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880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docx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定稿

一、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中医学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3、症:

症状,疾病的外在表现。

4、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5、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

6、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

辨证论治

7、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

五脏。

8、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9、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10、阳证疾病:

疖、痈、丹毒、脓肿。

阴证疾病:

结核性感染、肿瘤等

10、脉象①以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②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③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1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的方法包括: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1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15、五行学说:

木的特性: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

温热、升腾;土的特性:

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

清洁、肃降、收敛;水的特性:

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16、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音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17、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8、五行相乘:

过克为乘。

19、五行相侮:

反克。

20、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

2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第四节藏象

1、五脏: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2、五脏的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3、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4、六腑的特点:

传化物不藏。

5、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6、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7、心的生理功能①主血脉,心生血,推动血在脉管中运动。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②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与小肠相表里。

8、肺的生理功能:

又名“华盖”“娇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里合成宗气;调节全身气机)

(2)主宣发与肃降:

①通过肺的宣发,向外呼出浊气②将脾所传输的水谷精微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抵御外邪入侵(3)肺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调节的作用。

又称“肺主行水”①通过肺气宣降将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肌肤官窍,内至脏腑组织。

②通过肺气宣发,排出汗液,呼出浊气,排出部分水液。

③通过肺气肃降,将水液向下输送,布达内脏,归于肾之水液经肾的气化,浊者下注膀胱,为尿液之源;大肠传导正常,从大便排出部分水液。

(4)肺朝百脉,主治节。

9、脾的生理功能:

脾和胃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泉,后天之本”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指脾有对食物消化并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和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防止水液在休内停滞)

(2)主升清一是上输精微物质至心、肺;二是升提内脏在正常位置(3)主统血是统摄控制血液,使血运行于脉内而不外溢。

10、肝的生理功能:

肝与胆相表里,为“刚脏”

(1)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①调畅情志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③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2)主藏血。

11、肾的生理功能:

与膀胱相表里,“先天之本”“肾为气之根”①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液③主纳气④濡养温煦脏腑。

12、心与肺的关系:

心主行血,运载宗气,保证肺的呼吸;肺主呼吸,生成宗气,推动血液运行。

宗气是心与肺的纽带。

13、心与脾的关系:

心行血,脾生血又固摄血。

14、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主藏血。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思维活动方面。

15、心与肾的关系: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16、肺与脾的关系:

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的协同作用。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7、肺与肝的关系:

肺主降肝主升。

咯血为“肝火犯肺”

18、肺与肾的关系:

肺主水之上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19、肝与脾的关系:

肝藏血,脾生血和统血。

20、肝与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21、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22、心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汗血同源;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

23、肺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休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24、脾志、液、休、华、窍的关系: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涎有关,唾与肾有关);在休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25、肝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

在志为怒,怒则伤肝;在液为泪,开窍于目;在休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26、肾与志、液、休、华、窍的关系: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休为骨,其华在发,骨之余为齿;血之余为发;脑为髓之海。

在窍为耳及二阴。

27、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恆之府。

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

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喜润恶燥”,胃气宜降。

(3)小肠:

与心相表里。

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4)大肠:

与肺相表里。

主传化槽粕,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5)膀胱:

与肾相表里。

(6)三焦:

又称“孤腑”,与心包相表里。

功能: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元气根于肾;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为元气运行的通路和水液运行的通道。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8、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1)脾胃关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相合)。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因)。

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

(燥湿相济)。

29脑与五脏的关系: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第五节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气之主,吸入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气的分类

(1)元气:

原气,根于肾,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并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育。

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2)宗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由肺吸入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宗气聚集于胸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盛衰有关(3)营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运行脉内(4)卫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①护卫肌表,防外邪侵入②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③调节排汗。

运行脉外。

2、气的功能:

①推动②温煦③防御④固摄⑤气化。

2、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3、血的生成:

由营气、津液、肾藏之精化生而成。

营气、津液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脉为血之府。

精血同源。

4、气与血的关系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影血④血为气母。

5、津:

质地较清,流动性大,布散休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6、液:

质地较稠,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7、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依靠胃的运化;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排泄依靠肾的气化蒸腾。

以三焦为通道。

8、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3)运输代谢废料。

胃液、唾液、肠液、关节腔液

9、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六节经络

1、十二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①阴经属脏阳经属腑②手经在上足经在下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1、十二经脉的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三阴经,从足走腹。

