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289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吴堡县救助站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吴堡县救助站建设项目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榆林市投资询中心

榆林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名称……………………………………………1

二、项目承办单位………………………………………1

三、项目提出……………………………………………1

四、项目可行性研报告编制单位………………………3

五、项目编制依据………………………………………3

六、项目建设选址………………………………………3

七、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3

八、投咨估算及资金筹措………………………………4

九、效益分析……………………………………………4

十、研究主要结论………………………………………4

十一、工期计划安排……………………………………5

十二、项目建议………………………………………5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现状分析……………………………………………7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5

三、建设榆阳区敬老院的优势…………………………19

第三章建设规模和建设面积的确定

一、组织机构设置定员…………………………………21

二、建设面积的确定……………………………………22

三、建设规模……………………………………………23

第四章项目选址

一、区域自然条件………………………………………24

二、建筑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29

三、选址…………………………………………29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一、设计指导思想………………………………………30

二、总平面布置…………………………………………30

三、建筑方案……………………………………………30

第六章环境保护、人防、消防、节能及地震设防

一、环境保护……………………………………………39

二、人防…………………………………………………40

三、消防…………………………………………………40

四、节能…………………………………………………40

五、地震设防……………………………………………41

第七章实施计划

一、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42

二、组织管理措施………………………………………42

第八章投咨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44

二、资金筹措……………………………………………46

第九章财务证价

一、财务评价依据………………………………………54

二、税费…………………………………………………54

三、项目预期现金流量估算……………………………54

四、社会效益评价………………………………………57

第十章结论与建议……………………………………58

第十一章项目招标……………………………………59

附:

总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名称

吴堡县新建救助站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吴堡县民政局

三、项目提出

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化问题日益凸现,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时,即为老龄化社会。

据民政部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4%亿,占人口总数的10.9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为1300多万。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9.34%;到2040年,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7.8%。

届时每三个半个口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历不讲究“三代同堂”,老死不离儿孙,老人居住特点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地位。

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和生活动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独生子女成家之后,所面临的是每对中表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竟争下,要同时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时间和精力重不足;同时,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三口之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传统的世同堂家庭逐渐减少,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不断增加,家庭结构逐渐形成老少两代在居住上“分而不离,离而不远”的特点,“社会养老”孤单寂寞之苦,从而过去不屑到养老院,开始向往养老院,养老观念和居住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养老观念的急剧变化,我国老年人数量和社会化的养老需求将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有处于较快地增加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扩大福利事业的覆盖面,对于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日益实出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此,民政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

建设集食宿、医疗、保健、康复、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设备齐全、功能完善、适合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敬老院或老年人服务中心,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特别是养老福利行业中兴起的一个亮点。

榆林市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近年不定式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CDP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市区人口已接近30万,老年人口超过3万人,规划到201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40万人,届时老年人将超过5万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市区虽也发展了老年人活动场所及规模不等的敬老院,但严格意义上还没有一处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建设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老年人服务中心尚属空白,老年服务体系亟待健全。

基于此,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0]82号)和《省、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十一五规划》精神,吴堡县民政局结合吴堡县情,拟在县张家焉村新建救助站。

该项目经报请区政府,并获得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陕西信远投资咨询中心

五、项目编制依据

1、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老年人建筑设计与规划》(CB/T50340—2003)

3、《省、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十一五规划》

4、《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0]82号)

六、项目建设选址

吴堡县新建救助站拟定于吴堡县张家焉村。

七、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本项目拟征用土地100亩,即征地面积66667m2,设置300张床位,长年顾养老年人200人,总建设面积10180平方米,其中,老年居所672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250平方米,职工宿办楼1440平方米,食堂600平方米,变配电、锅炉房、水泵房120平方米,传达室、大门50平方米。

另有广场、道路、绿化、小型雕塑等附属工程。

八、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183万元,设备购置安装费4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70万元,预备费100万元。

本项目建设资金由民政部“霞光计划”补助部分外,剩余由省、市、区各级财政配套解决。

九、效益分析

由于本项目是吴堡县的重要的基础设施,资金由民政厅部分补助、剩余部分由市、县自筹解决,项目属非营利性项目,故不做项目财务评价,仅从国民解放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十、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认为,本项目是一个持续增长,快速稳定,发展潜力巨大的项目,极具投资价值。

