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2630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测试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综合测试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综合测试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综合测试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综合测试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测试一.docx

《综合测试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测试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测试一.docx

综合测试一

综合测试

(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

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

这说明(  )

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

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

D.郡县制逐渐遭到废除

解析:

选B。

秦朝郡县地方长官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但到了唐朝,这个权力被中央收回,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不涉及中枢权力体系,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郡县制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逐渐遭到废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在古代雅典,几乎所有的公职都没有专门的技艺要求,公职人员也大都是以简单的多数票或抽签产生的。

这一政治状况(  )

A.剥夺了贵族的参政权

B.促进了直接民主形成

C.提高了政府执政能力

D.有利于保证平民参政

解析:

选D。

据题干材料中的这一政治状况,说明雅典公职人员对公民而言几乎没有条件限制,因此无论贵族、平民都可参政,这有利于保证平民参政,故选D项;公民参政既然没有条件限制,就不存在剥夺贵族或其他阶层的公民参政权的现象,排除A项;这一政治状况就是直接民主的体现,而不是因为这一状况才促进了直接民主的形成,排除B项;因为公民参政几乎没有条件限制,这就导致公职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会相应降低政府的执政能力,而不是提高,排除C项。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参议员或众议员不得在其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

”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D.代议制原则

解析:

选C。

据材料可知,国会成员不得在政府任职,在政府任职的人不得担任国会议员,这体现的是彼此平等独立、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联邦制原则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排除A项;人民主权原则表现为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排除B项;代议制原则指公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排除D项。

4.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部分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

时间

1931年11月

1935年10月

1937年9月

史实

成立于江

西瑞金

转移至

陕甘苏区

更名为中华民国

陕甘宁边区政府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

B.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历程

C.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解析:

选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由材料中1931—1937年,无法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时间为1931—1937年,不能反映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整个历程,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错误。

5.魏晋时期,吏部委州郡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

州郡中正则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

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注重德行考察B.缺乏严密的程序

C.沿袭汉代制度D.削弱了中央权威

解析:

选A。

据通过材料“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由州郡中正结合乡党舆论品评人才,注重德行考察,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由吏部委任中正凭借德行选拔,具有严密的程序,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为九品中正制,改变了汉代察举制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由吏部委任中正凭借德行选拔,权在中央,排除D项。

6.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唐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科举制的特点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解析:

选B。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采取自由报名差额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故选B项。

A、C、D三项是科举制的作用,并非特点,均排除。

7.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解析:

选D。

据题干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的权力运行程序,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

8.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

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由此可见(  )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

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

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法固、法显、法一”“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知,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法律的权威性,故A项正确;材料“法固、法显、法一”与私人法律权益无关,故B项错误;中华法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是受益于罗马法系,故C项错误;中华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

9.英国贵族于1215年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

“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献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

”这些规定体现了(  )

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

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

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

选A。

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献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

10.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

但随即又规定:

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

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

B.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

C.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

D.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可知,当时法国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了总统权力,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故选B项;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是其客观作用而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法国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客观上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但不是主观目的,排除C项;“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与材料主题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D项。

11.下表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

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解析:

选D。

据表格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就已昭示着国家权力源于人民,排除C项。

1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

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宋朝

解析:

选B。

西汉时期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往来,古代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故选B项。

13.“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给予的高度评价。

唐太宗评价的是(  )

A.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通婚

B.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

C.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

D.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解析:

选D。

据材料“法师词论典雅”“亦乃出之更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评价的是玄奘西行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选D项;松赞干布是吐蕃赞普(首领),不符合材料“法师”身份,排除A项;外国商人不符合材料“法师”身份,排除B项;唐太宗评价的是个人,而日本遣唐使、僧侣是群体,排除C项。

14.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

该漫画所反映的国联的实质问题是(  )

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

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

D.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做出真正的贡献

解析:

选D。

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

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

这幅漫画揭示国联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无法为和平做出真正的贡献,无法挡住战争的步伐,故选D项。

15.下表是联合国成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943.10

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1944.10

美、英、苏、中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1945.4

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美、英、苏、中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

1945.6

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

A.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民族复兴得到大国支持

B.世界人民所期盼的国家间的平等终于实现

C.二战的惨烈后果增强了人类维护和平的意识

D.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所有战胜国的利益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表格中“《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等信息以及时间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的惨烈后果增强了人类维护和平的意识,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目前为止,国家间的平等仍然没有实现,B项不符合题意;成立联合国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并不是维护所有战胜国的利益,D项不符合题意。

16.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1949—1965)》指出,“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而且有些时候,中国似乎正以世界新兴独立国家的斗士的面目出现。

”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积极支持并参加不结盟运动

B.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影响

C.实行“一边倒”和“另起炉灶”

D.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世界新兴独立国家的斗士”可知,新中国在新兴独立国家中的影响增大,结合题干中时间“1949—1965”及当时史实可知,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产生的影响,故选B项;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一边倒”和“另起炉灶”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与“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无关,排除C项;中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7.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C.少数民族地区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项符合题意;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与史实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地区跨入社会主义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18.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

侨人的户籍称白籍。

东晋咸和年间遂土断人户,即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

土断政策(  )

