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591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课答辩及答案.docx

说课答辩及答案

天津市整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参评教师答辩的问题与标准答案

1.按照教育技术和新课程标准,学生(教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答:

按照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改革,那么教学方式又需做哪些改革呢?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口授、板书、演示”为主要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耳听、手记、做题”为主要特征。

随着教育技术和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着,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是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向以“自主、协作(合作)、研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收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2.什么是教学设计?

(说说你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答:

教学设计是为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学科。

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可见,要掌握教学设计应从二个方面去把握:

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求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是孤立地去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要以教学理论、学理论为指导,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3.概括说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的环节、特点。

答: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主要包括:

①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的内容及知识点顺序;②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③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④学习情境设计;⑤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设计;⑥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

在环节③中已涵盖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设计;在环节④和在环节⑤重则包括了情境创设和资源提供的要求。

4.简单说明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特点。

答: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设计一般包括:

①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②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③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④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⑤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怎样分析教学目标?

答: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主题,即与基本概念、方法或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那些创新学习及取得哪些潜在的结果、增强哪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在分析教学目标时,要抓住四方面:

①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②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③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④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

而编写教学目标式注意:

①定位对象;②明确具体;③有层次性。

6.简述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八个环节。

答:

包括八项内容,依次为:

一、概述(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情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五、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八、帮助和总结。

7.怎样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情分析)?

答:

要说明学生(学习者)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时学习者(学生)所作的学习准备,即学习的起点;还要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风格。

另一方面,要说明教师是以什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的,例如是通过日常观察、了解,还是通过问卷、测验等。

说明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即知识结构中是否有便于新知学习和吸收的旧知);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8.怎样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答: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与获得认知学习结果有关的方法策略有:

讲授法、启发式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操练法、实验法……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方法策略有:

示范—模仿法、操练—反馈法……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方法策略有:

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与建构主义有关的方法策略有:

支架式、抛锚式、随机通达式、问题解决式、研究式、协作式(协作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讨论式、辩论式、竞争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不同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实际上就是上面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中的第一个变量“可利用性”,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根据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三类关系,先行组织者又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三类。

每一种方法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合,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

而且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的要求,往往不是靠单一的方法策略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一节理化课在开始阶段往往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接着运用演示软件突破重点难点,然后用操练法巩固当前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常人们把“多种策略的组合运用”称为教学模式,可见,教学模式属于方法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方法策略,一般的方法策略是指单一的方法、单一的策略,教学模式则是指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9.什么是学习(教学)情境?

答:

学习(教学)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教学)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

依据不同标准,学习(教学)情境有不同的分类:

①依据情景呈现的内容来分,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等,②依据情境的真实性来分,又真实情境、虚拟真实情境、虚拟现实情境等,③依据情境所支持的学习来分,有自主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

创设都要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10.简单说明创设学习(教学)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

①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情境设计要注意学科的特点。

有的学科内容具有严谨结构(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实例和有关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有的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如语文、外语等),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教学)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②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关系。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情境对于不同目标的内容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创设情境时,要把握好情境与这两者的关系,如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教学)情境适用于知识的学习,渲染气氛的情境适用于角色扮演,仿真学习情境适用于体验方式的问题解决教学等。

③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到学习者年龄和生理发展特征,要能促进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学习(教学)情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外因”。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教学)情境,都要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

⑤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教学)情境必须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教学)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⑥不能滥用媒体情境。

信息技术对创设情境有潜在优势,但应该注意不能以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真实情境。

11.说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

教学设计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发挥作用,也给教师增加负担。

科学地运用这一技术,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②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

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等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教学设计,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③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使之发挥整体效应。

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都会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使之能够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并且,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也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产生错误。

④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

教学设计实践面向具体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特征(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征)、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环境、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宽泛、空洞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⑤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

教学设计的一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各环节应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因此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二是教学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⑥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教学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在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创造性,在教学设计过程应该坚持灵活运用的模式,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设计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

12.简要说明教学媒体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答:

①教学资源是指能够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人力和物质条件。

其范围宽泛,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

我们把非人力资源中(非人力资源包括教学材料与教学环境两大类)的教学材料属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包括的网上资源、电子出版物等;把教学材料属下的教育教学软件中包括的幻灯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科专题网站等称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质上它是狭义的教学资源。

②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③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A表现性:

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B重现性:

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C接触型:

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D参与性:

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是学生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受控型:

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④教学媒体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基准,教学媒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依据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教学媒体可以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非投影媒体又称为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画、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等。

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听觉媒体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视听觉媒体包括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影碟机(DVD、VCD)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综合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13.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媒体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同一种媒体而言,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产生的作用也可能会不同。

更何况每一种教学媒体的特性都不尽相同,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应任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或教学策略的最优“教学策略”是并不存在的。

当然,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能使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

我们将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2)创设情境,引发动机;(3)举例验证,建立概念;(4)提供示范,正确操作;(5)显示过程,形成表象;(6)演绎原理,启发思维;(7)设难置疑,引起思辨;(8)展示事例,开阔视野;(9)欣赏审美,陶冶情操;(10)归纳总结,复习巩固;(11)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

