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755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docx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单元总复习

■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是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发展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教科书从本次开始改变了总复习内容的编排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全册知识的有序整理。

教科书引导学生在全面回忆的基础上对全册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全学期学习过的知识概括为表内乘法和除法、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和测量长度几个板块进行整理与复习,并且各部分都通过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理。

用问题或习题作提示引导学生整理,这是教科书编写上的一个特点,这样编排不仅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整理和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者的融合。

整理开始,教科书安排了一幅学生互相提示、共同回忆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内容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头脑里再现全册教科书知识内容,以此从内容上为后面的分类整理作出必要的提示。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测量长度等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在整理复习中进一步提高表内乘、除法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学习运用表内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历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5.初步感受整理复习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建议

1.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表内乘法和除法是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编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和解决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等内容。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教科书没有概括出表内乘、除法的知识结构,而是按照教科书的逻辑顺序用问题和习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2.角的初步认识。

在本册教科书中,角的内容比较少,只涉及角、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直观认识及简单判断等内容。

总复习中第9题已全面概括了这些内容,教科书用图形配合问题,引导学生全面狐疑和巩固有关角的内容。

对于直角,教科书让学生直观判断图中有哪些角,并分别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判断方法的理解。

3.观察物体。

结合总复习第10题,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并识别观察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部分的重点是认识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科书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集体回忆的方法进行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厘米、分米和米等长度单位名称、单位之间的进率,并通过进率进一步沟通3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等。

其重点是厘米和米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有关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长度的内容,教科书在复习中没有写出来,留给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时灵活处理。

.

5.问题解决。

本册教科书的问题解决是全套教材此类课题的一个起点,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理解问题,用合适的方式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同时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1

乘法口诀

1

解决问题

1

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

1

测量长度

1

总计

5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0页的内容,第102~103页练习二十三第1,2,3,8题。

◆教学提示

重视知识的梳理。

在单元教学结束一般的练习课里,应该有对单元知识的整理,在总复习课也应该进行整理,但整理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册书相关内容甚至是钱,面所学的有联系的知识技能,通过整理,让学生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各学科大纲规定的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理本期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正确读、写乘除法算式,说出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1.看目录,回忆整理。

教师:

孩子们,本期新课内容的学习已经结束。

请打开教科书目录看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后跟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归纳整理。

本期主要内容有:

(1)表内乘法和除法;

(2)角的初步认识;(3)观察物体;(4)测量长度。

3.揭示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孩子们看目录回忆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构建全册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的习惯,为以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复习,沟通联系。

1.复习乘法的意义。

(1)质疑问难。

教师:

你对乘法有哪些了解?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①我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②我会在摆一摆中说乘法算式。

③我会根据乘法算式摆一摆,说一说。

④我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⑤我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

(2)深化认识。

①完成教科书第99页总复习第1题。

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再写算式,最后说一说怎样想的。

想:

每堆6朵花,有3堆,要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追问:

为什么“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可以用乘法算?

(因为每堆6朵花,有3堆,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就是求3个6相加的和,所以用乘法算。

教师依次增加1个6朵,2个6朵,3个6朵……9个6朵,学生口头列式(抢答)。

②写一写,画一画。

写一个乘法算式,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想法。

如:

2×4表示2个4,我每份画4个五角星,画这样的2份,就是2个4。

2×4也可以表示4个2,我每份画两个桃心,画这样的4份,就是4个2。

(3)看图填一填。

独立思考后口答,并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只写一个乘法算式?

(4)小结:

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算。

2.复习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0页第4题。

议一议:

什么是平均分?

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

教师:

什么是平均分呢?

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1: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学生2:

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3个放1份。

学生3:

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先每份分1个,分去5个,再每份分1个,再分走5个,最后每份分1个,刚好分完。

(2)追问:

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多少个?

怎样列式?

(3)用图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4)口答:

把54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几?

54里面有几个9?

(5)追问:

54连续减9,减几次得0?

(6)小结: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3.复习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第2题。

(2)同桌读一读,说一说。

.

