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927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docx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

唐诗风貌内容提要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一,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唐代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唐人精神生活空前丰富。

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唐诗反映了唐人观念的变革。

二,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唐诗对当时社会的各个侧面无不加以反映,它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唐代诗人积极地干预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诗歌触及了统治阶段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和重大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

一,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发现美。

二,在不平的甚至是前人感到可畏的生活中发现美。

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哀婉的形式肯定美。

(三)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

一、唐诗反映的了唐人豪壮开阔的胸襟。

二、唐诗反映了唐人对待生活与理想的执着精神。

三、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在不同流派诗人身上,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

以李白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所表现的一方面是对王侯、权贵、等级、礼法的笑傲;一方面是对浪漫生活的追求,显出对旧势力、旧传统的对抗和开拓新鲜自由的世俗生活的努力。

以杜甫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四,只有了解唐人在观念上所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才能充分认识唐诗中所体现的精神美。

 

第二章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唐诗刚健的气质相对地显得突出。

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直接和间接原因外,与地域、民族诸多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地域

一,中国文学南北地域的差异,从《诗经》、《楚辞》的时代既已显露。

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隋唐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的融合,给“各去所短,合其两长”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条件。

三,南北文学在交融重包含着斗争。

四,由盛中唐到晚唐,诗歌气质由刚向柔转化,与文人籍贯变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二)民族

一,隋唐文化诞生之前,少数民族的活动,曾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过新的生命力。

二,隋唐之世是一个新的民族融合合文化交流时期。

胡汉诸民族间精神文化摩荡和融合,是唐诗滋长发荣的土壤。

(三)唐诗刚健的特质

一,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

二,唐诗具有强劲的骨力。

三,唐诗具有解放的气质。

 

第三章

(一)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

初唐诗歌的演进,是在宫廷内外互相影响带动中完成的。

始终离不开宫廷诗苑这样一个最为重要而持久的基地。

(二)宫廷内外诗歌在发展中的互补

初唐宫廷以外诗人最有影响的是四杰和陈子昂。

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实是一种互补。

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方面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

(三)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

四杰和陈子昂提出了风骨问题,并追求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但仍未能把唐诗推向高潮。

风骨问题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性情。

盛唐高潮到来前的期待,也就是对使风骨能真正树立起来的性情的期待。

(四)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

诗人身分地位的变化。

社会思想趋于活跃、主体精神日益得到充分发扬的进程。

大潮涌起―――生动活泼、精力弥满的众多诗人的性情表现。

 

第四章

(一)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

一、这一阶段诗歌为什么冠以“盛唐”的称谓?

二、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

三,严羽“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两种提法的差异。

(二)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

一,盛唐诗人感动激发,不安于现状,希望趁时而起的诗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

二,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发出怨怼之词,各个时代都有,盛唐时期由于文人事功精神强烈,这类诗歌数量颇多。

但在抒发怨怼情绪的同时,并不缺少盛唐的时代气息。

1,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人的自我形象。

3,冲突的内容。

总之,盛唐的怨怼之作,仍然以它追求理想的热情,抨击现实的胆量,飞扬跋扈的人生意气,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生气和魄力,许多诗篇,使从巨大深刻的矛盾中反映出了盛唐气象。

三,盛唐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艺术风貌上的共同点。

1,盛唐后期,沉痛地面向现实的描写,代替了浪漫情绪的抒发。

诗歌内容情绪的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诗歌本身在素质上发生突变。

2,“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这种艺术风貌在盛唐后期的诗歌中同样呈现。

一方面,经过盛唐开国后一百多年的酝酿所形成的宏伟壮丽的美学理想,在开元、天宝之际蓄积了充分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安史之乱以后,仍然要继续释放。

另一方面,开元盛世早就了一代文人胸襟开阔、热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也早就了他们的才思和艺术手段。

其代表人物李白、杜甫后期身历乱世,诗歌内容情调虽发生变化,但总体风貌仍然保持了完整统一。

 

