XX百科·

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商银行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民币的发行背景,分析人民币发行的措施。

(9分)

[答案] 

(1)特点:

借鉴西方经营模式;

拥有货币发行特权。

(2)背景:

解放战争进展迅猛,解放区建设迫在眉睫。

措施: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逐步收回各种地方货币;

在全国统一推进人民币的发行及使用。

[解析] 

(1)从材料“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系奉旨设立的官商性质”、“一切组织管理及营业规则,皆参照外商银行成例办理”、“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以为民用”可以概括出答案。

(2)依据材料“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并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人民币发行的背景;

依据材料“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具体措施。

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作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油盐,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

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自理口粮户口,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农业户口。

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

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到2000年止,我国城镇人口达到4559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09%,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将近10%。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

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旧的户籍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

趋势:

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

(2)影响:

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

有利于人口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结合设问中的20世纪80年代,联系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城市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旧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即可得出答案;

趋势就是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

(2)可以从对农村、对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得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组织答案。

3.(2018·

河南名校联盟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

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

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

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

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

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

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

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造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

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

将科技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

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2)作用:

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

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

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解析] 

(1)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

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和“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

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2)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及联系所学,从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