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0646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docx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2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与世界的比较

【摘要】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是:

均注意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均力求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均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编制课程标准。

但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一致,改革中课程结构的稳定程度也明显不同,对设置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差异更大。

中国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既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又应顺应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中国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比较

我国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近十多年世界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应当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改革,也应当是反映共同的时代需求、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改革。

因此,对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着眼于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比较。

一、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立足当代,兼顾二战以来的课改历史,重点了解与研究了近十多年美、日、俄、澳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考察了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具有汉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也考察了泰国、印度、埃及、坦桑尼亚、智利等具有代表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初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在课程目标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较为注意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和儿童的发展需要,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将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又称“基础学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具体些说,除了传统的读、写、算基本技能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十分关注信息技能和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例如,日本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初等教育课程方案,一方面仍然重视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在适当减轻儿童总体课业负担前提下增设了一门新课程——“综合学习”课程。

新的课程方案规定,这一新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延续到初三,在时间上跨越7个学年。

在新的小学课程方案中,这一新课程所占的总比例是8.0%。

这一比例,超过了社会和理科,仅次于国语、算术和体育。

开设这一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为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开创特色教育提供时间保证;其二,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现,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时间保证;其三,使学生能够主动灵活地适应急剧变化的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学到一般教科书里学不到的东西。

显然,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方面的不足。

(二)在课程结构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基本结构已趋于成熟与稳定,有关改革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的微调二战结束以来,以美、日、俄、英、法、德、意、澳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性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差不多每几年或十多年就来一次。

经过多次研究和改革,20世纪后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已趋于成熟和稳定。

在此次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只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局部性的微调,课程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明显变化。

例如,日本只对原有的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了两项局部性调整:

一是适当削减了国语、算术、理科、社会四门课程的课时比例,二是增设了“综合学习”课程。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没有对课程基本结构作大幅度调整。

从课程门类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的主流性初等教育课程,可依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依次排列为:

(1)语言课程;

(2)数学课程;(3)科学课程;(4)艺体课程;(5)德育课程。

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需要,一般只会出现局部性的微调。

(三)在课程实施策略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当前,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注意让学生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活动课程门类的挑选、各类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和主动性。

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就是自主性很强的课程。

新加坡的初等教育,其主体是以语言训练为首要内容的双轨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分流时,学校和老师都为学生的自主选择留下较大余地。

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在地方性必修课程中,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和主动性留下一定空间。

但总的说来,在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生选择的余地还十分有限。

预计随着教育民主化的加强,在今后的改革中,人们会更加重视学生在课程选择、课业进行和课程评价过程中的自主权和主动性。

(四)在语言课程的设置方面,绝大多数语言复杂、不同语种间交流频繁的国家和地区,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外语课程在小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从几年级开始开设?

每周的授课时间应为多少?

对这些问题,人们往往持不同的意见。

在当代各国各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呈现出的趋势是:

如果社会生活中多数居民要程度不同地使用外语,则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否则,在小学暂不开设外语课程。

比如,由于欧洲国家语言复杂,不同民族或国家间交流频繁,加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意大利、法国等国把外语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来开设。

再如,香港、新加坡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

在上述国家和地区,有的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外语课程,有的从二年级开始,有的从三年级开始。

但美国、日本、俄罗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小学并不开设统一的外语课程。

总的说来,除欧洲部分国家外,在小学就开设外语课程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

(五)在课程设置权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倾向于为地方、学校和教师留下发挥课程设置主动权的空间

由于历史传统、民族构成、经济与文化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连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框架都没有。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行其是,至少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建立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无法发挥以教学质量评估为基础的管理功能;(3)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相差太大,给学生转学或升学后的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近十多年来,大多数没有建立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程度不同地致力于研究和制订基本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

在具体做法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有的国家和地区直接研究和颁布比较具体的指令性的统一课程方案;有的国家和地区先颁布指导性的统一课程方案,作为条件成熟时实施指令性方案的基础;有的国家和地区只提出一个统一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在推出这一框架的同时公布课程标准,并建立课程水平达标测试制度,以此规范课程的实施和进行教育质量管理。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致力于研究和制订基本统一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的同时,注意为地方、学校或教师发挥课程设置自主权预留空间。

地方、学校和老师在课程设置上的自主权,体现在统一课程授课时间的安排,特色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数量、门类、目标和时间安排等方面。

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国,都注意在必修课程中为地方、学校和教师留下发挥自主权的空间,其中俄罗斯同时在统一必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活动课程几方面为自主权预留空间;法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则主要体现在地方课程或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

二、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

我国当前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

(1)在课程目标方面,淡化对知识的注意力,将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2)在课程理念方面,变“关注知识”为“关注人”,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的需要;(3)在课程结构方面,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整合课程门类;(4)在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强调基本素质的和谐发展,提倡形成性评价;(5)在课程管理机制方面,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均力求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