(阴升阳降)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胆经→足厥阴肝经(口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部衔接②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③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4、奇经八脉的特点①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②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③相互间之分。

实寒、虚寒。

(3)但热不寒:

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

里实热证②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为潮热。

阴虚潮热:

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又称“骨蒸潮热。

湿温潮热:

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

阳明潮热:

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晡阳明旺时而热甚又称“日晡潮热。

③低热:

轻度发热,热势偏低。

阴虚内热,气虚发热,温热病后余邪未尽。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称为寒热往来。

14、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15、表证无汗-恶寒发热,肌肤无汗出,脉浮紧,外感寒邪引起的感冒;“表实证”“伤寒感冒”。

表证有汗--恶风发热伴有汗出,脉浮缓,外感风邪为主引起的感冒,“表虚证”“伤风感冒”。

16、自汗:

气虚或阳虚;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大汗:

里热证,亡阳证;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17、疼痛性质特点与临床意义:

胀痛是气滞。

重痛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刺痛为瘀血。

冷痛为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

绞痛是实邪闭阻气机。

灼痛是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

隐痛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

挚痛是筋脉失养或阻滞。

18、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饮,可见瘀血。

(四)切诊

19、寸关尺脉与脏腑关系: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20、代脉:

脉来一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

是脏气衰弱。

21、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

腹有结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

第三节辩证

22、表里辩证①表证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②里证临床表现: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

23、寒热辩证①寒证: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②热证:

发热喜凉。

24、虚实辩证①虚证: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②实证:

发热,腹胀痛拒按。

25、阴阳辩证①阴虚证: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形体消瘦,口干,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②阳虚证:

精神萎靡,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汪便清长,大便溏泄,浮肿,小便不利③亡阴证:

汗热味咸而粘。

④亡阳证:

冷汗淋漓。

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

4、假神表现:

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

5、望色:

白主虚寒证、失血证。

黄为脾虚、湿蕴。

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

青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6、舌的单位与脏腑的关系:

舌尖-心肺;中-脾胃;根-肾;边-肝胆。

7、望舌的注意事项:

①光线②伸舌姿势③染苔。

8、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质断内脏虚实;舌苔断病邪深浅和胃气存亡①判断正气的盛衰②分辨病位深浅③区别病邪性质④推断病情进退。

7、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

8、谵语、郑声、独语、哮、喘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①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之实证②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之虚证③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气郁痰结(癫症)④狂言:

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的,是痰火扰心所致。

9、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10、喘:

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

病邪壅塞于肺,气道不畅。

虚证:

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11、咳嗽、呃逆、嗳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①咳:

有声无痰;嗽:

有痰无声。

实证:

咳声重浊。

虚证:

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②呃逆,俗称“打呃”。

呃声高亢而短,响而有力,实热证。

呃声低沉而长,气无力,虚寒证。

③嗳气:

又称噫气,打嗝,多见于饱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引起。

食后嗳出酸腐味,为宿食停积,消化不良;无酸腐味,为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

12、“叹息”(古称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13、口气臭秽---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口气酸臭---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三)问诊

12、问诊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诉。

13、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2)但寒不热:

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

伤及内脏:

以心、肝、脾三脏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11、饮食偏嗜致病:

①过食肥甘厚味:

生痰化热,常见眩晕、胸痹、痈疡、昏厥;②偏嗜饮酒:

损伤脾胃、内生湿热,常见脘腹胀满、纳少、口苦、口腻,甚至中毒昏迷③五味偏嗜:

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可见夜盲、瘿瘤、佝偻病、脚气病。

12、痰和饮的区别:

痰:

稠浊,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饮:

清稀,得阴气凝聚而成

13、痰证:

痰滞在肺,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癫狂;痰停于胃:

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痰留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痰浊犯上于头,头晕目眩;痰与气凝结咽喉,痰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14、瘀血病的共同特点①疼痛,剌痛、拒按、昼轻夜重,固定不移②肿块:

外伤体表:

局部青紫肿胀。

积于体内:

久聚不散、多为癥积,质硬、压痛,固定不移③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第九节发病与病机

