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412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docx

高架桥承台安全施工方案

104国道湖州杨家埠至鹿山段改建及配套工程项目

承包单位: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浙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合同号:

2编号:

承包人报告单

浙江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致:

J1监理办

现上报关于104国道湖州杨家埠至鹿山段改建及配套工程第2合同段项目的承台深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请监理审核。

 

报告人(签字盖章)日期

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审核人:

日期

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审核人:

(签字盖章)日期

建设指挥部意见:

 

审核人:

(签字盖章)日期

注:

本表由承包人一式三份,指挥部、监理、承包人各存一份

104国道湖州杨家埠至鹿山段改建及配套工程第2合同段

(二)

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八月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5、《104国道湖州杨家埠至鹿山段改建及配套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104国道湖州杨家埠至鹿山段改建及配套工程第2合同两阶段施工图》;

7、《浙江省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

二、编制目的

本方案用于指导承台深基坑施工,消除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尽量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三、编制范围

本标段主线桥第31#和32#墩承台深基坑施工。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开发区高架

(二):

中心桩号K2+605.25,右偏角90度,跨越龙溪港Ⅲ级航道(长湖申线),通航净空为60×7米,最高通航水位2.66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80米,跨越外线位与航道中心线交角为70度,现状水面垂直宽度约为80米,规划两堤岸背水坡堤线间距离为120米。

该航道位于曲线上,且航道上往来船舶较多,运输繁忙,为防止货船意外撞击水中桥墩造成事故,主桥一跨过河,采用75+130+75米悬挂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箱梁结构,下部采用实体墩、承台接群桩基础。

引桥为预应力砼连续箱梁,下部为双柱H型墩,承台接群桩基础。

31#墩承台尺寸为12.2m(宽)×12.2m(长)×4.5m(高),桩基为18根φ180cm钻孔桩;32#墩承台尺寸为12.2m(宽)×12.2m(长)×4.5m(高),桩基为18根φ180cm钻孔桩。

承台顶面设计标高为2.7m,承台底面设计标高为-1.8m。

承台平面位置关系见图2.1。

图1.1:

开发区高架桥

(二)31#、32#墩承台平面位置关系图

二、地质情况

场地表部分布填土,松散,厚约1.5~3.6米;表部硬壳层厚约3~5米,下为海积淤泥质土,灰色,流塑,厚约16.0~19.3米;其下分布海积软塑状粉质黏土,厚约4.9~10.5米;中下部分布坡洪积含角砾质黏土、含黏性土碎石等,厚约1.4~2.5米;下伏基岩主要为泥岩、凝灰岩,局部夹灰岩,泥岩抗风化能力弱,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达15.0~16.8米,中风化基岩埋深46.5~48.5米,层顶标高约-42.24~44.99米。

墩位处地质情况详见表1.2。

表1.2:

地质情况表

序号

土层编号

岩土名称

土层分层情况

土层标高(m)

地基承载力(MPa)

1

(1)0

填筑土

松散

0.32以上

2

(2)3

淤泥质粉质粘土

流塑

-9.08~0.32

3

(2)3

淤泥质粉质粘土

流塑

-15.68~-9.08

4

(3)3

粉质粘土

软塑

-21.98~-15.68

5

(4)3

粉质粘土

软塑

-26.18~-21.98

6

(9)4

粉质黏土

含黏性土砂砾

-27.58~-26.18

7

(10)1-3

全风化泥岩

全风化

-33.58~-27.58

8

(10)2-3

强风化泥岩

岩质软、易碎

-42.58~-33.58

9

(10)3-3

中风化泥岩

岩质软、易锺碎

-47.58~-42.58

10

(10)3-1

中风化凝灰岩

中风化、不易碎

-56.18以下

48.6

三、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测区地下水含水介质、赋存条件及水理性质,测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盐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三大类。

松散岩岩类孔隙水又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二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

1孔隙潜水

湖沼积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粉质粘土、淤泥质土等粘性土,水位埋藏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渗透性差,孔隙潜水径流缓慢,流量小,主要消耗于蒸发,少量向地表水排泄。

坡洪积斜地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层主要为坡洪积含粘性土碎石和含碎石粉质粘土等,渗透性一般,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雨季水量较大。

据水质分析成果: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K),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判断,对砼无腐蚀;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判断,对砼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孔隙承压水

含水层主要为湖沼积平原区下部分布的冲积砂、砾和坡洪积含粘性土碎石等,透水性较好,主要接受松散盐类孔隙潜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水质较好,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贮存在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中,分布于平原区深部及侵蚀剥蚀丘陵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上部含水层补给。