第五章

(一)中唐诗歌之变

一,中唐诗歌的一些比较具有共同性的风貌特征

二,把韩派的奇险说成使为了挽救元白的弊风,未中唐诗歌演变排出“通俗诗-庸俗诗(软体诗)-硬体诗”的发展顺序,并不符合事实。

(二)科举、文学、政治的三位一体。

(三)韩诗―――通之于儒学政教的雄杰瑰玮

一、韩愈奇崛诗风的产生。

韩诗的产生有它的社会生活基础,也有诗人自身气质和心理上的原因。

韩诗的雄奇和儒学以及政教之间有联系。

二、韩愈诗歌的美学特征。

(四)白诗―――俊才达士的通脱自在

一,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思想作风与韩愈等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

二,白居易诗歌的美学特征

1,白居易的抒情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

2,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

有一种委运任化,不忮不求的态度。

3,精神上委运任化,接受世俗,在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的相应表现。

(五)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科举、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给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

 

第六章

(一)晚唐诗歌之变与诗歌群体的划分

一,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诗歌有较多的政治色彩和都市色彩。

他们的清词丽句与贾岛及其后继者的清幽冷寂迥然不同。

二,温李和杜牧以外,晚唐有许多诗人师法贾岛、姚合、张籍。

贾、姚、张的五律,本身就有许多相近之处,因此他们的追随者可以看作一个达的群体。

其诗“多刻琢穷苦之言以为工”,与温李一派有明显的区别。

(二)晚唐穷士诗人的歌唱

晚唐穷士诗人的作品在风貌上的特点。

一是收敛,二是淡冷,三是着意。

收敛晚唐诗人的功业之心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大减弱。

多方面的收敛,使得他们对人事表现出一种淡泊的态度、冷清的心理,作品的风貌也相应显得淡泊、清寂、峭寒,乃至幽冷。

着意晚唐诗人着意地用力苦吟,把力量倾注在近体上,在推敲锤炼、斟酌字句中见工夫,他们能不用典故,不镶嵌奇字,以看似平常的语言,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心灵世界的开拓

一,对内心世界的开拓

晚唐时期,由于社会的沉闷压抑,士人向外部世界的进取受到限制,于是情感内转,把关注点转向自己内心世界。

体味、审视、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成为李商隐等人诗歌创作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

李商隐笔下的心灵景观是唐诗中的新境界。

二,绮艳题材的开拓

晚唐绮艳诗兴盛有其历史的必然。

晚唐绮艳诗的历史突破中国五七言诗歌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时期绮艳诗成为热门:

一是南朝后期,一是晚唐。

陈梁绮艳诗题材狭窄,格调低下。

晚唐绮艳诗题材广泛,情意深挚,有的还运用比兴手法,寄予某些政治感受,格调远远高出齐梁。

晚唐绮艳诗在风貌上给人的突出感觉是:

悲怆、绮丽、委婉。

 

第七章

(一)唐前期的政治与李杜的理想

李杜的理想根源于唐前期现实政治生活土壤。

(二)进入朝廷―――大诗人的高层政治体验

在诗歌与政教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必要的朝廷生活体验,对成就一个大诗人是有益的,李杜进入宫廷对创作的深远影响,必须从它给诗人以高层生活体验方面才能得到充分认识。

(三)后期―――侘傺去国更不可没有政治的拨动

1,李白和杜甫离开朝廷之后,退避消极之念都一有所滋长,需要有一种推动帮助力他们走向实际斗争。

2,李白因永王之辟走出庐山投入政治活动,由此引起的牵缠及余波,几乎影响了他整个晚年的生活和思想。

伴随政治上的较多卷入,创作上再次获得丰收。

3,夔州诗作为杜甫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是代宗朝杜甫与朝廷关系经过曲折发展,以羁臣穷老的身份,怀着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态度创作出来的。

(四)从给予创作的推动作用看诗歌高潮期的时代政治特征

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场面。

 