A.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兵源

B.不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

C.加剧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

D.推动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解析:

选A。

由材料“政府设立许多侨州、郡、县予以安置,他们被称为侨人”“清理侨民户籍,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成为纳调服役的编户齐民”可知,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便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兵源,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土断政策打破了对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对待,有利于南北人民的融合,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其同于当地土著居民”可知,缓和了原住民和侨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19.“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西汉时,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进行基层的统治。

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

由此可见汉代(  )

A.三老地位明显高于基层官吏

B.皇帝通过尊崇三老以稳固统治

C.统治者重视发挥三老的作用

D.三老的设立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解析:

选C。

据题干材料表明汉代统治者除了利用官吏管理外,“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还注意发挥地方基层组织三老的作用,故选C项;三老是地方基层组织,其地位是低于基层官吏的,排除A项;汉代注意发挥作为基层组织三老的作用,无从体现“尊崇”,排除B项;三老不是国家政权的正式官吏,谈不上消除地方割据,排除D项。

20.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分别颁布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龄和残疾保险法》。

材料反映了德国(  )

A.消除了贫富差距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否定了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了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解析:

选B。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德国建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迎合工人阶级的诉求,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适应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消除了”说法欠妥,排除A项;颁布社会保障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补充完善,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与企业科技创新无关,排除D项。

21.1981年里根上台后,将原来由联邦政府负担的福利开支一部分转移到州政府,一部分转移到私人团体,一部分削减。

联邦政府只负担最必要的、而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却无力或不愿承担的部分。

美国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经济“滞胀”的影响

C.与苏争霸处于劣势D.福利制度的完善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1981年……将原来由联邦政府负担的福利开支一部分转移到州政府,一部分转移到私人团体,一部分削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为走出困境,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故B项正确。

22.如图是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发行法币的数额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法币发行

B.法币的增发导致民族工业严重受阻

C.抗战期间日本对沦陷区疯狂地掠夺

D.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

选B。

1935年起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观察图片可知,1945年、1947年法币发行量猛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在国统区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故B项正确;全面抗战发生在1937—1945年,图片主要显示的是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发行法币的数额,不涉及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与图中时间不符,而且法币发行量的增加不是因为需求,而是因为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故D项错误。

23.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但27年以后,美国向全世界宣布:

美国政府不再进行美元和黄金的兑换。

其政策调整(  )

A.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

B.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

C.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

D.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解析:

选D。

A项符合“美国政府不再进行美元和黄金的兑换”,不符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B项表述略显牵强,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错误;题目中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和脱钩均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D项正确。

24.桑弘羊为汉武帝施行平准法,没收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之所得,认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

由此可见,桑弘羊与雍正帝都(  )

A.实现了减轻税赋的目的

B.注意税赋征取的正义性

C.废除了地主阶级的特权

D.无法切实解决财政困难

解析:

选B。

由材料可知桑弘羊实行平准法的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按土地多少征税,也并未减少税赋,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桑弘羊施行平准法是没收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所得以充实中央财政,雍正帝按土地多少征税,因而地主多纳税,农民少纳税或不纳税,都体现了税赋征收的正义性,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拥有免徭役的特权,材料中桑弘羊与雍正帝的赋税改革均未涉及这一点,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与材料可知,桑弘羊与雍正帝的改革均增加了中央财政,故D项错误。

25.史料记载,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至10%,1933年提高至20%,到1934年更是达到25%。

关税收入从1928年的1.34亿元增至1931年的3.88亿元。

关税收入的增加(  )

A.促使近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B.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毁灭性打击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

选C。

近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影响列强商品输出,但没有予以毁灭性打击,故B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关税收入的增加,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保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是指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材料中关税提高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 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

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

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

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

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

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摘编自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

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

时间

颁布法律或成立机构

职责或内容

1846年

成立铁路专员公署

专司裁判运费纠纷以及有关运输的其他纠纷

1855年

英国文官委员会

审查公务人员的任用资格,制定任用标准、考试规程,办理文官的考选、分发事宜

1880年

英国公共会计委员会

审计政府的财政开支,调查对财政的不法行为,还可以查究政府的浪费行为等

1967年

颁布《议会监察专员法制》,成立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护因政府不当活动而受到侵害的公民

1998年

国民保健署反欺诈处

针对国民保健系统出现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供药商相互勾结、合伙欺诈国家钱财,医生和患者相互勾结、多开多报、虚假冒领等严重欺诈(贪污)行为,进行教育、预防、监督、调查、处理工作

2000年

主张政府信息公开,民众参与知情,不限制群众查阅有关文件,允许地方当局和公众选举的代表共同讨论制订大政计划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

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

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

(10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是充分继承秦汉以来政治经验的成果;而唐代监察制度的日臻完善,不但有利于封建政府加强吏治和防治政治腐败,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维护社会稳定;此外,唐代监察制度的改革也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2)根据材料一“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和材料二“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可知,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近现代英国,对于监察制度的调整和完善都是高度重视的;根据材料一“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和材料二“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可知,中英两国的监察体系都呈现出多元化、监察独立性较强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监察的内容和材料二中英国诸如铁路专员公署、英国文官委员会等繁多的监察机构不难看出,两国的监察机构都具有监察力度大和涉及面广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