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成人教育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教育 《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教育《药物毒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A
一、概念
1.毒物
2.危害性
3.半数致死量
4.微核
二、填空
1.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左右,大鼠为左右。
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2.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
3.皮肤致敏实验的三种方法是:
;②;③。
4.突变可分为和,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5.近似致死量(ALD)是介于与之间的剂量。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所有中草药均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恢复期观察一般不超过28天。
3.长期毒性作用带(Zch)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大,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小。
4.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
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5.甾体类避孕药直接作用于卵巢而抑制排卵。
6.肝损害时胆碱酯酶(CHE)活性降低。
7.在吸入给药时,猴是首先推荐的动物,因为它在呼吸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比其它动物更接近人类。
8.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是经一定潜伏期后,再次接触药物才能激发出特定症状
9.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的选择应是以测定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10.一般选择较年轻的或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对药物的毒性反应较敏感。
四、简答
1.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2.制定GLP的目的
3.哪些与受试药有关的因素能影响新药毒性试验?
4.恢复期观察
5.治疗指数及意义?
6.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
五、论述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A答案
一、概念
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给予时可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都是毒物。
2.危害性:
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3.半数致死量:
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4.微核:
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
其断裂的碎
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核(micronucleus)。
观察骨髓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二、填空
1.正常情况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中微核的检出率小鼠为4‰左右,大鼠为2‰左右。
如遇致突变物质,微核的检出率可显著增加。
2.口服降血糖药物最重要的毒性作用是低血糖反应。
3.皮肤致敏实验的三种方法是:
①局部封闭涂皮法(致敏);②皮内法(致敏);③皮内和涂皮相结合的方法。
4.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结果可造成细胞/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5.近似致死量(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与最大非致死量之间的剂量。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所有中草药均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
(一般人认为服用中草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实则有些中草药因服用超量或在禁忌情况下应用,可对肝、肾及消化道等脏器产生损害。
)
2.恢复期观察一般不超过28天。
(√)
3.长期毒性作用带(Zch)比值愈大,表明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引起长期毒性中毒的可能性愈大,而引起急性中毒危险性则相对较小。
(×)
4.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
在药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
5.甾体类避孕药直接作用于卵巢而抑制排卵。
(×)
6.肝损害时胆碱酯酶(CHE)活性降低。
(√)
7.在吸入给药时,猴是首先推荐的动物,因为它在呼吸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比其它动物更接近人类。
(√)
8.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是经一定潜伏期后,再次接触药物才能激发出特定症状。
(√)
9.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的选择应是以测定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
10.一般选择较年轻的或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动物对药物的毒性反应较敏感。
(√)
四、简答
1.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答:
急性毒作用带(Zac)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2.制定GLP的目的?
答:
制定GLP规范的目的是:
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3.哪些与受试药有关的因素能影响新药毒性试验?
答:
受试药物的物理性质(答溶解度也给分)、所含杂质、溶媒或赋形剂,以及给药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影响新药毒性的因素。
(以下可不答:
药物溶解度便成为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主要因素;溶媒的毒性问题不容忽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相当的毒性。
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毒性。
)
4.恢复期观察
答:
最后一次给药物后24小时,每组活杀部分动物检测上述各项指标,留下1/3-1/4动物进行恢复期观察。
观察期一般不超过28天,而后再活杀检查上述所有指标,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反应。
5.治疗指数及意义
答:
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其公式为:
TI=LD50/ED50。
TI值越大,表示该药物在发挥其治疗作用时所承担的风险(危险性)越小,一般认为TI大于3的药物才可能具有实用意义。
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其TI值大多大于10。
6.解热镇痛药对肾脏毒性作用的作用机制
答:
①解热镇痛药或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时,引起肾内小血管、肾小管、肾间质的慢性损害。
②抑制PGE2的产生,导致髓质血管收缩,使间质细胞缺血。
五、论述
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
(1)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受到抑制:
