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9861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docx

智能建筑发展及现状资料整理

智能建筑

1关于智能建筑

1.1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84年。

当时,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UnitedTechnologyCorp.)的一家子公司——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UnitedTechnologyBuildingSystemCorp.)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改建完成了一座名叫CityPlace(都市大厦)的大楼,“智能建筑”出现在其宣传词中。

该大楼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控制空调设备、照明设备、防灾和防盗系统、电梯设备、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除可实现舒适性、安全性的办公环境外,并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从此诞生了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建筑。

大楼用户可获得语音、文字、数据等各类信息服务,而大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系统均为电脑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使用户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智能建筑即是:

 

  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的建筑物。

通常定义中的智能建筑涵盖了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

  智能建筑解决方案是在建筑(包括环境)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安保自动化系统(SAS)、消防智能化系统(F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1、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能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2、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不仅要求硬件设施先进,软件方面和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素质也要相应配套,以达到节省能耗和降低人工成本的效果

1.2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主要功能模块见图1.1。

图1.1智能业务集成管理系统

1.2.1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CAS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上,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电话网、数据网、计算机网、卫星以及广电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地互通信息的系统。

CAS按功能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固定电话通信系统,设PABX或采用公网的集中小交换机。

   

(2)声讯服务通信系统(语音信箱和语音应答系统),具有存储外来语音,使电话用户通过信箱密码提取语音留言;可自动向具有那个语音信箱的客户提供呼叫(当语音信箱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连接后),通知其提取语音留言;通过电话查询有关信息并及时应答服务功能。

   

(3)无线通信系统,具备选择呼叫和群呼功能。

   

(4)卫星通信系统,楼顶安装卫星收发天线和VAST通信系统,与外部构成语音和数据通道,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

   

(5)多媒体通信系统(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Internet可以通过电话网、分组数据网(X25)、帧中继网(FR)接入,采用TCP/IP协议。

Internet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内部计算机网络。

   

(6)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由网络结构、网络硬件、网络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部分组成。

1.2.2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BAS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保障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而且舒适宜人。

 

BAS按建筑设备和设施的功能主要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变配电控制子系统(包括高压配电、变电、低压配电、应急发电等),主要功能有监视变电设备各高低压主开关动作状况及故障报警;自动检测供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及参数;监理各机房供电状态;控制各机房设备供电;自动控制停电复电;控制应急电源供电顺序等。

 

(2)照明控制子系统(包括工作照明、事故照明、舞台艺术照明、障碍灯等特殊照明),主要功能有控制各楼层门厅及楼梯照明定时开关;控制室外泛光灯定时开关;控制停车场照明定时开关;控制舞台艺术灯光开关及调光设备;显示航空障碍灯点灯状态及故障警报;控制事故应急照明;监测照明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3)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包括空调及冷热源、通风环境监测与控制等),主要功能有监测空调机组状态;测量空调机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机组的最佳开/停时间;控制空调机组预定程序;监测新风机组状态;控制新风机组的最佳开/停时间;控制新风机组预定程序;监测和控制排风机组;控制能源系统工作的最佳状态等。

 

(4)交通运输控制子系统(包括客用电梯、货用电梯、电动扶梯等),主要功能有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处理停电及紧急情况;语音报名服务系统等。

 

(5)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主要功能有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状态;测量用水量及排水量;检测污物、污水池水位及异常警报;检测水箱水位;过滤公共饮水、控制杀菌设备、监测给水水质;控制给排水设备的启停;监测和控制卫生、污水处理设备运转及水质等。

 

(6)停车库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出入口票据验读及电动栏杆开闭;自动计价收银;泊位调度控制;车牌识别;车库送排风设备控制等。

 

(7)消防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火灾监测及报警;各种消防设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警报;自动喷淋、泡沫灭火、卤代烷灭火设备的控制;火灾时供配电及空调系统的联动;火灾时紧急电梯控制;火灾时的防排烟控制;火灾时的避难引导控制;火灾时的紧急广播的操作控制;消防系统有关管道水压测量等。

  

(8)安保自动化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和防火报警系统等等。

1.2.3安保自动化系统系统(SCS)

SCS又称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简称PDS),它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

它把建筑物内部的语音交换、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相互连接起来,并采用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

其系统包括所有建筑物与建筑群内部用以交连以上设备的电缆和相关的布线器件。

   

1.3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

智能建筑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的发展:

●单功能系统阶段(1980-1985年)

以闭路电视监控、停车场收费、消防监控和空调设备等子系统为代表,此阶段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各自为攻”。

●多功能系统阶段(1986-1990年)

出现了综合保安系统、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部分联动。

●集成系统阶段(1990-1995年)

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性质类似的系统实现了整合。

●智能建筑智能管理系统阶段(1995-2000年)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了系统化、集成化与智能化管理,服务于建筑,但性质不同的系统实现了统一管理。

●建筑智能化环境集成阶段(2000至今)

在智能建筑智能管理系统逐渐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建筑及小区、住宅的本质智能化,研究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技术,智能化建筑环境的思想逐渐成形。