富水性与岩性、基底地形坡度、岩体破碎程度、风化带厚度有关,其水量一般较Ca.型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对砼无腐蚀性。

(3)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

含水岩组为石灰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影响,灰岩遭受了强烈的岩溶化,但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岩溶水的富水程度与灰岩中岩溶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分布极不均匀。

水质为溶解性总固体<0.5g/L的HCO3-Ca型水,地下水对砼无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第三章施工工艺

一、施工组织布置

我们将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组织成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作为我公司全权代理人对本工程实施全面管理,实行项目经理总负责制。

项目管理采用一级管理体制,由项目部直辖施工队,以压缩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达到减少管理费开支,提高工效的目的。

建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横向包括项目部各部室负责人,纵向到各队队长及工班长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图3.1:

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二、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

2.1、主要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开挖第一层土方→钢板桩插打→基坑开挖至支撑下0.5m→支撑安装→开挖至基坑底以上30cm改由人工开挖至设计底标高→承台各工序施工→基坑回填→拔除钢板桩。

2.2、主要施工工艺

2.2.1拉森钢板桩施工方案

待基坑开挖第一层土方后,进行拉森钢板桩的施工。

钢板桩采用SP-U600X210X12型拉森钢板桩,桩长为12米,进场前对钢板桩尺寸规格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采用。

为保证模板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操作空间,钢板桩与主体结构外边缘留设1米空间。

2.2.1.1拉森钢板桩施工工艺

场地平整→钢板桩位置的定位放线→板桩检查→施工导架→插打钢板桩→挖沟槽至围囹位置→安装围囹、支撑→继续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承台施工→拆除模板→分层回填夯实→拆除支撑、围囹→拔除钢板桩

2.2.1.2钢板桩的检验、吊装、堆放

2.2.1.2.1、钢板桩的检验

   对钢板桩,一般有材质检验和外观检验,以便对不合要求的钢板桩进行矫正,以减少打桩过程中的困难。

 外观检验:

包括表面缺陷、长度、宽度、厚度、高度、端部矩形比、平直度和锁口形状等项内容。

检查中要注意:

a)对打入钢板桩有影响的焊接件应予以割除;b)割孔、断面缺损的应予以补强;c)若钢板桩有严重锈蚀,应测量其实际断面厚度。

原则上要对全部钢板桩进行外观检查。

2.2.1.2.2、钢板桩吊运

   装卸钢板桩宜采用两点吊。

吊运时,每次起吊的钢板桩根数不宜过多,并应注意保护锁口免受损伤。

吊运方式有成捆起吊和单根起吊。

成捆起吊通常采用钢索捆扎,而单根吊运常用专用的吊具。

 2.2.1.2.3、钢板桩堆放

钢板桩堆放的地点,要选择在不会因压重而发生较大沉陷变形的平坦而坚固的场地上,并便于运往打桩施工现场。

堆放时应注意:

钢板桩应分层堆放,每层堆放数量一般不超过5根,各层间要垫枕木,垫木间距一般为3-4米,且上、下层垫木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堆放的总高度不宜超过2米。

2.2.1.3导架的安装

在钢板桩施工中,为保证钢板桩轴线位置的正确和桩的竖直,控制桩的打入精度,防止板桩的变形和提高桩的贯入能力,设置一定刚度的、坚固的导架,亦称“施工围檩”。

导架的布置形式为单层双面,由导梁和围檩桩组成。

施工中先施工围檩桩,围檩桩采用Φ50cm(壁厚8mm)钢管桩,打入深度为7~9m,间距为2.5~3.5m;导梁采用40号工字钢加工而成。

施工完成后双面围檩之间的间距一般略比板桩墙厚度大8~15mm即可。

在插打钢板桩时,采用两个夹具夹住钢板桩,夹具采用10号槽钢制作。

具体形式见示意图:

 

导架平面示意图

2.2.1.4钢板桩施打

钢板桩插打前,对钢板桩逐根检查,剔除连接锁口锈蚀、变形严重的钢板桩,不合格者待修整后才可使用;在锁口内涂油脂,以方便打入拔出。

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钢板桩插打采用逐块打入法,即从一角开始逐块插打,每块钢板桩自起打到结束中途不停顿。