(3)全班交流并板书。

6×4=24

(因数)(因数)(积)

45÷5=9

(被除数)(除数)(商)

读作:

6乘4等于24读作:

45除以5等于9

(4)小结: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的数都是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求积用乘法计算;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除得的结果是商,求商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从形象到直观,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真正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同时,沟通了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的联系,也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抽象的意义直观化。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基础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做好对学困生的辅导。

2.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03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1)看图获取信息,独立列式。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方法一:

6+6+5=17。

方法二:

比2个6多5个,6×2+5=17。

方法三:

比3个6少1,6×3-1=17。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又有思维发展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这也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要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

唯有触及学生内心的,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之间相互的善意提醒胜过教师重复的强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板书设计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教学反思

课的开始教师紧紧抓住知识点的关键,进行把乘法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让这一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激活,同时也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乘法知识体系,在复习习前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有关乘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觉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把零散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

复习课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反馈,自己的分析,然后归纳总结,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找重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难点在学生自己的讨论中化解。

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能只停留在题组的练习中,让学生的技能在拓展题中提升。

 

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100页的内容,第102~103页练习二十三第4,5,6,7题。

◆教学提示

在练习前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有关乘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觉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把零散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

通过课前的谈话,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把学习有关乘法的困难说出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展开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归纳整理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其关系,并能熟记乘法口诀表。

过程与方法: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乘法口诀填空卡片。

学生准备:

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视频(乘法口诀儿歌)。

2.观看视频。

教师:

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记住乘法口诀呢?

3.揭题板书。

教师:

今天这节课咱们共同复习乘法口诀,看谁背得熟,用得好。

设计意图:

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儿歌引入乘法口诀的复习,调动他们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观地结合配图帮助理解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激发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

3.□>3.2745.16<45.1□7.□8<7.620.37>0.□6

(二)合作学习,熟记口诀。

1.熟记口诀。

(1)想一想:

乘法口诀一共有多少句?

你能背出这些乘法口诀吗?

(2)背一背:

小组背乘法口诀。

(3)赛一赛:

分4个大组进行背乘法口诀比赛,评出优胜组。

(4)说一说:

在乘法口诀表中,你比较容易出错的是哪几句?

最容易混淆的是哪几句?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①孩子们在全班交流想法。

.

②师生互动,释疑解惑。

③整理易错易混乘法口诀。

(5)记一记:

运用小窍门记忆易错、易混乘法口诀。

①手指记忆法(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师:

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从一九得九开始,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边的手指数就是积各位上的数。

我们借助手指记住9的乘法口诀。

②联想记忆法。

教师: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孙悟空本领大,拥有八九(七十二)般变化。

它在炼丹炉中呆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在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它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最后他们师徒4人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取回真经。

(6)赛一赛:

分男女组比赛,记忆乘法口诀。

2.整理口诀

(1)想一想:

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乘法口诀有哪些?

(2)独立写出特殊的乘法口诀。

(3)展示交流。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设计意图:

通过“想一想,背一背,赛一赛,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找自己记忆乘法口诀的困难点、易错点及记忆小窍门。

整理特殊的乘法口诀,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既可以减少机械的重复记忆,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基础练习。

(1)对口令:

出示乘法口诀卡片,学生快速抢答。

(2)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教师:

根据“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些算式?

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3×7=21

7×3=21

︙︙︙

因数因数积

21÷3=7

︙︙︙

被除数除数商

②引导观察,找出联系。

乘法算式中的积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一个因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另一个因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

③看乘法算式说除法算式(开火车)。

2×6=125×9=453×8=247×6=42

④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第5题。

根据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运用口诀求积、求商。

打开教科书第100页第6题。

①独立完成。

②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综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第4题,第103页第5,6,7题。

第4题:

口答,集体订正。

第5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说说怎样想的。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6题:

独立思考后板演,集体订正。

第7题:

教师计时,孩子们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

小学生背乘法口诀常常是“小和尚念经”式的背诵,在应用时,常常是从头到尾背,直至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导致口算速度下降。

教师抓住孩子们解题的这一特点,在练习中不断变化形式,以便让孩子们灵活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或求商。

另外,教师也注意渗透类比思想,引导孩子们在比较中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乘法口诀及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深深地感到留给学生自主空间太少了,自己表现得主观意识较强,很少关注学生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教师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忽略了复习课不只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也是我弥补当时讲课时忽略的地方,让我知道了平时讲课应该注意的问题,更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反思。

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以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1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第9题。

◆教学提示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上的内容和练习往往都是学生已经见过和练过的,因此,往往缺乏新意,在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安排一些题目给学生做,学生往往在复习课上提不起精神,感觉没有兴趣。

复习课上,老师的练习设计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练习层次要清晰,适当的拓展,适当增加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乘、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会解决乘、除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初步感悟数学模型思想,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

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求几个几是多少、平均分、倍的问题。

难点

倍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

.