第八章唐代山水诗

(一)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社会生活基础

一,隐逸

二,漫游

(二)山水诗的界定和王孟韦柳四家山水诗的风貌

一,山水诗的界定

二,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

孟浩然的山水诗一部分写他故乡襄阳的山水,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水。

前者隐逸意味较浓,后者动态感强一些。

二者共同的特点是浑淡清远,无论情、境、人都有“风神散朗”的气象。

王维的山水诗一类以《终南山》、《汉江临泛》为代表,境界开阔宏远,一类以《辋川集》为代表,属于山水小品。

后一类在王维山水诗中最具艺术个性。

三,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

韦诗从景物到诗人的精神状态都闲远澄澈。

但萧疏的暗影在诗中总是或隐或现,不象王维那样自适自足。

柳诗的意境多幽冷峭拔,山水意识和迁谪意识往往融合在一起。

其简淡高逸虽与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有一脉相承之处,但象王孟的冲容平和、韦应物的淡缓却是没有的。

(三)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貌特征

一、盛唐的时代色彩

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或隔绝的,而是相联系相亲和的

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常透露盛唐时代安定康乐的气息。

二、诗中有画

孟浩然在诗画结合过程中的贡献,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移步换形,变谢灵运之寓目辙书、堆跺密实为清旷疏朗,因而稍见布局。

但在对画意、画境的追求上并未达到王维那样自觉的程度。

王维以画法入诗。

在选择视点、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深得画理,表现出中国山水诗与画相沟通的特点。

三、韵味和禅意

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不仅以“如画”见长,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又见诗人的情采风神,显得富有韵味。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还常常与禅趣有关,禅趣的介入,有时使作者所感受到的境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

 

第九章

(一)唐代边塞诗的一般情况

一、边塞诗的内涵

1,边塞诗的时代范围

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

3,边塞诗的生活内容范围

二、唐代边塞诗的一般情况

1,初唐边塞诗

2,盛唐边塞诗

3,中晚唐边塞诗

三、边塞诗与战争的关系

1,边塞诗不等于边战诗

2,边战诗牵扯到具体战争的使少数

3,战争性质与诗人所持态度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复杂。

正义战争下的怨愤情绪。

对同一战争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四、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复杂性

五、历史的是非和艺术美丑并不完全一致

(二)战士之歌和军幕文士之歌

一、战士之歌

1,这类诗出自社会上一般文人之手,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

盛唐诗人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多半向往从军出塞,关心边防问题,他们一般对出征战士的生活和思想并不陌生,常常设身处地,体贴征人的情怀,假托战士和他们家属的口吻进行书写。

这类诗歌从反映现实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战士以及社会上某些阶层围绕边塞战争问题产生的复杂情绪。

2,这类诗歌往往带有“拟”,“代”的倾向,作者致力于典型概括的意识强烈,在含蓄蕴藉、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多重性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了逼肖征人或下层人民的声口,深入人心,诗人还特别注意向民歌学习,多采用乐府诗题。

二、边塞诗在天宝中期的发展

三、军幕文人之歌在边塞诗发展中的突破

1,这类诗歌士被辟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的作品,抒情主人公士作者自身,写他们亲历边塞生活的多方面感受。

2,军幕文人形象,在唐诗形象系列中属于比较新的类型

3,这类诗歌的边塞描写有着更多的具体性、真切感。

岑参、高适的西北军幕之作细致、丰富多彩地展开了边塞军伍中生活和战争场面,第一次大量地把西北山川景物、风习人情介绍给了中原地区的读者。

四、天宝时期政治军事制度对边塞诗发展的影响。

 

第十章

(一)叙事诗

一、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原因

1,中国文化比较内向的特点。

2,中国史官文化发展较早。

3,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

4,传统的是诗论强调比兴。

5,唐以后近体诗发达,文人喜爱写近体诗,而近体诗不便叙事。

二、唐代叙事诗创作取得发展的背景

1,唐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内向的特点有所突破。

2,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都市的繁荣,促使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形式短小,着重表现士大夫情志的抒情诗,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学的要求。