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来说,没有一个统一或大体统一的课程体系及主干学科的课程标准,就无法进行宏观的初等教育质量管理,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就会较难以执行完全统一的课程体系。

由于这一原因,绝大多数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语言与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国家,在近十多来陆续展开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都致力于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力图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起来,将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例如,近十多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逐步推行这一课程政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教育的传统与条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注意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推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政策,不仅符合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也符合我国国情。

(二)均注意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件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时,十分注意为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权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自主挑选或参与挑选选修科目和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评价或参与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开设的初等教育学科课程中,日本的“综合学习”、新西兰的“课题研究”等带有较浓综合实践色彩的课程,是最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权的课程。

我国当前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自主挑选或参与挑选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评价或参与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与过程。

在我国新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权的课程。

(三)均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编制课程标准

在当代西方许多国家,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支撑点。

在当代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较为注意社会需要与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

为了更好地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日本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方案,将兼顾这两种需要的“生存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新的“综合学习”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总的说来,我国的近现代教育,比较注重社会需要,较为忽视儿童发展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这种偏颇开始得到纠正;但由于考试的束缚,这种纠正一直是有限的。

本次课程改革,十分注意这两种需要的结合。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和宗旨。

这两句口号的同时提出,体现了兼顾这两种需要的教育理念。

此次课改,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整合为“品德与生活”(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艺术”课程取代原有的“音乐”与“美术”,提倡课程内容“回归生活”等,正是为了体现兼顾两种需要的教育理念。

三、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相异之处

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不一致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不一致纵观当代世界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其基本目标,首先是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其次是强调通过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基础性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再次是根据各自的国情调整课业负担,使之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相适应。

中国当前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应试教育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情况展开的,因此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将主要着眼于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旧教育,转变为主要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教育。

我们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上述课程改革目标,是有现实意义的;但目前的课程改革目标只能看作是“矫枉过正”式的过渡阶段的目标。

用长远的眼光看,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共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应当溶入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

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普通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和理念提出了某些不同意见,如有的同志认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犯了“轻视知识”错误,有的同志认为过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不当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滥用,必然会造成“双基”水平的全面下降。

我们认为,这些批评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终将回到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轨道上。

(二)课程结构的稳定性不一致

由于已经经过多次相互间的取长补短,进行过多次改革调整,20世纪后期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基本结构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加上课程基本结构本来就不宜也没有必要进行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在此次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倾向于保留原有课程结构的基本格局,只对课程基本结构进行必要的局部性的微调。

我国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发生的变化是较大的:

仅课程门类就进行了五大改革。

这五大改革是:

将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改组为“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高年级取消原“社会”课程,将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组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原来可开可不开的弹性课程“外语”,调整为全国性的必修课程;中、高年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消“音乐”与“美术”课程,新开综合性的“艺术”课程。

可以说,课程结构变化之大,让人眼花缭乱。

显然,淘汰“自然”课程,开设“科学”课程,这一做法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取消“音乐”与“美术”,新设“艺术”课程,则是借鉴了俄罗斯的经验;而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乃是借鉴了日本增设“综合学习”课程的做法。

此次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恐怕正在于想较多地吸收各主要发达国家当代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新颖之处。

如果将学习人家的先进做法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考虑,中国原有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有没有必要在一次改革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调整,值得研究。

比如,原有的“思想品德”已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传统课程,这一课程本来就与“生活”、“社会”密不可分,现在人为地复杂化地将其演变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必要性值得推敲。

我们认为,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所呈现的课程结构相对稳定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课程改革应当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相结合的过程,不宜对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更不宜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一次性的大规模调整。

(三)对设置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不一致

总的来说,世界各国各地区对小学开设外语课程,基本上都持谨慎态度,其规律性的做法是:

如果社会生活中多数居民程度不同地使用外语,则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否则在小学暂不开设外语课程。

比如,在欧洲,由于语言复杂,不同民族或国家间交流、通婚频繁,加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小学把外语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来开设。

再如,香港、新加坡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

但是,在美国和俄罗斯,统一的必修课程中并没有外语课程,在这两个国家,只有部分招收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除了统一的国语课程外,开设了选修性质的民族语言课程。

日本、台湾的普通小学,也都不开外语课程。

我国当前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了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必要性,在全国统一的必修课程中设置了外语课程。

这样,所有小学都必须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

这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行的做法截然不同。

是人家走得太慢了,还是我们走得太快了?