1、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3、邪去正虚则病愈而体虚。

4、正虚邪恋则病势缠绵难愈。

5、实,主要指邪气亢盛。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

6、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实。

7、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

8、阴阳偏盛: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9、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热(虚热)。

10、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多损及肾的阴阳。

11、阴盛格阳是真寒假热;阳盛格阴是真热假寒。

12、亡阳:

冷汗淋漓。

亡阴:

汗热而黏。

第十节预防与康复

1、预防包括两方面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变。

2、未病先防原则①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②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内查外、整体统一;四诊合参;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2、望诊:

望眼神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3、失神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无手足及表里相配的关系

5、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涵蓄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③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

6、奇经八脉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督脉:

督,总督、统率之义。

①总督全身之阳经,调节阳经气血又称“阳脉之海”。

②与脑、脊髓、肾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二)任脉:

任,担任、妊养。

①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又称“阴脉之海”。

②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育之本。

(三)冲脉:

冲,要冲。

①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主月事。

(四)带脉:

带,束带、腰带。

①约束纵行诸脉,②主司妇女带下。

8、经络的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络作用②运输气血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平衡(机能活动)作用。

第七节体质

1、体质是人体的身心特征。

体质的先天因素完全取决于父母。

2、体质的分类①阴阳平和质:

体态适中,正常有度,平和,适应力强②偏阳质:

偏瘦在,面红,亢奋,动,热,食多③偏阴质:

偏胖,面白,抑制,静,寒,食少。

第八节病因

1、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又称“六邪”

2、六淫致病特点①外感性②季节性③地域性④相兼性⑤转化性。

3、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邪善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

兼他邪致病,致病广泛。

4、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5、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

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

6、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7、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8、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④易致肿疡,发为痈肿疮疡。

9、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10、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

26、气虚的症状:

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倦怠。

27、血虚的症状:

眩晕、失眠、健忘、月经量少。

28、阴虚的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29、阳虚的症状: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口渴喜热饮。

30、心病的共有常见症状:

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31心阳虚与心气虚的共有症状是:

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32、虚证的临床表现,除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状外,兼见面色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33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除上述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外,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如出现心阳虚脱,除有心阳虚的症状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

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

34、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状是:

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35、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36、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37、心血瘀阻证的临床表现: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一般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

38、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39、肺病的常见症状: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40、肺气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动则气喘、周身乏力、自汗出、面色觥自,舌质淡嫩、脉虚弱等。

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41、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

阴虚火旺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

以在肺病常见症状的基础上伴见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

42、风寒犯肺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头痛身酸楚等症状,舌苔薄自、脉浮或弦紧。

一般以咳嗽兼见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

43、风热犯肺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身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稠色黄、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一般还伴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

舌尖红、脉浮数。

病重者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

一般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44、燥邪犯肺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浮细而数。

并常伴有胸痛,或发热头痛、身酸楚等症状。

一般以肺病常见症状并见干燥少津为辨证要点。

45、痰浊阻肺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一般以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46、脾病的常见症状:

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

47、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与辩证要点

(1)脾不运健:

食纳减少,食后作胀,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泻,时息时发,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

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辩证要点

(2)脾虚下陷:

子宫脱垂,胃下垂,慢性腹泻,食纳减少,食后作胀,少乃下坠,体倦少气,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

以内脏下垂和脾气虚为辩证要点。

(3)脾不统血:

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减少,倦怠无力,气短,肌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

以在脾气虚基础上出血为要。

48、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脾运失健并伴寒象,腹中冷痛,得温则舒,四肢不温,气怯形寒。

49、寒湿困脾、脾胃失热的临床表现

(1)寒湿困脾证:

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厚,脉迟缓。

脾运化功能障碍又有寒湿中遏

(2)脾胃湿热证:

面目皮肤发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舌苔黄腻。

脾运化功能障碍加湿热内阻。

50、肝病常见证状:

胸胁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

51、肝阴虚辩证:

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52、肝血虚辩证: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53、肝气郁结辨证:

54、肝火上炎辨证:

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咳血吐血,衄血,舌红苔黄。

以肝脉循行所过的头,目耳胁位部实火炽盛症状为辩证要点。

55、肝阳上亢辨证:

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弦有力。

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不足的证候表现为辨证要点。

56、肝风内动辨证:

(1)肝阳化风临床常见头部抽引作痛、头晕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