插打顺序由既有线向东侧插打(即远离既有线方向),插打时严格控制好钢板桩垂直度,尤其是第一根桩要从两个垂直方向同时控制。

在插打过程中,由于钢板桩下端有土挤压,钢板桩锁口之间缝隙较大,上端会产生向远离第一根钢板桩的方向倾斜。

因此,每打四五根钢板桩就要用垂球吊线,将钢板桩的倾斜度控制在1%以内,超过限定的倾斜度应予纠偏(一次性纠偏不能太多,以免锁口卡住或损坏锁口,影响下一片钢板桩的插打)。

当钢板桩偏移太多时,只能采用多次纠偏的方法逐步减少偏移量。

 钢板桩围护平面为矩形,所以在围护的纵向和横向会出现转角的情况。

施工转角处时首先使用定型角桩,在不能施工角桩时,现场根据实际尺寸,用2根钢板桩焊接拼装成1根异形钢板桩进行施打。

钢板桩在围护转角处合拢时,先将异形钢板桩插下,再插最后一块标准钢板桩。

具体示意图如下:

钢板桩合拢示意图

2.2.1.5钢板桩的拔除

   施工完成后分层夯实基坑回填后,拔除钢板桩以便重复使用。

拔桩过程中尽量减少拔桩带土量,拔桩后快速灌砂回填。

 2.2.1.5.1、拔桩方法

   本工程拔桩计划采用120t的履带式吊机配备120型震动锤进行拔桩:

利用振动锤产生的强迫振动,扰动土质,破坏钢板桩周围土的粘聚力以克服拔桩阻力,依靠附加起吊力的作用将桩拔除。

 2.2.1.5.2、拔桩时应注意事项

 

(1)、拔桩起点和顺序:

对封闭式钢板桩墙,拔桩起点应离开角桩5根以上。

可根据沉桩时的情况确定拔桩起点,必要时也可用跳拔的方法。

拔桩的顺序最好与打桩时相反。

 

(2)、拔桩时,可先用振动锤将板桩锁口振活以减小土的粘附,然后边振边拔。

对较难拔除的板桩可先用柴油锤将桩振下100~300mm,再与振动锤交替振打、振拔。

有时,为及时回填拔桩后的土孔,当把板桩拔至比基础底板略高时暂停引拔,用振动锤振动几分钟,尽量让土孔填实一部分。

(3)、起重机应随振动锤的启动而逐渐加荷,起吊力一般略小于减振器弹簧的压缩极限。

 (4)、供振动锤使用的电源为振动锤本身额定功率的1.2-2.0倍。

 (5)、对引拔阻力较大的钢板桩,采用间歇振动的方法,每次振动15min,振动锤连续不超过1.5h。

2.2.1.5.3、钢板桩土孔处理

对拔桩后留下的桩孔,采用灌砂及时进行回填处理。

2.2.2对口撑安装方案

2.2.2.1钢支撑规格、构造

钢支撑采用Φ609δ16钢管支撑,间距为4.5m。

设双榀Ⅰ56A工字钢围囹与钢支撑连接。

钢支撑由活络端、固定端、标准节组成。

活络端可调整长度为2.0~2.5m。

固定端长度2.5m,其封头端板为30mm厚钢板,直径740mm。

标准节包括1m、2m、3m、4m、5m、6m、7m、8m、9m九种型号,法兰连接(16M24螺栓),沿结构纵向设双榀[40a联系梁。

具体钢支撑横断面图及平面布置详见附页。

2.2.2.2钢支撑安装

2.2.2.2.1基槽开挖:

在基坑开挖至基坑平台处后,根据支撑布置图对支撑及纵向联系梁现场放样后进行基槽开挖。

2.2.2.2.2拼装:

钢支撑及纵向联系梁均采用场地拼装,根据实测基坑宽度及拼装,尽量多采用长度大的中间节。

2.2.2.2.3吊装:

采用50T履带吊机整体起吊,起吊过程中用两根麻绳固定在支撑两端,由专人牵引麻绳,指挥钢管支撑就位,防止出现因支撑大幅度摇晃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有钢立柱和联系梁的部位的钢支撑采用坑内拼接成型后由吊车两点整体抬吊架设到位。

钢支撑采用两点吊装,吊点设置在离端部0.2L距离。

2.2.3、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依据时空效应原理分段、分层开挖,开挖过程始终以“竖向分层、纵向分段、分段分层、由上而下、边开挖边防护“的原则。