2国内外智能建筑的发展

2.1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

1.充满时尚设计的美国智能建筑概念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智能建筑的国家,也是智能建筑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Hartford)市建成。

  美国康涅狄格(Connecticut)州哈特福特(Hartford)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定名为“都市办公大楼”(CityPlaceBuilding),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

该大楼有38层,总建筑面积十万多平米。

当初改建时,该大楼的设计与投资者,并未意识到这是形成“智能大厦”的创举,主要功绩应归于该大楼住户之一的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UnitedTechnologiesBuildingSystemCo,UTBS)UTBS公司当初承包了该大楼的空调、电梯及防灾设备等工程,并且将计算机与通信设施连接,廉价地向大楼中其他住户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通信服务。

CityPlaceBuilding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研究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图2.1全球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CityPlace)

为了加速智能建筑的发展,美国公布了《21世纪的技术:

计算机、通信》研究报告书,为21世纪高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指出了方向。

专家认为,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以及双向电视传输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将在21世纪的美国智能建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持续的发展前景。

在智能建筑领域,美国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势头。

智能建筑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所以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在内的许多原有建筑也纷纷进行改建使之成为智能大厦。

美国自90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的办公大楼约有70%为智能化建筑,著名的IBM、DEC公司总部大厦等已是智能建筑。

目前,美国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化住宅群,其占地3359公顷,由约8000栋小别墅组成,每栋别墅设置有16个信息点,仅综合布线造价就达2200万美元。

 

  有报道说,美国比尔·盖茨的家极具代表性,那里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极度现代化气息的“活物”。

盖茨下班回家途中就可在车内利用电脑遥控家中浴缸,自动注入适当温度的水供他回家后享用。

房子里的电脑感应器能随时应主人的喜好,控制室内的温度、灯光、音响和电视系统。

客人到访时只要佩戴小型电子胸针,让电脑识别他们的位置,便可为他们提供服务。

最奢侈的是,比尔·盖茨非常喜欢车道旁边的一棵140岁的老枫树,他通过专门的监视系统给这棵树进行24小时的全方位监控,一旦监视系统发现它有干燥的迹象,将释放适量的水来为它解渴。

以上还只是盖茨家智能的一小部分,为了实现家庭的智能化,盖茨的住宅里共铺设了52英里电缆。

尽管这是一般人根本不可想象和实现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美国智能建筑的领先地位。

2.以人为本的日本智能建筑概念 

大凡到过日本的人,都对那里的住宅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舒适、安全、方便和经济”。

日本住房建设的开发一般有三种情况:

为自己需要的个人住房开发;为开发商的住宅房开发;在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持下的住宅小区开发。

但无论谁开发建房,住宅建设都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方便,为此,智能建筑上个世纪80年初在美国出现后,日本就很快跟了上来,并走出了自己的路。

据报道,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建筑的概念是在1984年夏天。

并于1985年8月在东京青山建成“青山大楼”。

该大楼的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通信网络等设备是运用本田与IBM合作开发的“HARMONY”综合办公系统。

智能大厦即实现了楼宇自动化(BuildingAutomation,缩写BA)、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Automation,CA)及布线综合化的智能化大型建筑。

该大楼具有良好的综合功能,除了舒适、安全、高效、经济外,还方便、节能,使“智能建筑”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从1985年始建智能大厦,到目前为止,智能建筑已经在日本全国开花结果,其中名气比较大的有墅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标致大厦、NEC总公司大楼、东京市政府大厦、文京城市中心、NTT总公司的幕张大厦,以及1996年4月1日正式开业的“东京国际展示场”等,全国新建的大楼约65%都是智能建筑。

图2.2日本第一幢智能大厦——本田青山大楼

日本智能建筑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条,一是日本大企业对智能建筑热情很高。

据报道,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改善自身形象,日本许多大公司,特别是像NEC、松下、三井、东芝等这样的大型电子公司纷纷建自己的智能办公大楼。

由于是自用大楼,所以目的明确,建筑内的设备自动化和通讯网络建设更具针对性,从而在大楼建设过程中就形成了智能建筑的“3A”体系(“BA,OA,CA”)也即楼宇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通讯自动化,建筑行业流行的“3A”就是这样来的,日本最早的一批智能大楼也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其次是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为加速智能建筑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建设省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JIBI)。

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建筑概念时,抓住用于住宅的总线技术为契机,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在1988年9月制定了HBS标准。

1988年初提出对住宅区内所有住宅的信息管理采用超级家庭总线技术。

1990年左右,日本在幕张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示范性的智能住宅区,1996年日本推出多媒体住宅样板计划,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智能住宅。

日本科技人员在东京的麻布地区修建的一座设计新颖的现代化房屋可说具有代表性。

该建筑是为了解决大自然如何协调的问题。

建筑物内有一个半露天式庭院,室内的感应装置能够随时测量出天气的温度、湿度和风力等,并将各种数据及时输送到地下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以此为依据控制着门窗和空调器的开关,使房间保持住户感到最舒适的状态。