学生准备:

圆片(每人9个)。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激发兴趣。

1.口算比赛(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9题。

(1)独立完成(只写得数)。

(2)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3)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加减法则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2.摆圆片,说意义

9×572÷8

3.板书揭题

教师:

乘、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孩子们学得真不错。

今天,咱们复习乘除法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注意通过口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

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摆圆片中,直观形象地理解乘除法意义和倍概念。

(二)自主整理,形成网络。

教师:

我们学习了乘法和除法的解决问题,你会解决哪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不会解决?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

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2:

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学生3:

我会用乘法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

3.整理板书。

(1)“求几个几是多少?

”的问题。

(2)平均分问题。

(3)倍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整理,弄清了乘除法解决问题的不同类型,建立了乘除法问题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整理学习的习惯。

(三)合作学习,加深认识。

1.教科书第100页第7题。

.

(1)5双拖鞋要多少元?

(2)布鞋的价格是拖鞋的几倍?

(3)买一双皮鞋的钱可以买几双拖鞋?

(4)加上“一双凉鞋54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想法,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题:

求5双拖鞋要多少元,就是求5个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画圆圈、摆圆片等解决。

(2)题:

求布鞋的价格是拖鞋的几倍,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

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画圆圈、摆圆片等解决。

第(3)题:

求买一双皮鞋的钱可以买几双拖鞋?

就是求72里面有几个9,用除法计算。

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画圆圈、摆圆片等解决。

第(4)题:

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小结:

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都用除法计算。

2.教科书第101页第8题。

(1)读题,获得哪些信息?

(总数35,每份数5,求份数。

(2)独立思考解决。

(3)展示、交流解法。

(4)小结:

求可以分几组,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

教师从了解学情出发,顺学而导。

在此基础上,创设学生熟悉的买鞋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独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之后,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四)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基础练习。

(1)4个8是();3的6倍是()。

(2)把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3)63里面有()个7。

.

(4)48是6的()倍;54是()的9倍。

2.拓展练习。

森林公园的动物聚会。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

看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口头提出问题。

(2)独立解答。

(3)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思考过程。

3.小结。

解决乘除法问题,首先要读题弄清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问题。

如果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有层次,针对性强。

教师创设“森林公园的动物聚会”这一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牢固建立乘除法问题的模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复习课最难上。

”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

传统的复习课,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典型的练习题引路,教师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完成综合练习。

这样的复习课,教师主宰整个复习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很难解决各层次学生的疑难问题,忽略了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相当被动。

一不小心,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又成了“做题的机器”,积极性受到压抑,甚至挫伤。

这样的复习课模式呆板,形式单调,复习课没有新意,课上气氛沉闷,缺乏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复习效果当然不理想了。

在上复习课前一天,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的作业里易出错的、稍困难的、有趣味的题目整理出来,我原来设计是让学生人人先课前动手准备,通过看书,找疑难,设计问题,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课堂上所反映的结果却让我的心凉了半截,那些习惯了让我“喂养”的孩子们现在已经不会主动去自己“寻找食物”了。

本时的复习课上,习题的完成本来是放到课堂上的,后来我发觉老是如此进行,复习课还是走不出练习课的模式。

因此,我在教学环节方面设计了先让学生在课后出题并预先完成,把练习的任务作一个调整。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他出的练习题和本单元的哪个知识点挂钩,然后让其他小朋友找一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或者设计让学生评议哪个小朋友出的题目好,好在哪里,你认为哪些题还要补充这一些教学环节,感觉收效还是不错的。

 

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9,10题,练习二十三第11,12,13,14题。

◆教学提示

在练习中,有针对性的对优生进行一些思维训练题,而对于中下的学生进行基础练习训练,通过分层练习,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这样既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尊重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加深对观察物体方法的理解,再次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画面有可能不一样的道理,结合具体的观察场景,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正确画角。

通过复习,能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会画角,真正建立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难点

会画直角;能准确辨认从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形成网络。

1.看书整理。

(1)打开教科书第26~29页,第47~48页,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2)用喜欢的方式整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2.归纳整理

(1)角的初步认识:

角各部分的名称;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辨认和画法。

(2)观察物体:

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质疑问难。

教师:

这部分内容中有哪些不明白的?

.

学生交流,教师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