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736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简答题要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

周礼?

、?

商君书?

、?

管子?

和?

墨子?

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

周礼·考工记?

记述了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

周礼?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立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那么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立影响深远。

元代大都城是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而成的都城,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很多方面表达了?

周礼·考工记?

上记载的王城空间布局制度。

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开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概念和长远开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立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立实践。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一个国家的城乡规划体制界定了城乡规划活动运转的空间、城乡规划活动所应遵循的规那么与逻辑。

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以下系统共同建构的。

1.规划法规系统2.规划行政系统

3.规划技术系统4.规划运作系统

规划法规体系为规划活动提供了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并决定了城乡规划体系的根本特征。

城市规划体系的演进常常表现在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城市规划工作的根本容

城市规划的根本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开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开展的条件,确定城市开展战略,预测城市开展的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开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它主要包括:

论证、确定城市性质与开展规模;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确定城市的功能布局并考虑城市的长远开展方向;确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那么、步骤和方法;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那么和技术方案;提出实施规划的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和建立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⑴城市开展战略:

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开展目标、原那么、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开展战略方向的意志。

⑵建立控制引导:

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病服从城市开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由于直接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建立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必须通过立法机关一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这一层面的规划也可以依法对上一层的规划进展调整。

●城市用地的概念:

是城市规划区围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统称,是用于城市建立和满足城市机能运作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

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立的需要,进展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立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

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拟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立需要,一般不需或者只要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立的用地。

二类用地:

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工程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

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城市规模

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性质影响了城市建立的开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规模那么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城市规模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前提和根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公共效劳、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城市功能、构造、形态的关系

⑴.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开展的动力因素。

⑵城市构造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在联系,是社会经济构造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响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开展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构造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⑶城市的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开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开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⑷城市功能、构造与形态是严密相关的。

城市功能的变化是构造变化的先导,决定构造的变异和重组。

而城市构造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开展。

从城市形态的变化那么可以看到城市开展轨迹的缩影,带有变幻难测,不易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开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

大体上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集中式布局的城市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布局的城市包括团状、带状、星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编制的依据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要遵循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遵循“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充分考虑上位规划的要求,特别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总体规划的制定程序

⑴组织前期研究,按规定提出开展编制工作的报告,经上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前方可组织编制。

⑵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

⑶依据国务院建立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建立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审批。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原那么,病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容:

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容包括: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开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徒弟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那么,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智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立标准,原那么确定市域交通开展策略。

〕⑵提出城市规划区围⑶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开展目标⑷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围⑸预测城市人口规模⑹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立用地规模和建立用地围⑺提出交通开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那么⑻提出重大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的开展目标⑼提出简历综合防火体系的原那么和建建立方针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的开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立用地,合理分配城市各项根底设施,处理好远期开展与近期建立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开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容:

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域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容包括:

①城市规划区围。

②市域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包括:

根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③城市建立用地。

包括:

规划期限城市建立用地的开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立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④城市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的布局。

包括:

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围和其他重大市政根底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效劳设施的布局。

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

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限。

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立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⑦城市防灾工程。

包括:

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容:

⑴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开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立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开展布局、重大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开展等方面进展协调的建议。

⑵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那么和措施。

⑶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立标准。

⑷提出重点城镇的开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立用地控制围。

⑸确定市域交通开展策略;原那么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根底设施,重要社会效劳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⑹根据城市建立、开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围。

⑺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开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开展与控制的原那么和措施;确定需要开展、限制开展和不再保存的村庄,提出村镇建立控制标准。

  5.安排建立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立用地规模,划定建立用地围。

  7.确定建立用地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效劳设施的布局。

  9.确定城市交通开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开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围,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围,确定岸线使用原那么。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围,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围,研究特色风貌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立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普通商品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立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平安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那么和建立方针。

  16.划定旧区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那么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那么和建立方针。

18.确定空间开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根本要求

1.在城市用地组织的根底上,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各组成局部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平安、快速和环境美观的要求,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清楚,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主要解决城市部的客流、货运的流通。