3,民间文学特别是乐府叙事诗的影响。

三、元白叙事诗的风貌

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2,卓越的叙事艺术。

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4,浓郁的抒情气氛。

5,与抒情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装物。

(二)叙情长篇

一,叙情长篇的内涵

二,叙情长篇的艺术风貌

1,叙情长篇与叙事诗的共同点是“叙”,说明这两类诗叙述的手法(赋)用得多,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有“情”与“事”之别。

叙情长篇立足于情,不论叙述成分占多大比重,抒情仍是出发点和归宿。

2,叙情长篇与一般抒情诗都旨在抒情,但一般抒情诗往往集中对一时一事的反应,多为旁见侧出的短篇薄物,而叙情长篇感情“具有一定的长度”,需要通过对一系列或一段又一段事件的叙写,方能把“具有一定长度”的感情完整地表现出来。

3,叙情长篇在行文和结构上又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4,叙情长篇兼包对有关事和理的综合感受,其中不少作品具有史诗的特色。

 

第十一章

(一)唐诗的分体

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式大备,诸体在字数、长短、音节、格律、对偶等方面各不相同,各体之间又往往互有交叉。

2,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两个重要选本将唐诗划分为七类,为明清以来多数学者所接受。

(二)古体诗

一、五言古诗

五言诗从汉代起,即已成为诗歌主要样式。

五言句最接近自然语气。

五古多半写得自然朴实,加以它在诸体中最为古老,汉魏两晋的精神文化对它有较深的浸染,遂具高古、浑厚等特征。

它外在给人的感觉一般显得简省,而内中往往渊深朴茂,有较为充实的内涵。

二、七言古诗

七古的产生和发展,迟于五言。

唐以前,创作数量有限。

至唐代才出现纷繁壮盛的局面。

七古的体式,不象五古那样单一,《唐诗品汇》、《唐诗别裁》在七古的名目下,既收古诗、歌行,亦收乐府和杂言。

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中唐白韩两派分别继承之,造成二水分流的局面。

七古在唐诗诸体中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

(三)近体诗

一、律诗

五言律诗开端于南朝后期,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加以发展,进一步推向成熟。

七言律诗发展进程晚于五言律诗。

沈佺期、宋之问开始有成功之作。

杜甫后期对七律作多方面开拓,方使这一诗体取得与诸体并列的地位。

五律限于字数和音节,比较端庄、浑厚,具有节制显得优雅而稍近古朴。

七言声长字纵,“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故七律不能象五律那样沉静、贴妥,须见气格风神。

二、绝句

绝句最直接的导源诗南北朝乐府。

唐初定型为律绝。

绝句得名于联句。

绝句更“歌”有天然的缘分,唐代所演唱的声诗,主要是绝句,特别是七绝。

绝句和其他一些诗体比较,显得更为精炼、委曲、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

由于篇幅限制,在材料选择的典型性方面,要求更为严格。

抒情写事,往往不能全面或正成展开,需要小中见大,借端托寓。

在节奏上,七绝转折自如而无迫促之感,显得回旋动荡,摇曳生姿,入歌的机会较五绝为多。

在文和质的关系上,“五言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尚高华,文多胜质。

作品:

崔颢《长干行》

杜甫《八仙歌》

司空曙《送卢秦卿》

王维《少年行》其一其二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钱王羽〈未展芭蕉〉

韩愈《嘲鼾耳垂》二首(其二)

韩愈《泷吏》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

温庭筠《商山早行》

杜甫《江汉》

李商隐《天涯》

李商隐《板桥晓别》

张祜《何满子》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杨炯《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二、三、四、五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其三

王翰《凉州词》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镇凯歌六首》其五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

李商隐《锦瑟》

王维《息夫人》

许浑《谢亭送别》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杜甫《北征》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

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白居易《中隐》

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有感》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杜甫《赠卫八处士》

王维《终南山》《鸟鸣涧》《书事》《文杏馆》《寒食城东即事》《田园乐》

浙江省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唐诗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

0042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________________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是其中的精品。

2.以永明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唐代五七言律诗,在当时称为“今体诗”或“______________”。

3.韩愈《荐士》诗云:

“国朝盛文章,________________始高蹈。

4.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看,孟郊远承汉魏,李贺中学齐梁,________________近学杜甫。