氧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有些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干扰了机体的需氧生理过程所致。
如一些刺激性的气体(氮芥子气等)吸入后,可造成肺水肿,使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受阻;一氧化碳由于极易与具有携氧能力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生成量过多的一些物质(如芳香胺、偶氮化合物等),造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再生跟不上,同样亦可使血液输氧能力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和肼的衍生物,能加剧红细胞的破坏而溶血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
(2)抑制酶系统活性而产生损害作用进入机体内的药物,有些对酶系统具有直接作用,或影响其生成,或改变它的活性,从而使酶所参与的生化反应受到种种影响,使机体有关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这是许多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原因。
(3)对组织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有些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并不首先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如糖原含量或某些酶浓度的改变),而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如青霉素、普卡霉素、非拉西丁和呋塞米等对肝脏的毒性,是由于这些药物对肝细胞引起化学损伤,从而使肝组织出现变性和坏死。
细胞内所含的酶被释放到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此时就可以见到大量的增加。
(4)干扰代谢功能有些药物对机体的代谢过程可产生多种影响,破坏其动态平衡,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这是药物呈现毒性作用较为常见的。
(5)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诱导兴奋,出现超出寻常的免疫反应,如变态反应、自身反应。
这些过强的免疫反应,可对机体产生程度不同的损害,重者可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则是引起消退抑制,使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导致机体对感染或其他疾病抵抗能力下降。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B
一、概念
1.剂量
2.安全指数及意义
3.非损害作用
4.非临床研究
5.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6.致畸性
7.皮肤毒性试验
8.毒药
9.微核
二、填空
1.在点突变中,如果在DNA多核苷酸链上发生嘌呤相互取代或嘧啶相互取代的突变,叫,如果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称。
2.是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3.Ames试验菌株鉴定实验包括:
;;。
4.一个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表明其易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于水。
凡易溶于脂的物质,在机体内就呈现,而易溶于水则呈现。
5.是药物对骨髓造血机能最严重的损伤。
6.胚胎对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在此时期之前及后则敏感性均较差,如超过一定的时期,则失去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仅仅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无致畸。
三、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不用改正
1.微粒沉积到呼吸道前其大小可能发生变化。
2.口服的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可被崩解、分散、和溶解。
但由于胃缺乏绒毛,故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碱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3.急性毒作用带(Zac)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差距就愈小,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4.过敏反应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致敏原,致敏条件、激发。
5.芳香族药物中引入羟基后,由于极性增强而减小了毒性。
6.药物通过结肠的速度较快,并且结肠中分泌液量小,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7.皮肤急性毒性试验是观察完整皮肤在一次接触外用药物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8.作用量积蓄及功能性蓄积均可用化学方法检测出。
9.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人群要慎用伯氨喹啉、磺胺类等氧化类药物。
10.四氯化碳是公认的典型的肝脏毒物,毒性较强,对各种实验动物和人均能造成肝损害,常以它的毒性指数来比较其它肝脏毒物的毒性。
四、简答
1、慢性中毒
2.安全指数及意义
3.Ames试验原理
4.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特点
5.微生物回复突变的原理
6.GLP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改实验方案时,如何办?
五、论述
Ames试验菌株鉴定实验包括哪些内容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B答案
一、概念
1.剂量:
剂量的概念相当广泛,可指给予机体药物的量或与机体各部位接触药物的量,也可指药物被吸收入机体的量、或药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或体液中的浓度等。
由于被吸收进入机体靶器官的量不易测定,故剂量一词,一般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量,并以每单位体重给予药物的重量来表示,如g/kg体重,mg/kg体重。
2.安全指数及意义:
安全指数(SI)是指基本无害量与基本有效量之比值。
其公式为:
SI=LD5/ED95
3.非损害作用:
非损害作用亦称无损害作用。
一般认为非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应激状态是外界有害因素在机体引起的所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总称。
4.非临床研究:
指在实验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各种刺激性试验、依赖性试验及与评价药品安全性的其他毒性试验。
5.急性毒作用带及其意义
答:
急性毒作用带(Zac)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的比值来表示。
此值愈大,则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与可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以LD50表示)的差距就愈大,此种药物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小;反之,比值愈小,则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就愈大。
6.致畸性:
药物接触胚胎发生期后引起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性质。
7.皮肤毒性试验:
皮肤毒性试验,是通过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观察皮肤的吸收程度,来定性和定量地判断药物的毒性大小。
8.毒药:
临床上常将药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