一般干道间距为6mm—10mm,道路网密度为2—3km/km2。

2.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按客货流不同、交通工具不同、交通速度差异,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为各国所采用。

我国城市道路都按三级划分:

(1)主干道(全面性)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为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25~40m;

(3)支路(街坊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为12-15m左右。

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在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时,注意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道路选线要绕过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地段,路面与地下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冻胀后引起路面开裂。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要求

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防噪声干扰。

可结合道路功能,将城市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现代建筑贯穿起来,使城市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要求

在确定道路纵断面和路面标高时,要考虑排水管的纵坡度;道路规划以利战备、防灾疏散。

●城市道路系统及道路宽度确实定

1.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

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几种。

这是根据当地的社会、自然和现状条件所确定,按道路系统的根本要求进展合理布局。

按道路的功能特点和两旁的建筑分布来组成不同的城市道路系统。

如是风景城市,城市道路按它的效劳功能分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游览性道路三类。

2.完善道路系统的措施

通常采用快、慢车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交通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开辟步行区、自行车道、快速公共交通专用道等措施。

各种交通工具在每单车道一小时运载人次如表5—7所列。

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技术参数表5-7

公共交通方式平均运送速度(km/h)发车频率(车次/小时)单向最大运量(千人次/小时)

公共汽车16~2560~909~15

无轨电车15~2060~8010~15

快速有轨电车20~3040~6012~20

地下铁道30~4020~2430~50

3.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

可从组织交通及道路工程建立两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1、从组织交通量方面

1〕首先要和城市用地布局同时考虑,对吸引大量人货流的单位在用地布局上做适当调整,减少一局部交通量;

2〕对后有道路做必要分工,重新分配人车流,尽可能减少它们间干扰;

3〕利用平行的,路面宽缺乏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提高行车平安性和通行能力;

4〕为疏散闹市区和有大的车流量的街道,或为了适应市区外围地区建立开展的需要,修建环形干道和绕行干道;

5〕封闭次要穿插口,加大某些主要穿插口间的距离;

2、从工程建立方面

1〕拓宽取直,改善线型

2〕提高穿插口的通行能力

a)控制车辆行驶b)改变交通路线c)拓宽穿插口以提高通行能力

4.道路宽度及断面组合确实定

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交通)、日照通风、管线敷设及建筑布置等因素。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市政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其中机动车道占主要局部。

一条车道宽度为3.5m,一条快车道宽为3.75-4m,所需车道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道路横断面的根本型式有一块板(红线宽40m以下)、两块板、三块板(红线宽40m以上)三种。

型式确定应因地制宜。

●道路横断面类型

⑴一块板道路——适合机非交通量一方较大、另一方较小;或两方都不大的状况。

能适应“钟摆式〞交通流。

⑵两块板道路——车速大于50km/h时〔高速公路、快速路〕;景观绿化要求;有高差的分割带;机非别离;交通干道布置有产生大量交通量的一侧,设置辅助道路。

⑶三块板道路——机非分道行驶、景观效果;对向机动车互相影响;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车速、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

⑷四块板道路——解决对向机动车互相影响;穿插口问题多;占地、投资大;一般不宜采用。

〔这是过去的观点,现在经济条件和施工水平、交通管理水平都有了极大改善,主干道、快速干道都经常采用四块板〕

●停车场布置

一〕停车场规模

考虑城市规模、中心商业区的吸引力、土地利用、汽车保有状况、交通工具

的现状、城市停车措施方法等。

公共停车场总面积估算:

F=A×n×α

A:

规划期末的汽车总数

n:

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α:

每辆车占用面积

二〕停车场的分布与位置选择

1、停车场的分布

根据不同类型车辆的要求分别考虑

1〕 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的出入口附近;

2〕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在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的停车位应占总数的50%~70%;

3〕市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2、停车场效劳半径

根据调查观测,建议数:

1〕机动车停车场的效劳半径:

市中心区≤200m,一般地区≤300m

2〕自行车停车场的效劳半径:

适宜50~100m不得大于200m

3、停车场位置的选择:

