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161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9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docx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

至今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

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帝王陵寝的建制,按照时间顺序和先后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方上,

(二)以山为陵,

(三)宝城宝顶。

方上,即在帝王地宫上部的地面上,以黄土层层夯筑,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封土。

这始自周代礼仪的建制,历经秦汉,到唐代终止。

至今规模最大的方上,就是秦始皇陵封土,它远看如同一座不小的山丘,在岁月之流的冲刷下不复有当年的形态。

西汉帝王也沿用了方上建制,只是规模已经无法和秦始皇相比了。

以山为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创。

他借用长孙皇后的遗言“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

唐太宗借助自然山川营造自己陵寝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一点连秦始皇如此巨大的方上亦难比拟。

以山为陵,对于防盗也是大有裨益的。

太宗的昭陵虽然被盗掘,但是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却因为山石坚固而至今未曾开掘。

以自然伟力抗拒自古以来猖獗而神通广大的盗墓贼,唐代皇帝在这一点上远比历代帝王幸运。

宝城宝顶,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意。

此后的明清两朝帝王都采用了这样的建制。

这种建制兼具了以山为陵和方上的特点。

陵墓依山而建,在帝王地宫之上建起围城,城上有明楼可驻守陵官兵,围城中填入厚土,仅露出一个圆顶。

宝城宝顶的说法因此而来。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

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

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

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

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

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

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

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和仆役等。

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

已发现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

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

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捆绑状,大约是被活埋的,所以。

可想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穴,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

随葬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两周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

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

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

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

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

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

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

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

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

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

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

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

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

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

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

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

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

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

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历史资料记载,秦始皇用了约72万人修筑了他的陵寝,在他的地下宫殿里,用水银模拟他统治的疆域内江河湖海的流动,在地宫上空模拟了日月星辰的转动,同时地宫内布满机关阻止盗墓者。

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

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

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

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

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

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

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西汉

按照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每年拨出国家税收的三分之一,为自己营建巨大的陵墓。

这种生前建造的陵墓叫做“寿陵”。

相传汉代帝王陵园占地七顷,其中墓堆占一顷。

陵墓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大车。

四门埋设暗剑、伏弩等机关,以防备盗墓。

墓穴方一百步,把六马大车、虎豹禽兽,以及金银珠宝、丝绸衣物、粮食和日常用品等,都放在里边。

死去的皇帝口中含着蝉玉片,身上穿着“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

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4248片玉片和不同规格的金丝串成的金缕玉衣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

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

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

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

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

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汉代帝王陵墓堆用土筑成,略呈方形,顶部平整。

汉代人称帝王陵为“方上”,是由于它外表为四方形的缘故。

陵园有供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庙宇等建筑和供陵令、园长、门吏、守陵人、浇树人、清扫人等数千人居住的房屋。

当时规定要“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

为了保护陵墓,从西汉初年开始,就把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人家,迁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陵北设置了长陵县。

后来几代相沿,都这样按陵设置县邑,因而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新城市。

当时以高祖的长陵县、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的安陵县、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的阳陵县、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的平陵县和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的茂陵县最为著名,因而又把这五个陵墓所在的咸阳原称为“五陵原”。

这些陵邑中的豪富人家和他们的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所以后来“五陵少年”就成了此类纨绔子弟的同义语。

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

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

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

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

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

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

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

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

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

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

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

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

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

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

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

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魏明帝诏:

"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

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

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

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

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

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员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

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

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

魏晋南北朝-南朝

汉代灭亡之后,西晋曾一度统一了政权,但是马上发生了十六国大乱。

从此,国家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

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而他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象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入盗掘,所以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

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出于防止盗掘的这个特点,就使这一时期的陵墓建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把墓室隐蔽起来,让人难以寻找,南京富贵山的晋恭帝,就是把墓坑选在两山的峡谷中,埋葬后,再用土填上,使与两山一样高。

把一个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资,是不难想象的。

这件事发生在晋朝亡国之际,国家正处于大混站中,这位晋恭帝在位也仅二年,是被臣下刘裕所废,后来有被其所杀。

他是晋代最后的一位皇帝。

就是这个亡国的皇帝陵,竟如此挥霍财力。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

大批的南下人民,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

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

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

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

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

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

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北朝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

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

他们入室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因此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

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

北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

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陵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唐朝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

这二十一个帝王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

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

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帝王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帝王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它为中国帝王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代帝王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

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

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布局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的气概,还说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结成以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的氏族集团,以便于唐代王朝的长期统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被封为秦王,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秦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

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第二年改号为"贞观"。

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有名人物的坟墓。

昭陵居高临下,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

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骏,是驰名中外的浮雕。

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骑的六匹战马。

李世民为了纪念它们,将它们雕在了石屏之上,相传六骏的图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逼真地雕刻了这些形象。

“昭陵六骏”是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每件205×172×28厘米,重约2.5吨。

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

“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物的稀世珍宝,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它是前无古人”的。

1913年,美国商人勾结国内古董商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m”盗卖,现藏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1918年,古董商又勾结美国商人将剩余的四骏打成块企图装箱盗卖运往国外,后被爱国民众发现追回,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长期以来,人们为它们的残缺而叹为憾事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勤)骠”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西面的第一骏名叫——“飒露紫”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騧”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

这六骏分别是:

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虢和白蹄乌。

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

据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

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

中箭后的飒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情感真挚。

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们心目中于是就被神化了。

气度非凡的唐昭陵集纳了无数“世界之最”和“中国第一”:

陵园占地34万亩,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现已核实的陪葬墓达190个,陪葬人数超过200位,是世界陪葬墓最多的帝王陵墓;唐昭陵所在的陵山海拔1188米,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帝王陵墓;陪葬墓主人的级别、知名度为中国之最;陪葬墓形制涵盖了历代陪葬墓形制的5种形制总和,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帝王陵墓;昭陵开辟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制度;昭陵陵山气势为中国帝陵之最,陵园建筑物之多也为中国之最;昭陵出土的彩绘釉陶为中国之最,这里的彩绘釉陶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千余年后仍光彩照人;中国最早的一件唐三彩在昭陵博物馆内,且唐三彩的前身在昭陵陪葬墓中大量出现;昭陵唐墓壁画是中国惟一集中展示初唐100年历史的唐墓壁画,已出土的404幅壁画是唐代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产物和历史见证;昭陵碑石现已发现42通,其中22通在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第一批书法名碑,就唐碑而言,比中国最大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还多。

唐朝<中>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一百公里的梁山最高峰--北峰上。

乾陵以山为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有诗句描写乾陵"千山头角口,万木爪牙深"。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

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

三峰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门户,气势雄伟。

据说,在晴朗的天气,在此居高临下,能够望见当时的古都长安。

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精美的石刻群。

 

 

神道无字碑

其中就有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傳說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难以用文字表示。

也有人说,武则天遗言,已之功过,由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刻。

然而,当初的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

可惜,刻满字的碑,竟因千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字迹已难辨认。

无字碑”当初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极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

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镌成后高,宽,厚,总重量约一百吨。

碑额有八龙垂挂,碑侧各有《升龙图》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