基坑开挖采用挖掘机配8t自卸汽车施工,至上往下逐层开挖,第一层放坡层开挖深度2.1m,计划一次性开挖到底。

第一层开挖完成后打钢板桩,然后基坑开挖至支撑下0.5m再支撑安装。

支撑安装完成后垂直开挖第二层土方,开挖至基坑底以上30cm改由人工开挖至设计底标高。

开挖的土方及时运到指定地点,不能堆放在基坑旁。

开挖过程中加强道路沉降位移变化观测并及时做好记录,如沉降位移超标立即停止施工。

2.2.4、承台钢筋制作、绑扎

钢筋骨架的成型采用焊接,将承台垫层表面清扫干净,在垫层上弹出控制边线,按施工图将钢筋排列整齐,以保证成型钢筋绑扎规范。

钢筋绑扎后对规格、数量、排距、尺寸、标高、绑扎方式、保护层厚度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墩柱承台预埋钢筋采用点焊方法与承台钢筋固定在一起,为防止人员踩压或墩柱钢筋重量使承台钢筋骨架变形,应对墩柱钢筋进行搭架固定。

钢筋绑扎完毕,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交监理复查,由监理在隐蔽工程验收单上签字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2.5、承台模板支立

承台模板采用钢模板,面板采用5mm钢板,竖向背带采用[80×43×5mm槽钢,间距35cm;横向背带采用2[80×43×5mm槽钢,最大间距1m;模板采用φ16拉杆加固,拉杆间距1.05m。

同时外部用φ48×3.5mm钢管进行支撑,支撑点设置在基坑和支护钢板桩内侧。

承台模板结构尺寸见图4.3-2。

模板必须具备足够强度,表面平整光滑。

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板面拼缝应严密不漏浆,如有缝隙使用油灰、木条等嵌塞紧密。

拼缝有平缝、搭口缝、企口缝及夹条缝。

严格根据承台设计尺寸立模,支撑牢固,接缝填塞紧密。

做到不跑模、不漏浆。

图3.3-2承台模板结构尺寸图

2.2.6、承台混凝土浇筑、养护

承台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30cm,一直浇筑到承台顶面。

振捣时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进行。

在每一个震动点振捣时间为20~30s,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混凝土过振而产生离析现象。

分层浇筑捣固时严格控制振动棒插入深度,上层振捣时振动棒要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以利于上、下层混凝土连成一个整体。

振捣过程中,避免振动器触及模板和承台钢筋,对承台每一部位的混凝土均要振捣到位,避免漏振。

混凝土振捣密实的标准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冒气泡,表面平坦。

承台混凝土浇捣完毕后,表面用长尺刮平,铁板抹平,承台与墩柱接触面进行拉毛处理。

混凝土终凝后,顶面用草袋覆盖,由专人负责洒水养生,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不少于七天,养护期间严禁在承台上堆载重物。

2.2.7、承台回填

承台基础施工完毕后应尽快回填,回填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台基础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80%。

2)在覆土线以下的结构,必须通过隐蔽工程验收后,方可进行回填。

3)基坑回填前必须将基坑内的积水排除干净,回填土采用粘土,不得含有淤泥、腐植土和有机物质。

基坑回填时回填土应分层铺筑,分层夯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

回填至支撑下1m左右时,方可拆除支撑。

钢板桩应在填土达到密实度后方可拔除。

2.2.8、承台施工完毕利用履带式专业打拔桩机拔除钢板桩,拔除时需严格控制拔桩速度,每次拔桩不得超过两根钢板桩,并在每次拔桩后立即向缝隙进行灌浆或灌砂回填,如发现轨面变化,则立即停止拔桩,并采取可靠加固措施。

 

第四章施工进度安排

一、工期安排详见表4.1工期计划表。

表4.1:

工期计划表

序号

桥名

工程名称

工期

(天)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备注

1

开发区高架桥

(二)

31#墩承台

30

2012-09-01

2012-10-1

2

开发区高架桥

(二)

32#墩承台

30

2012-09-01

2012-10-1

二、施工机械设备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需配备机械设备详见表4.2。

表4.2:

主要机械设备物资配备表

序号

机械名称

数量

工作内容

备注

1

挖掘机

1台

基坑开挖

WY160A

2

履带式打桩机

1台

钢板桩插打、拔除

3

电子水准仪

1套

路基沉降观测

4

水准仪

1套

桩基、承台抄平

DSZ-2

5

全站仪

1套

承台放样、位移观测

徕佧TC1800

6

自卸车

2辆

土方外运

20t

7

砼罐车

3辆

砼输送

8m3

8

泵车

1辆

砼浇筑

37m三一重工

 

