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2333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0.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0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其中的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教训。

本课主要内容是:

列宁去世后,随着斯大林最高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化的实现,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形成,虽然,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并逐渐成为制约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障碍。

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我校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

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我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认识苏联工业化之路的特点及利弊。

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

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请问他是谁?

  斯大林:

意为“钢铁般的人”,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斯大林,人们历来毁誉参半:

斯大林这个名字足以震撼世界,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

那么真实的斯大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我们还是来听听一贯坚决反共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评价吧!

幻灯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问:

丘吉尔是如何评价斯大林的?

答:

有褒有贬。

问:

丘吉尔赞扬斯大林的什么呢?

答:

斯大林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扶木犁的穷国)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拥有核武器强国)。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斯大林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

教授新课

请同学们看本课的子目,思考:

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完成的?

在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幻灯片: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思考: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

为什么?

答: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原因:

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问: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

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

首先发展重工业。

理由: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

情景体验: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当时要发展重工业,可能面临哪些困难?

答:

⒈内部:

技术落后,资金短缺;⒉外部:

帝国主义威胁;⒊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问:

当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什么状况?

答: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此时,苏联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展示图片: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

拉机厂

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

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什么巨大的成就?

答: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展示图片:

 

苏联的工业化为苏联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看幻灯片:

请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

材料二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问:

苏联的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

答:

牺牲农业,轻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苏联还进行了农业集体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2页第一段,找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背景。

答: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幻灯片: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乌克兰人民正在集体收割庄稼;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否真的像宣传画上描绘的那样好呢?

幻灯片: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三 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材料四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

农民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

“没有油啊!

”伊万说:

“那就煮!

”老婆说:

“没锅!

”伊万说:

“那就烤!

”老婆说:

“没有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⒈材料一表明苏共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答:

苏联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

问题:

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现强迫。

⒉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三和四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答:

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农业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后果: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制度已在苏联基本建成。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4页—155页,归纳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经济:

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特点 政治:

高度集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思想文化:

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学术问题;个人崇拜)

幻灯片:

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

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

“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

他们是什么人?

”苏联总理说:

“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答:

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由于食品短缺,苏联居民要排长队购买

◆如何评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同学们想一想,个人崇拜产生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935年-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幻灯片:

材料一:

苏联的大清洗运动1934年12月1日,苏联发生震惊全国的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刺杀案件。

基洛夫在党内有崇高威望,并为斯大林器重,基洛夫被杀后,斯大林认定反对派所为,并借机清除异己,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

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

材料二: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

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

当时,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的代表。

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结果:

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答: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它的功绩主要有: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止不前。

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问:

为什么苏联会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答:

……

幻灯片: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

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经济形势: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⑶政治形势:

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

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个人因素: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

问:

如果我们要总结出这一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的话,请问该如何总结?

答:

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在必修一政治史和专题三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现在我们就来作一个比较。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2、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

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对苏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历史反思

二、探究题: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

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板书设计】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斯大林模式

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⒈背景:

⑴内部:

技术落后,资金短缺;

          ⑵外部:

帝国主义威胁;

          ⑶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⒉过程:

       ⑴起步:

1925.12联共(布)十四大

       ⑵两个五年计划 1928—1937

       ⑶实现国家工业化:

1937

成就: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世界工业强国

3.评价弊端:

农、轻、重比例失调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⒈背景:

农业的落后;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⒉过程:

农业集体化运动

三、斯大林模式

   ⒈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宪法

经济:

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⒉特点政治:

高度集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思想文化:

高度集中(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学术问题;个人崇拜)

⒊评价:

初期起积极作用;后来弊端日益显露

【课后反思】

列表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

鉴于以前考试中发现学生在作非选择题时不懂得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本课教学中有引用材料让学生分析时,都会指导学生在材料中找到关键句,归纳其意思,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课小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