5.陈子昂的《________________》三十八首,直追汉、魏。

6.“回忌声病”是沈宋对沈约、谢朓等人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体”诗歌理论和创作的继承。

7.从体裁上看,最能体现岑参艺术风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8.“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的“郎”指________________。

9.韩孟诗派中能自开户牖,却又薄命多才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

10.宋人________________编定、王淇重订的杜甫集,是后来一切杜集的祖本。

11.禅宗的正式建立,是应从六世祖________________算起,那是从七世纪后半期开始的。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诗。

13.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为________________之诗,一为行卷之诗。

14.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是________________时代的名家诗选。

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盛唐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行路难》诗。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全唐诗》编辑于清代(   )

A.康熙年间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D.嘉庆年间

2.《沧浪诗话》的作者是(   )

A.司空图B.严羽

C.杨士弘D.欧阳修

3.清代人注杜甫诗,名著颇多,其中《杜诗镜铨》的编注者是(   )

A.仇兆鳌B.浦起龙

C.钱谦益D.杨伦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   )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B.卢照邻《长安古意》

C.骆宾王《在狱咏蝉》

D.王绩《野望》

5.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列举了五十一位诗僧,约占“唐才子”总数的(   )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

6.唐代进士试的省试诗,在体裁上,无一例外,都是(   )

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D.七言绝句

7.《诗式》的作者是(   )

A.皎然B.司空图

C.王昌龄D.杜甫

8.《戏为六绝句》中“别裁伪体亲风雅”,风雅是(   )

A.《诗经》的精华所在

B.《左传》的精华所在

C.《楚辞》的精华所在

D.《史记》的精华所在

9.把六朝以来的对仗技巧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对”、“八对”等名目者是(   )

A.宋之问B.李义府

C.上官仪D.沈佺期

10.少年时被合称为“文章四友”的是_______四人。

(   )

A.崔融、李峤、沈佺期、杜审言

B.崔融、李峤、苏味道、宋之问

C.崔融、张若虚、苏味道、杜审言

D.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11.苏轼评诗曰: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其中“子厚”是(   )

A.杜甫B.柳宗元

C.韦应物D.刘禹锡

12.唐代诗人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诗人是(   )

A.韩愈B.杜甫

C.柳宗元D.李白

13.《忆昔》诗表现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生民安乐的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该诗的作者是(   )

A.王维B.李白

C.孟浩然D.杜甫

14._______是唐代历史的分界线,此前,开元、天宝时期,唐朝保持着强盛局面;此后,唐帝国从顶峰上跌落下来。

(   )

A.黄巢起义B.永贞革新

C.安史之乱D.武周革命

1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把唐诗的分期细分为(   )

A.四个阶段B.六个阶段

C.八个阶段D.十个阶段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元结论诗,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其论诗作品有(     )

A.《箧中集序》B.《二风诗论》

C.《河岳英灵集序》D.《修竹篇序》

E.《中兴间气集序》

2.唐人探讨诗歌理论的专门著作有(     )

A.《乐府古题要解》B.《诗格》

C.《诗式》D.《诗人主客图》

E.《二十四诗品》

3.当代唐诗研究中,关于李白出生地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

A.长安说B.襄阳说

C.焉耆碎叶说D.条支说

E.蜀中说

4.促成唐诗繁荣的原因主要有(     )

A.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

B.唐代空前发达的文化

C.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D.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知识分子手中

E.文学自身的演变,继承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

5.唐代庶族知识分子有下列心理特点(     )

A.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富于理想和热情。

B.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灾难和不幸。

C.恃才傲物,蔑视礼法,积极从事改革弊政的斗争。

D.对于士族的衰落感到十分惋惜。

E.想回到门阀制度的社会中去。

四、作品阅读理解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试解释:

①官军:

②河南河北:

③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心情?

2.杜牧的《赤壁》诗是如何采用翻案法的?

诗中用“二乔”事说明什么问题?

3.解释《梦游天姥吟留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首诗题中的“吟”、“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