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1741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docx

双选最全练习与解释

选择题(每小题2分,若有两个答案,漏选一个扣1分,错选则不得分)

1.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溶液显红色,遇碱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物理变化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C.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蝴蝶兰花的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解: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化学变化,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变黄色的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钠的溶液呈中性不会使指示剂变色,故溶液应为紫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蝴蝶兰花的溶液遇酸碱会变色,因此可作指示剂使用,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

2.浩瀚无际的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由海水制备金属镁,主要有以下步骤:

①电解熔融的氯化镁;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⑤③①B.③②④①⑤C.③④②⑤①D.②④③⑤①

解析:

解:

制取金属镁的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Ca(OH)2=Mg(OH)2↓+CaCl2,Mg(OH)2+2HCl=MgCl2+2H2O,MgCl2

Mg+Cl2↑,故选D.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下图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解:

A、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a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会有晶体洗出,故A正确;

B、浓硫酸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故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会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故选A.

4.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5.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

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6.向装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

小烧杯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

其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18.A19.CD20.B

7、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是(  )

A、水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D、稀盐酸

解析:

解:

A、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但是不能达到7,也就是说加入水稀释时溶液仍然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时,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石灰水时溶液的PH升高,不会出现平行于X轴的线段.故选项错误;

C、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氯化钙反应碳酸钙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故选项正确;

D、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仍然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解析:

解: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正确,比较溶解度要指明温度.

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不正确,溶解度对于的溶剂是100克,所以5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到15克.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不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降低温度,甲的饱和溶液还是饱和的,并且有甲的晶体析出.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故选D

9.下列有关溶液及其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海水的凝固点比水低B.溶液和浊液特征的不同主要与物质分散在液体中的颗粒大小有关C.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水的量的变化而变化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析:

解:

A、海水中溶解有氯化钠等物质,所以海水的凝固点比水低.正确;

B、溶液和浊液特征的不同主要与物质分散在液体中的颗粒大小有关.正确;

C、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量的变化而变化.错误;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正确.

故选C.

10.(2012•烟台)烟台是座美丽的城市.下列对海洋化学资源利用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

A.利用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  B.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C.利用像海水或卤水中加入石灰乳的方法将海水中的Mg2+富集沉淀出来  D.利用海底蕴藏的大量“可燃冰”作燃料,以它为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11.(2012•烟台)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解答:

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误;

B、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说法正确;

D、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还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溶质,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完成此题,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

12.(2012•烟台)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B.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t2℃时,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D.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为不饱和溶液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B、根据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考虑是否全部溶解;C、根据溶解度变化范围(减小的范围)大析出晶体就多考虑;D、根据C物质溶解度曲线考虑.

解答:

解:

A、从t1℃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t1℃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b>a═c,故A错;

B、t2℃时,a物质溶解度是50g,所以加入30g,只能溶解25g,质量分数为

×100%=33.3%,故B错;

C、溶解度变化范围(减小的范围)大析出晶体就多,由图示可知a曲线减小的范围大析出的最多,c物质降温后变为不饱和,不能析出晶体,故C正确;

D、由于c曲线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后,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所以仍然是饱和溶液,故D错.

故选C.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知道了溶解度如何比较大小,析出晶体多少的影响因素,了解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13.(2013•烟台)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要配置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t1℃

 

B.

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

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意义,明确曲线的趋势、陡度及其含义,理解曲线上的点和曲线之间的交点所表示的意义,结合设置的问题情景来解决该问题.

解答:

解:

A、t1℃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要配置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t1℃,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所以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甲物质,所以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3.3%,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曲线的变化趋势、陡度及其含义,及其曲线上的点和其交点所表示的意义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锻炼了创新思维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14.(2分)(2013•烟台)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

②④⑤①③

B.

⑤④②③①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⑤④①③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镁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钙离子会与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硫酸根离子会与钡离子生成沉淀,加入盐酸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进行分析.

解答:

解:

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

故选D.

15.(2分)(2013•烟台)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

 

B.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

电解水

 

D.