同时也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及方针。

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很好地健全我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而且能真正实现和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工作方针。

因为,这个项目实施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十一、工期计划安排

本项目计划2009年5月中旬前完成施工图设计及项目前期立项、征地等相关基建工作,5月底完成招标工作,6月开始全面建设,2009年6月完成主体及相应附属工程。

2009年12月前完成全部项目。

十二、项目建议

1、本项目选址为城市城郊,在项目实施当中,要力求保证区域的环境卫生,布局规划应满足当地总体规划要求。

建设中要强调绿化建设,绿化率不应低于50%。

2、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加强管理,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争取建设一流的工程。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1-1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建设规模

1.1

总用地面积

66667

100亩

其中:

建构筑物占地面积

3911

道路广场面积

24200

绿化面积

33300

1.2

总建筑面积

10180

其中:

老年居所

6720

综合报务楼

1250

职工宿办楼

1440

食堂

600

变配电、锅炉、水泵房

120

传达室

50

2

人员定编

90

3

建筑密度

5.87%

4

绿地率

50%

5

容积率

0.15

6

总投资

万元

2100

其中:

建筑工程

万元

1183

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

万元

647

其他费用

万元

170

预备费

万元

100

7

建设期

2

第二章节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现状分析

(一)榆林市社会经济状况

1、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劳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

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

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地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法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境内有53条河流,北部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其中红碱淖为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

全市辖1区11县,222个乡镇,5545个村民委员会。

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总人口351.63万,其中农业人口292.73万。

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陕西面积最大的一个市。

榆林历史悠久。

春秋为晋,战国归魏。

,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

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宋以后,分属北宋、西夏及金。

明朝设榆林卫,素有:

“九边重镇”之称。

清朝疫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

建国后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撤地设市。

榆林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名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未农民起义领袖:

“闯五”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民主革命时期,更是涌现出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继鸾、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王兆相、闰揆要、安子文、贾拓夫告示一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和党的高级干部。

本市还哺育了柳青、路遥等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

榆林资源丰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威特”。

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

煤炭、天然气、石油、岵盐组合配置良好的,开发潜力巨大,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贩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增长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为全省第一。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

财政总收115亿元,增长71.7%。

地方财政收入35.6亿元,增长49.6%,高出全省22.6个百分点。

全市“三农投入16.6亿元,是2005年“三农”投入的1.5倍,创历年之最。

2、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推动榆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也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化带、信息化带动、科教兴榆和人才强市五大战略,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特色文化大市的主要载体;生态经济建设将在建设主义新农村和生态名市的同时,为榆林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区域经济要成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高榆林经济扩张力的功能经济。

四大经济相互依存,车辅相成。

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为重中之重,带动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促进能源经济发展。

(二)榆阳区经济现状与发展

项目属在区域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地形地貌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为广阔无际的风沙草滩区,有“塞上榆林十八滩,水清草绿似江南”的美誉,长城以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国土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

气候属中温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总人口46.1万。

榆阳区是榆林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为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路网、输电网、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

其中,有往返于西安、北京的空中航班,有过境站点的西包铁路大动脉,有穿区境的陕蒙、榆靖等高速公路。

榆阳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煤田是世界级七大煤田之一的榆神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盐是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精品矿藏,天然气是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高岭土、泥炭等也有相当规模的储量。

羊子饲养规模居陕西省前列,猪、鸡、牛的饲养也形成了一定气候,已建成全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县区。

地上地下文物星罗棋布,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迅速崛起的榆阳经济,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5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80元和6520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随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榆阳区成为周边地区农业条件最好,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县(区)。

丰年粮食总产达16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达千斤以上。

近几年在农业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南治土,北治沙”的流域治理和造林灭荒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实现通电、通路、通讯、广播电视、人畜饮不的“五通”工程建设。

使农业人均“三田”达到2.9亩,相继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路、75%以上的村通了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实现双现百、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在农村业生产条什得到改善的同时,我区的窕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开发迈出了步伐,初步形成了羊、杏、薯、鸡、菜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北羊南杏”的格局已见成效。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经济结构开始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工业规模逐步扩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围绕优势资源的载发,重点培植了煤,炭、建材、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