先调查主要交通聚集处,在规划具体地点。

1〕对已形成的繁华地区,宜分散多点设置,采用小型的路侧和路外停车场相结合的方式。

对一般地区和城市遥远地区,那么在主要交通聚集处和城市外围地区易于换乘公交的地段设路外专用停车场。

2〕 具体的位置选择:

a)对外交通设施附近

b)大量人流聚集的文化生活设施附近

c)一般中小型停车场位置,可在其效劳地区选择

d)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尽量利用人流稀少的街道和空地,尽量靠近所效劳的公共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选址要点

⑴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应与排水管道系统布置,以及水系规划统一考虑,充分考虑城市地形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应设在地势较低处,便于城市污水自流入厂。

⑵污水处理厂宜设在水体附近,便于处理后的污水就近排入水体。

⑶污水处理厂布局应结合污水的出路,考虑污水回用于工业、城市和农业的可能,厂址应尽可能与回用处理后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

⑷污水处理厂选址应注意城市近、远期开展问题,近期适宜位置与远期适宜位置往往不一致,应结合城市总体开展的要求一并考虑,规划的厂址用地考虑保存扩建的可能。

⑸污水处理厂不宜设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水体的污水处理厂应不受洪水的威胁。

●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与混气站布局要点

⑴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与婚期站的站址应靠近负荷区。

⑵站址应与站外建筑物保持规所规定的防火间距。

⑶站址应处在地势平坦、开阔、不宜积存液化石油气的地段。

同时应避开地震带、地基沉陷、废弃矿井和雷区等地区。

●道路消防要求

⑴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⑵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

尽头式消防车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

⑶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

如果必须平交,应设置备用车道,且两车道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火车的长度。

⑷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我国城市消防站的设置要求

⑴在接警5min后,消防队可到达责任区边缘,消防站责任区的面积宜为4~7㎞2

⑵1.5万~5万人的小城镇可设1处消防站,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可设1~2处

⑶沿海、河港口城市,应考虑设置水上消防站

⑷一些地处城市边缘或外围的大中型企业,消防队接警后难以在15min赶到,应设专用消防站

⑸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运输量大的地区,应设特种消防站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㈠按照功能要求划分

⑴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

我国目前以步行、自行车交通、私家小汽车为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还会同行公共汽车,还要考虑通行出租车、私人摩托车的问题

⑵通行去除垃圾、递送等市政公用车辆。

⑶住区公共效劳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⑷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

⑸道路的走向和线形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㈡住区道路分级

⑴第一级:

居住区及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外交通的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⑵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部交通的联系。

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⑶第三级:

组团级道路—居住区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外交通联系。

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⑷第四级: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㈢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根本要求

⑴住区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效劳。

⑵道路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⑶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⑷在进展旧住宅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⑸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横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横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⑹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是,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⑺入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那么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⑻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⑼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构造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⑽应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

●城市设计的类型

①城市总体空间设计②城市开发区设计③城市中心设计④城市广场设计⑤城市主干道和商业街设计⑥城市滨水区设计⑦城市居住区设计⑧城市园林绿地设计⑨城市地下空间设计⑩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

大学校园及科技研究园设计

博览中心设计

建立工程的细部空间设计

●田园城市理论

一、“田园城市〞根本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局部,实质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构造形态取代城乡别离的旧社会构造形态。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

霍华德在?

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又名:

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希望通过建立新型城市解决城乡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对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被规划界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田园城市〞理论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间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构造、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间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拟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万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防止摊大饼的城市布局,完善乡村功能和效劳,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居民安居乡村。

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立新型城市,即建立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的田园城市。

城市的增长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开展、美化和方便。

当城市人口增长到达一定规模时,就要建立另一座田园城市。

假设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

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

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他认为,这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霍华德认为,城市、农村以及“城市一农村〞的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开展。

这一兼具城市乡村优点、推崇城乡一体开展的理想形态,生动诠释了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开展理念,向世人展示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动人画卷。

这一理念提出后,产生了巨大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