我们认为,中国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并且是个越来越开放的大国,最新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应当考虑外语课程的开设;但中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地区差别极大,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而且对外交流频繁的地区和部分中等城市,有必要也有条件开设外语课程,而内地不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当滞后,对外交流极少,在这些地区的小学开设外语课程,不仅非常困难,而且没有多少必要。

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全国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宜将外语课程设置成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程,让各地根据需要和可能自行决定是否开设。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当代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必将经历一个反思、调整时期,最终将回到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轨道上。

关于中美基础化学教育的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的中学化学教育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吸收国外中学化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把中国的化学教育办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

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基础化学教育比较,对比出目前中国基础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育;现状;比较

一前言

中美两国的基础化学教育就整体来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各有所长,但是也都有一定的问题。

但是美国非常重视基础理科教育,包括基础化学教育。

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世界上是比较先进的,其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本文拟对中国和美国现行基础化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化学教师教学方法和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期望对我国现在的基础化学教育改革能有所帮助。

二化学课程的设置与化学教材的内容

1化学课程设置

美国的化学教育是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涉足,但是不是系统的知识。

这种化学教育体现在小学综合课程《小学科学知识》中。

这种课程特别强调对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等的培养,在7年纪的《生命科学》课程以及8年级的《地球和宇宙》等都涉及到了化学知识。

直到9年级美国才开始比较系统的学习化学,但是它并不象中国是单一课程,它有一门综合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化学和物理。

在10至12年级中,继续要求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至少学习2年,此时并且同时开设化学、物理和生物单科选修课,但是多数学生选修化学和生物,选修物理的较少。

主要原因是化学、生物相对于物理较简单。

化学成为一门较受学生欢迎的自然科学课程,大学也是如此。

中国的化学教育也开始于小学,同样也不是系统的学习,这些化学知识也是在小学课程《自然》课程中表现出来。

进入中学以后,一二年纪的生物和地理课程中也涉及到了比较多的化学知识。

从初中三年级开始系统的学习化学,但是中国是单一课程,并且必修高一为必修高中二年级分文理科后,同样还是必修,只不过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教材,主要是由于高考的原因,对文理科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化学知识不同。

中国的中学生选修课程自主权很小,几乎很难改变。

2化学教材

美国没有统一的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出版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出版各种教材。

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Simon&Schuster出版集团下的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出版的供美国高中化学使用的教材《Chemistry:

TheStudyofMatter》,还有同样的这个公司出版的《Chemistry:

ConnectiontoOurChangingWorld》同样也是供美国中学化学使用的教科书,以及Micmillan出版公司出版的《ChemistryforChangingTimes》和美国化学会编写的《ChemistryInContext:

ApplicationChemistrytoSociety》等等,学校和教师可从中这些教材中选择。

美国的化学教材一般都很厚,许多教材都不分册,例如《Chemistry:

TheStudyofMatter》和《Chemistry:

ConnectiontoOurChangingWorld》等。

他们把所有的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都编写在一本书上,这一点和我国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化学教材内容多而全,既有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又有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且美国化学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与社会联系非常的紧密,这种教材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每一个社会问题为一个单元,将化学学科的一些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融合在探讨每一个社会问题之中,这类课程渗透着STS的思想。

教材色彩鲜艳,插图丰富,力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材内容面比较的广泛,而深度小。

书的边沿可用来做笔记,补充教师和学生的经验。

教师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从中选择要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中国有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者是《化学课程标准》,只有少数几个出版社根据教学《大纲》或是《课程标准》编制的化学教材,主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化学教材。

从初中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情况有所改变。

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等。

而这些化学教材一般都是知识丰富理论严谨科学性强,但是缺少与学生相联系的直接经验和知识的应用,好象是复习参考资料,相对来说面窄,而且深度比较的大。

与美国的化学教材相比,在丰富多样取材新颖注重实用等方面仍有差距,但近年来出版的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注重了观察实验等等科学方法,增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改进。

高中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化学前沿领域反映不够,并且教材中的学生实验都是经典实验,主要集中在酸碱盐这些内容。

目标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学生完全按实验步骤和要求操作,造成机械、缺少创造性和想象力,相比之下美国的化学教材更新速度很快,及时增补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并且学生实验涉及的内容要求广泛,目标主要是发展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此我们应该合理的设置化学课程以及教学内容这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化学课程设置应该向综合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要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使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和科技与社会的联系,在化学教育中占有应有的位置。

使理论更多的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

要补充现有化学教材的不足,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参考书,而不是靠复习资料。

在化学教材中注意设置更多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

三教师的培养与化学教学的实施

1化学教师的培养

美国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用于培养化学教师,中学化学教师是主要是在大学和学院培养的,然后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得从事化学教育的资格。

由于他们是主动的要求获得化学教师的从业资格,并且相对来说待遇较高,所以绝大数人比较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非常注重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实践时间也比较长,动手能力很强,并且在职教师也参加培训,大多数教师通过培训达到硕士水平,但是他们的化学基础教育技能比较薄弱,并且在化学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

中国的中学化学教师是主要是在高等师范院校中。

培养高等师范学院的化学教育专业的本专科学生通过3到4年的学习,毕业后主要从事化学教育工作。

中国的中学化学教师化学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技能较为娴熟,但在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的训练较差,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不是很好,动手能力较差,并且现在在有些地方教师的待遇不是很好,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不利于教师的安心于化学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中国的教师注重学生成绩,如果所教的学生成绩好,那么他就是好老师。

而美国的标准是,一个好教师是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师。

2化学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