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183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docx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方案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案

市农办

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又要注重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马车的内动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并驾齐驱。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314”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决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重庆“三农”实际,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制定此专项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总纲,通过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土地制度、公共服务管理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一)水利建设方面。

积极探索建设统筹城乡水利水务发展试验区,力争在西部地区实现四个率先:

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2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2年基本解决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集镇防洪安全问题,2015年基本建成西部领先的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

此外,在2012年完成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试验区框架体系建设,建成适度超前的城乡供水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城镇防洪体系,2015年初步实现城乡水利水务统筹协调发展,基本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工农业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需要。

(二)农村交通方面。

以城乡交通统筹水平西部领先为目标,力争到2012年,100%镇乡公路和55%的行政村公路实现硬化,到2015年全市统筹城乡交通发展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到2020年全市统筹城乡交通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三)配套设施方面。

电力供应巩固完善农村“户户通”,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高。

村用水普及率达到50%,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30%,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30%。

到2020年,逐步形成以市域重大基础设施为骨架,以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为节点,以中心镇和一般镇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中心村和一般村基础设施为主体,覆盖到村、延伸到户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

村用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清运率、清洁能源普及率、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

“一小时经济圈”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

到2012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农业增加值达到570亿元,农产品优质率75%、商品率6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建设柑橘标准果园300万亩、优质核心蔬菜基地200万亩,出栏生猪2300万头;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一圈”达到30%以上,“两翼”达到20%以上。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农村青壮年富裕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城镇化率超过55%。

到2012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完善,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城乡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初步呈现。

三、主要措施

(一)立足“加快”和“率先”,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满足城乡供水需要。

2010年建成鲤鱼塘水库、“泽渝”一期工程、长江铜罐驿和松溉提水工程,建成渝北观音洞、璧山三江城市水源工程,基本建成玉滩水库。

在2012年前,力争开工建设主城区观景口、南川金佛山城市后备水源工程和“泽渝”二期等一批中型水源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市工程性缺水问题。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

继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切实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努力保障城乡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力满足长江柑橘、蔬菜等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的灌溉需要,大力推进烟田水利建设,力争2015年全市旱涝保收面积增加200万亩。

三是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文明。

到2015年,力争建成3个国家级、10个市综合性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建立健全市、区县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加快推进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河流建设,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市、区县两级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

充分利用重庆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水能资源开发,2015年前实现农村水电装机200万千瓦。

(二)加快发展农村交通事业,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

一是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体系发展。

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大力扶持、规范引导农村客运发展,促进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建成更加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与支持保障系统,继续推行电子政务。

二是率先突破交通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城乡交通行政、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体制,构建“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高效、覆盖城乡、服务社会”的交通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

改革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模式。

落实农村客运优惠扶持政策,缩小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差距。

完善城乡交通安全监管机制;在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提取2-3%的农村交通建设专项资金。

改革城乡交通用地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充分保证交通用地;合理简化交通用地的审批程序;创新土地征用和补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配套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全市城乡基础设施。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之中,在城市及城乡结合部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纳入城市规划区的农村按城市社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远郊乡镇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村以“村容整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按照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2010年前规划覆盖所有行政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及时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二是统筹投入,形成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年扩大村镇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

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县域或镇域为单位,将部分规模小、投资少、可收益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以捆绑打包的形式,推向市场。

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村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三是加快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点、线、面”有机结合。

注重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影响作用,提速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小城镇做到基础设施延伸到镇,覆盖到村,服务到户,远郊小城镇通过项目运作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集中有限资金,突出建设重点,以“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重点建设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好农村各类集中居住点。

四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形成适合重庆特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三下乡”活动和“百劳工程”、“阳光工程”,对相关村镇基础设施的管理、运作、维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积极研究和推广简单、低耗、高效村镇污水垃圾处理技术以及其它节能、节地、低投入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

在不具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小城镇,结合当地条件推广采用简单、低耗、高效的氧化塘、自然处理系统等方式。

在农村宣传普及“易学、易用”的村庄整治技术。

(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按照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稳定发展优质粮油,重点发展生猪、柑桔、蔬菜等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优质蚕茧、榨菜、笋竹、花卉五大特色产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发展1-2个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全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小时经济圈:

一是建设百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渝遂高速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确保主城农产品供应。

二是盘大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

力争启动建设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在15个重点区县每年发展50个奶牛养殖小区和500户养殖大户。