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分析溶液质量的变化;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硫酸反应,反应完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据此分析;

C、根据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分析;

D、根据稀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分析溶液PH的变化.

解答:

解:

A、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故A图象错误;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硫酸反应,不产生沉淀,反应完后再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故B图象正确;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

8.故C图象错误;

D、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溶液的PH逐渐增大.故D图象正确.

故选BD.

点评:

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结合图象分析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16.(2分)(2014•烟台)小明在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抽中的题目是: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他的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

选择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

 

B.

将氯化钠直接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3.0g

 

C.

用5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

用内壁附有水珠的烧杯配置溶液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溶液配制需要的仪器来分析;

B.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称量药品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C.根据所需水的体积来选择;

D.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

解:

A.溶液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其中的玻璃仪器是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故A正确;

B.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0g×6%=3.0g,应在左右两盘上放上相同大小的纸,不可直接放到托盘上,故B错误;

C.需要水的质量为:

50g﹣3.0g=47g,则水的体积为47mL,选择50mL的量筒来量取,故C正确;

D.若烧杯内壁附着有水,则导致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D错误.

故选:

AC.

17.(2分)(2014•烟台)下列图象能正确反应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D.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进行解答;

B、根据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进行解答;

C、根据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进行解答;

D、根据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pH值不会等于7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开始没有沉淀生成,故B正确;

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而不是镁生成的氢气多,故C错误;

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pH值不会等于7,故D错误故选:

AB.

18.石蕊、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是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右图所示。

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石蕊溶液变为蓝色B无明显现象

C生成无色气体D石蕊呈紫色

19.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所加试剂

(或操作、图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恰好完全反应

B

判断海水和蒸馏水

蒸发结晶

液体消失,无残留物

该液体为蒸馏水

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硫酸根离子

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

D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20.下列图象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B向一定量的硫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19AC20BD21AD

21.如图表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C.在t℃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当a中含少量b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18.CD

【解析】本题考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

在0~t℃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A错误;由图示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B错误;在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因此在该温度下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而b物质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提纯a,故D正确。

22.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四种实验操作的变化趋势图像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铁溶液

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烧碱溶液

D.镁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元素的种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3.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将天平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发生偏转的是

A.1.8g铝粉和1.8g铁粉B.4.2g碳酸镁和2g硝酸银

C.5.6g铁粉和5.6g锌粉D.10g碳酸钙和5.6g氧化钙

21.D

【解析】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但达到饱和状态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A错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全部被反应,质量变为0,故B错误;向稀盐酸中滴加烧碱溶液,溶液的pH逐渐由小变大,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变为7,再加入烧碱溶液,pH又开始大于7,故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和种类不会发生改变,因此D是正确的。

22.A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与天平结合的计算。

解答此题可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即要使天平发生偏转,只要反应后的剩余物品相等即可。

在A中,1.8g铝恰好与烧杯中的盐酸发反应,生成0.2g氢气;而1.8g铁则会生成0.62g的氢气,因此,将1.8g铁粉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剩余物的质量大于铝与盐酸反应后所得剩余物的质量,因此天平发生偏转。

一次类推,可知B、C、D所加物品充分与稀盐酸反应后,天平都平衡。

24.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乙物质大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可来降温的方法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25.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该工程示意如下BD

对该过程的认识中,认正确的是

A.①操作中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B.③、④两步操作顺序可以颠倒

C.⑤操作得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D.⑥操作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26.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

的思维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所以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27.现有镁、铝两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

则可能的情况有BD

A.足量的稀盐酸与等质量的镁、铝发生反应

B.足量的稀盐酸与质量比为4:

3的镁、铝发生反应

C.足量的稀盐酸与质量比为8:

9的镁、铝发生反应

D.等质

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过量的镁、铝发生反应

28.(2分)(2013•青岛)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B.

向稀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

等质量的镁和锌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来进行解答;

B、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再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沉淀;

C、根据酸碱发生中和反应进行判断;

D、等质量的镁和锌与足量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