在上述教学媒体作用的表述中,均采用了并列的句型:

前半句表示媒体的使用目标,后半句表示媒体在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

14.说明教学媒体运用的方式与运用的最佳时机。

答:

信息媒体运用的方式:

(1)设疑—演示—讲解;

(2)设疑—演示—讨论;(3)讲解—演示—概括;(4)讲解—演示—举例(或学生讨论);(5)演示—提问—讲解;(6)演示—讨论—总结;(7)边演示、边讲解;(8)边演示、边议论;(9)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10)自定义。

教学媒体运用的最佳时机为:

(1)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相互转化时;

(2)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抑制向兴奋转化时;(3)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平静向活跃转化时;(4)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兴奋向理性转化时;(5)学生的心理状态进入“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时;(6)鼓励与激励学生的未知欲望时;(7)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增强信心时;(8)满足学生表现成功的欲望时。

15.运用教学媒体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

随着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技术、新媒体。

但如果运用不当,只是流于形式,不仅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也给广大教师增加很多负担。

要科学地运用这一技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教学媒体使用的目的:

运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选择和运用媒体,不能为了用而用;

(2)立足于正确的媒体观:

在选择、运用媒体时,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第一需要;(3)注重教学媒体运用的规范性;(4)体现教学媒体运用的创造性。

16.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是什么?

原则是什么?

答:

选择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

选择的依据是:

(1)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使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是:

(1)最优决策原则。

美国转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依据,为:

选择媒体几率=媒体功效÷需付出的代价

(2)有效信息原则。

从戴尔的“经验之塔”可以看出,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层次是不同的:

有的属于具体的经验,有的属于替代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有的则属于抽象的经验。

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来体现。

或者说,不同的教学媒体适合表现不同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形成的,它不但与年龄有关,更与他们的知识、经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

因此,只有当选择的教学媒体所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时,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3)优化组合原则。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可以适合所有教学情况的“超级媒体”。

各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将会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取得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

但是,媒体的组合要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相加。

17.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有哪些?

方法是什么?

答:

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主要分三个步骤:

(1)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

(2)选择媒体的类型;(3)选择媒体的内容。

媒体的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的符号。

选择媒体内容可以通过选编、修改、新制三种途径进行。

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是:

(1)教学媒体类型的选择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进行选择。

(2)教学媒体内容的选择是在确定媒体类型基础上查阅媒体资料,看是否有相关内容的媒体。

18.教学设计的成果有哪些?

答:

教学设计时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其成果获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

教学设计可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成果表现不同。

宏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大型、复杂的教学系统,如个别化学习系统及一个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等,其教学设计成果可以是学习系统、网络课程、课程及教材、教学资源、题库系统、评价系统等。

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具体课程内某个单元、某堂课的设计,其教学设计成果大多是面向课堂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媒体教学材料、学习资源、活动模板等。

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之中,而且只有课堂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这两者已经成为教学设计成果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评价是对包含着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19.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答:

A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个完成的课堂教学设计成果至少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份媒体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①教学目标阐述:

确定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②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③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

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④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符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⑤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⑥教学评价和反馈设计:

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的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⑦总结和帮助: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的需求。

一份完整的米提素材清单及多媒体资源只应提供教学涉及的各类媒体素材清单,如投影、幻灯、挂图、模型、计算机软件等。

B可实施性:

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①时间因素:

运用此成果于教学时,所需时间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等。

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包含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时间、教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量等。

②环境因素:

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③教师因素:

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其预备技能。

④学生因素:

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C创新性: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D媒体资源的支持:

我国教育技术界曾对音像教材提出了编制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材料的评价,同时也是现在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性:

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②科学性:

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③技术性:

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④艺术性:

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经济性:

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20.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方法是什么?

答: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改进教学设计。

形成性评价开始于分析阶段,持续于选择和设计阶段,如果计划中还有试用阶段,那么还将持续到实施过程的前期。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六个阶段:

自我评议、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进行中的评价。

理想情况下,这些方法都是依次实现的,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可能不会实施所有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①自评:

设计者、开发者或涉及团队中的一些成员在将方案呈现给专家或使用者评价之前对其进行评价。

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作“内部评议”,一般是在外部评价之前进行。

②专家评议:

主要指邀请一些内容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教学设计各要素的选择或设计提供信息,并(或者)在方案实施之前对其中的各个草拟要素进行评议。

③一对一评价:

一对一评价有时也被称为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诊断性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和三名或者三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者一起工作,从单个的学习者身上采集数据并修正教学材料,其目的是确定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明显错误,并从学习者那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最初使用数据和反馈。

这是设计者首次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所作的决策进行审视,来验证设计师和开发者的预感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对目标人群的误解。

④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阶段往往是由8至20个目标人群的典型代表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教学材料自行学习,然后通过对他们的测试来采集所需要的数据。

小组评价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确定在一对一评价后所作的改动是否有效;另一个是确定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能适用于真实的目标群。

⑤实地试验:

实地试验是教学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执行人员(通常是指教师)要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