三是着力打造西部农产品流通中心。

依托观音桥农贸市场、菜园坝水果批发市场、万州三峡中药材批发市场等物流平台,着力培育设施装备水平较高、经营能力较强的大型现代农产品批发中心,推进3个全国性和6个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升级改造。

以“重庆·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为平台,大力发展会展农业。

四是推进重庆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

以北碚区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为核心,在九龙坡、南岸、北碚等地发展花卉业,在缙云山、中梁山、歌乐山、铁山坪、南山等自然风景区打造都市旅游度假农业,在巴南区“百里生态长廊”集中连片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五是推进兽药及饲料科技示范加工园建设。

以中国畜牧科技城为主体,打造西部地区“兽药航母”;整合永川、江津、荣昌等地饲料加工企业,做大盘强饲料企业集团。

六是打造百万亩晚熟柑橘加工及出口基地,打造优质晚熟柑橘产业带,高标准实施柑橘非疫区建设。

七是打造500万头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基地,以规划基地县为重点,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支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打造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

八是打造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基地。

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配套推进“三改”(改厨、改厕、改圈)。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庭院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探索发展循环农业。

九是打造生物质产业基地,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启动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

渝东北地区:

围绕库区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发展趋势,加速构建库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一是突出发展劳务经济,落实“五类对象”就读中职学校的扶持政策,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户普查工作,推进城乡平等就业试点向纵深发展,实现稳定就业。

协调库区区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新疆等劳务输出基地和企业对接,大力培训劳务经纪人,不断拓展输出领域,整体提高输出质量。

二是精心打造柑橘品牌,高起点确定柑橘产业发展目标,把库区建成亚洲最大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高效益调整优化柑橘品种布局,形成以奉节、云阳、巫山为主的鲜食、晚熟脐橙生产区,以忠县、万州为主的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区,以开县等地为主的晚熟杂柑和鲜食加工兼宜的优质锦橙生产区,年产量达到180万吨。

高速度建设柑橘非疫区,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疫病诊断控制扑灭中心1个、县级检测站18个、公路检查站50个和一批乡镇检测点,形成柑橘疫病诊断防治体系和疫情防疫屏障。

三是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推广品种改良,发展优质肉猪和牛羊兔;转变饲养方式,发展健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

未来5年,实现年出栏山羊380万只、肉兔1000万只、肉牛40万头,奶牛存栏2.5万头、长毛兔500万只。

四是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科学发展库区特色生态渔业,重点发展胭脂鱼、长吻鮠、珍珠等流水性名贵高价值鱼类,全面开展人工增殖放流,重点放流对水质起保护作用的植食性鱼种,大力发展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保持水库生态平衡。

五是大力发展特色粮油,在库区发展优质水稻基地150万亩,指导重点区县培育1~2个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马铃薯、粮饲兼用作物等专用特色基地100万亩;围绕库区旅游发展油菜基地70万亩;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芝麻、豆类、高梁等小杂粮基地,规模分别达20万亩。

渝东南地区:

建设50万亩特色辣椒和50万亩高山蔬菜生产基地、300万头优质肉猪生产基地、200万只山羊生产基地、500万只长毛兔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00万亩茶果生产基地(50万亩生态优质茶叶、20万亩优质猕猴桃、30万亩特色柑橘)。

加速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深入推进“一池三改”,加快普及农村清洁能源。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结合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

到2012年,新增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户33万户,受益农民新增123万。

推进“绿色证书”和“科技入户工程”,组织1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对子;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建设农民科技书屋500个,培养100万名从一产业转向非农就业的“技能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型”农民、有技术专长和有号召能力的“带动型”农民。

(五)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

支持和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非农职业的农民,在获取补偿补助并能享有城市社会保障的情况下,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城镇定居。

制定培育壮大种养殖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规模开发。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宅基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到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建房。

在国家批准范围内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指标跨区域有偿、合理流转与转让。

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

立足提升农机投入、装备作业、农机服务水平和农机队伍素质,坚持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有条件地区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和经济作物机械,努力打造年销售产值达100亿元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着力抓好“一带三片”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即长(寿)垫(江)梁(平)开(县)100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带和秀山、合川、江津100万亩水稻示范片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机领域。

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促进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

2008年全市新推广农业机具2万台,完成水稻机插40万亩任务,实现机耕1200万亩、机收150万亩目标,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7%以上。

(七)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土地出让收入要加大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

以优质粮油项目县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要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推进库周绿化带基本农田和“移土培肥”工程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鼓励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支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