第五章危险因素分析

一、危险源分析

1、自然灾害危险分析

自然灾害危险是一种不可预见危险,其对工程本身影响的程度或破坏程度与工程的构造和地理位置所决定,并且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往往带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旦发生往往无法人为的控制和延缓灾害或事故的发生。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和地理特征,因此在对自然灾害进行危险分析时,首先要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地质与气候等自然条件,再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机制,这也是工程危险分析和应急机制建立的首要任务。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湖州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浙江省气象中心及湖州市气象局资料,每年的3~9月为雨季,在每年7~9月多发雷雨强对流天气、台风或热带风暴等极端天气,因此这类极端天气,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并可能造成对工程本身一系列的破坏和现场施工人员伤亡,以及连带的给第三者带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施工因素危险分析

深基坑施工本身的危险源来自于其自身结构特点、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设备和参与施工的人员危险意识、组织机构的管理模式两大类。

前者为第一类危险源,后者为第二类危险源,为保障施工过程中安全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就必须针对深基坑的施工特点对这两类危险源分解逐一进行分析。

(1)、深基坑施工工艺危险源分析

1)、深基坑施工工艺的确定是通过对工程结构特点、环境条件和施工单位自身的技术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而任何施工工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控制措施的薄弱点,因此施工工艺最大危险源就来自工艺自身的缺陷;

2)、承台深基坑施工容易产生如下重大危险源:

起重吊装、临边作业、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深处土方开挖,因此容易发生高处坠落或坠物、坍塌、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等安全事故;

(2)、机械设备危险源分析

1)、机械设备的危险主要与机械自身的运作情况和机械操作人员的主观安全意识有关;

2)、在确定深基坑施工工艺后选定机械设备的时候首先考虑到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和机械设备的大修记录,机械设备带病作业将成为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和安全隐患,极易造成机械伤害事故;

3)、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与否同样是施工中危险源,操作人的疏忽或不按照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同样极易造成机械伤害事故和对机械设备的损坏。

3、施工管理人员与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危险分析

(1)、人的危险源主要是参与施工的人自身对危险源在主观上的认知程度和自身安全保护意识的敏感度;

(2)、管理人员对危险源的认知度过低,将会导致在施工过程管理中造成危险源辨析的不深入,将进一步造成危险源管理的缺失,从而引起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的频繁出现,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混乱而容易引起严重成程度不一的安全问题或安全事故;

(3)、管理人员的在安全管理上失位,同样增加了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发生机率,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4)、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对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敏感度过低,极易造成其在施工过程中的麻痹大意,甚至违章作业、违规操作,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4、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安全管理模式的危险源分析

(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安全管理模式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首要危险源是安全管理的缺失,从而引起一类危险管理被忽略,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频发;

(2)、项目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如不从所建设的工程特点为基础,就会在组织机构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时出现管理真空,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3)、管理模式一种自上而下传达命令,自下而上反馈执行力的程序,在制定安全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如不充分考虑管理制度执行力和自身管理能力,或是在安全管理流程中出现多头指令,就极易出现指令无法逐级执行,基层信息无法逐层反馈,或是出现矛盾指令,造成危险源、安全隐患不能在第一时间引起重视或第一时间消除,便极易导致危险源由小到大的转变,从而使得安全事故发生。

5、其他危险源分析

其他的危险源主要是指超出我项目部安全管理范围以外的危险源,带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与危险等级的未知性,这一类危险源绝大多数带有突发性、偶然性不易主动控制。

6、承台深基坑施工危险源辨识清单

依据以上从自然条件、施工技术层面、施工人员与管理层面对现浇箱梁施工的危险源的分析,再结合深基坑施工工序的特点,便得出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以下危险源辨识清单:

承台深基坑施工危险源辨识清单

序号

施工

工序

危险、有害因素

重大

一般

可能导致的事故

控制措施

1

钢板桩工程

施工方案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基坑坍塌等

a、d、e

2

钢板桩材质不符合要求

基坑坍塌等

a、d、e

3

围檩及钢支撑材质不符合要求

基坑坍塌等

a、d、e

4

基坑周边地面荷载超载

钢支撑、钢板桩变形等

a、d、e

5

挖机碰撞钢支撑

钢支撑、钢板桩变形等

a、d、e

6

无交底与验收

钢板桩倾覆等

c、d

7

钢板桩不按要求施打

钢板桩倾覆等

a、c、d

8

临边

作业

员工作业违章

高处坠落等

a、c、e

9

安全网防护或材质不符合要求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

d

10

高处作业临边与防护措施缺陷

高处坠落、淹溺事故等

d

11

施工用电作业

外电防护措施缺乏或不符合要求

触电等

d、e

12

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不符合要求

触电等

d

13

施工用电作业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