煤炭工业成功实现了“南煤北转”,金麻矿区开发全面启动,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能源的开发利用、转化正在蓬勃发展,国家发改委已政式批准榆神矿区开发总体方案。

以金、牛、麻矿区为中心,加快煤、气、油等环保能源的开发,充分发挥榆林煤的“优质”特色,以质取胜,走原煤输出与转化并重的路子,实现国级能源重化工基地。

(三)救助站或老年公寓况

1、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经达到1.3亿。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

2010-204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据估计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10年提高3.99%,预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2、我省老龄化的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年均增长3.2%的速度。

我省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导师,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来断提高。

目前,我省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375万,按照国际惯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悉,我省老龄化的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年均增长3.2%的速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前突出,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3、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世大的变化。

叫做老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

据研究表明,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这包括:

①健康的需求:

老年人常常能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显著的。

对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手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②工作的需求:

这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强烈。

他们大多尚有工作能力,聚然间离开工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他们有的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③依存的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

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看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

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④和睦的需求:

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粗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⑤安静的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⑥支配的需求:

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

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枝都可能受到影响。

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⑦尊重的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仰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社员根。

⑧求偶的需求:

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生活寂寞,心理表现无助,有很强的找个伴的愿望,希望有人照顾。

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列的心态、加之家庭日趋小型化,青年人与父母交流少了,势必造成他们的落伍感,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老年中差不多有三成的老人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因离退休的社会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现象,如出现焦虑、抑郁、孤独和失落感,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夜不能眠;和子女远离后空巢感以及代沟造成的隔阂等。

老年人有固定的生活模式,其个性和行为方式已定型,容易看不惯变革中的一些现象,对后辈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常常不理解,以致喋喋不休或怨叹不已,影响家庭和睦与身心健康。

因此,面对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和老年人口的增多,必须未雨绸缪,关注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5、人口老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家庭赡养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长辈与子女孩子之间是一种“哺育”与“反哺”的关系,即长辈抚养子女,子女赡养长辈,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和计划生育国策的落社,以及人的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由此将形成越来越多的新的“四世同堂”家庭,这样一对夫妇至少赡养2-4个老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家庭很难承担传统意义上的养老义务。

6、老年公寓肖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亲兴领域。

新世纪开始银发浪潮滚滚而来,而且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区猛。

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

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我还有托超级大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

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

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

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为,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

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等城市近几年来也相继建成老年公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陕西养老机构的现状

1、老年公寓的建设供不应求。

目前,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与老年人口增长相比显得相当滞后。

当前我省的养老服务现状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

绝大部分老年人仍是“居家养老”。

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作为中国西部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局限,使老年福利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全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90万人以上,但目前全市有市、区、街道、乡镇福利机构20多家,有床位数3000多张,合计床位数4650张,占老龄人口的0.05%,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按3%的比例分析,90多万的老年人中,将有近3万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而目前不足5千多个床位,这远远不能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5-7%的比例,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

2、如果从现有的床位和实际入住情况看,还存在入住率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不外乎老人收入低、“居家养老”的观念依旧,还有一些养老机构的设施简陋、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大多数养老机构里生活的老人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些都呼唤着社会各方力量的多渠道解决老龄化问题。

3、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CB/T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老年公寓的设计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

对老人来说,谁都喜欢在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里享受晚年生活,可是,在安康小区、绿色小区、精品小区遍地开花的今天,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的事却屡屡见诸报端,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

老年公寓的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一趋势,面对大量增加的“银发浪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CB/T50340-2003)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老年公寓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4、大多数养老机构还停留在集体宿舍的层面。

放眼国外,甚至东南沿海,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养老机构随处可见。

目前,我省837个养老机构分布于市、区、县、乡镇、街道办等各级行政区域,大多数养老机构还停留在集体宿舍的层面,老年人成了被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要服从安排,独立性很少。

如:

养老机构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只有赶上点,老人才能吃上饭。

而在家中,想吃想睡的自由在这里被剥夺了。

伙食、娱乐活动也比较单一,老年人吃的是份饭,平时的娱乐活动只有下棋、打麻将。

5、老年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令人揪心,我省养老机构有2508名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大多为下岗职工、农村务工者。

他们没有一个人经过上岗培训,大多缺乏老年人护理知识。

在铜川市,敬老院的从业者几乎都是从农村来的,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平时的工作只是打扫卫生、帮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