探索整片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全市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财政投资3.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以上,力争将项目区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同时,要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选择部分重点区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整合力量、设备和投入,加大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力度,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形成优势产业、学科、人才、技术支撑相统一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

切实搞好良种培育,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和应对异常气候等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抓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品牌开发,对创立国家级名牌产品给予一定奖励。

鼓励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推广资源节约型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

继续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和科技特派员的长效机制,扶持农业科技户、示范户。

通过3—5年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

整合农村科技信息资源,推进农村科技服务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九)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新机制。

要着重从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等方面下功夫,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

一是水利体制改革。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市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水利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农村产权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以林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经营机制,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实现多赢的现代农村产权经营新体制。

三是投融资体制改革。

扩资增容,积极组建注册资本金3亿元左右的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以解决农业发展的贷款难问题;在生猪、柑橘、奶牛等三大产业保险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着力研究市场需求,打开城乡农产品市场通道,构建立足大农村、服务大城市、瞄准大市场的城乡互通的大流通体制。

五是深化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改革。

积极构建以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体系,以村科技指导员、科技中心户、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四、请国家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水利方面

一是在我市开展统筹城乡水利水务发展试点。

建议水利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支持备忘录,给予我市统筹城乡供水、城镇防洪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编制专项规划,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力争3-5年取得试点初步成效。

重点是支持我市在西部地区实现“四个率先”。

二是继续给予我市水利项目资金支持。

第一,继续给予“泽渝”一期工程投资支持。

“泽渝”一期15座中型水库原审批总投资28亿元(现由于国家征地移民政策变化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工程总投资已增加为44亿元),申请中央在“十一五”期补助14亿元,至2007年底已补助5.2亿元。

请水利部在3年内安排余下的8.8亿元。

第二,继续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004年,经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调查复核,我市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341万人(其中列入国家规划971万人),中央2005年以来已下达计划256万人,现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066万。

请水利部支持我市在2012年前基本解决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十一五”期支持我市解决800万人以上。

第三,继续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我市拟在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请水利部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小

(一)型及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支持力度,并将重点小

(二)型病险水库纳入国家补助范围。

第四,继续支持大型灌区项目建设。

请中央将每年动态安排我市5个大型灌区调整为7个,并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第五,继续支持防洪工程建设。

请支持我市璧山盐井溪、铜梁小北海等防洪中型水库建设和长江、乌江、嘉陵江防洪工程建设。

第六,将我市渝西地区12个区县作为整体纳入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范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三是继续支持我市重大水利项目规划和前期工作:

玉滩水库可研、初设审批工作,并列入2008年中央投资计划;金佛山水库项目建议书审批工作和观景口水库项目建议书的审查、转报工作;将“泽渝”二期18座中型水库纳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打捆”开展前期工作,并力争在“十一五”期开工一批工程。

四是国家依法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费。

恳请水利部继续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开征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合理确定分配给重庆市的资金比例,并专项用于三峡库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涵养。

(二)配套设施方面

一是出台支持重点镇发展的具体政策。

希望国家六部委能尽快出台《关于全国重点镇的扶持政策》,在重点镇土地利用、产业支持、资金补助等方面进行扶持。

特别是在今年编制的《全国重点镇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

二是在村镇建设技术研究和试点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在安排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技术研究示范和村庄整治试点时,希望能够把我市村镇纳入试验基地。

三是支持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建设。

建议建设部能够与国家发改委协商,及时下达资金补助,并且共同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建设部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在其中的职责,切实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管。

四是研究农房产权上市流转。

不少农民进镇居住致使原有农房长期空置,形成“空心村”现象,造成巨大的浪费。

建议有关部委研究在保证土地集体性质的基础上农房上市进行流转,有利于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三)农业方面

一是土地政策。

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议国家在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农民住房入市流通、农业土地用途界定和限制,以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等方面允许试验,适当放宽,给予更大的灵活自主性。

二是农业基础建设。

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大旱作节水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大植保工程和种子工程投入力度;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大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投入力度;加快库区渔政渔港建设;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度。

三是农村公共安全。

加大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支持乡镇兽医站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支持市级检测中心和县级质检站建设。

四是产业发展。

加大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国家补贴力度;在奶牛养殖项目上重点支持良种引进、奶源基地建设,确立“西南奶牛优势区”并把重庆纳入建设范围;重点支持“双低”油菜育种和示范推广项目以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五是试验示范区。

以荣昌县为核心区,支持建立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