最精彩的是,在计算机指挥下,房屋内的各种仪器配合默契、工作协调。

如遇刮风下雨门窗会自动关闭,控制室内温度的空调器随之开始运转。

如果住户看电视时有电话来,电子控制系统会自动把电视音量调小。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使建筑具有生命似乎已不再是什么梦想。

目前日本新建的建筑中80%以上将智能化,其中许多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群楼”或“智能化城市”,横滨将建成“21世纪国际化信息城”。

日本的智能建筑系统包括四个部分:

适应接收和发送信息,达到高效管理;确保在大厦工作的人感到舒适和方便;物业管理以期实现最小花费的最佳管理;在不同的生意模式中都能得到最快的经济回报。

有媒体报道说,日本的智能建筑是开发、设计、施工规模化与集团化;以人为本,注重功能,兼顾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住宅技术现代化。

由于智能建筑发展迅速和具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被认为是在智能建筑领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

3.为便利残疾人的英国住宅智能概念 

智能建筑在英国的发展不仅较早,而且也比较快。

早在1989年,在西欧的智能大厦面积中,法兰克福和马德里各占5%。

巴黎占10%,而伦敦就占了12%。

在英国,既有为身体健康人设计建造的智能建筑,也有为身体残疾者修建的智能建筑。

每当谈到英国的智能建筑时,人们都习惯提到两栋建筑,一是一个叫“完整”组织建设的一栋别墅,另一个是叫默特尔的公寓。

业内人士说,两栋建筑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英国不同智能建筑的特色,并从中看到了英国智能建筑的基本现状。

 

  “完整”组织是一非赢利组织,它主要是促进建筑实现智能化和环保化。

该组织于1988年9月以自己的名字在自己的建筑研究开发中心建造了一座典型的智能别墅,突出特点是环保、节能、智能控制和低价格,把智能型家居住房的概念引入到了21世纪。

 

  据介绍,为了环保,该智能别墅所用的建筑材料基本都采用的是自然和再生材料,另外,节省能源是该建筑的另一特色,一个废水处理系统将室内浴池和洗手盆的水排泄到地下水箱内,经生物处理后可以再用于冲洗卫生设备等。

同时还安装有可自动改变控制模式的安防系统,这些模式能反映出房间里的情况,如是否有人,居住者是否在睡觉等。

默特尔是由一所老房子于1997年10月经过改造的智能公寓。

其目的是为了展示现代技术如何帮助残疾人独立料理日常生活,因此带有试验性。

由于是为方便残疾人,住宅的一切都从残疾人考虑。

门锁将无线电信号传到控制箱,从而打开安全防护网,打开大门并关闭预警器。

主人进屋后大门就自动关上。

在大门打开的同时房间内的灯也会亮起来,以便于在屋内的活动。

另外,一种被称为“伙伴”的红外线或无线电控制器可以启动房中的设备,当然也可通过手动操作或是由一个信息输入开关———一种可以由手、脚、胳膊来控制的感应开关,或者是由语言、眨眼来控制的开关,或是由吸气和呼气控制的气动开关来控制。

房间内还安装有一控制器,可以遥控开启电灯开关和加热系统以及遥控电视机、收音机、微波炉等任何电器设备开关。

在厨房有一能遥控也可接触控制的感应型电子炉具,盲人还可使用旋扭开关来控制;水龙头也可以常规地或使用感应器来开关。

屋内安装有用以搭载轮椅上楼的滚梯和垂直升降的电梯,该电梯由控制器控制。

卧室内有可视内部通信系统,主人能够与在门口的来访者和楼下的人进行联系。

针对失聪者,如果门铃或电话铃响了,房间内就会有灯光闪烁。

住宅内的所有门都被连接到一总线系统上,通过安装在轮椅可及的“伙伴”控制器或大型的开关来打开。

用于智能公寓的技术和设计使残疾人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并降低他们对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使残障人可自行支配生活,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生活能力,进而维护了他们做人的尊严。

图2.3“完整”组织建设的别墅

图2.4默特尔公寓

2.2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有较大的发展。

1986年在我国“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到1998年5月建设部成立建筑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积极引导市场规范化,推进智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同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网。

1999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召开了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论证研讨会,制订了住宅小区智能化分级功能设置,并编制《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准则》,组织实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

这样使我国“智能建筑”纳入正常发展轨道。

我国智能化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

六、七年前的智能建筑只有一些智能功能如消防自控,其它方面的设备根本没有自控。

四、五年以前的智能建筑基本具有楼宇、消防、保安等自控功能,计算机为主控机,多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和DOS操作系统,监视和控制多为简单模式,软件水平较低。

近一、二年落成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具有较完善的建筑设备自动化(BA)、通讯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简称3A系统。

这些系统多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采用集散式甚至分布式控制,监视和控制可以采用精确方式,且有较先进的Windows、OS/2操作系统及中文图形方式界面,软件编程方便,面向对象。

可见近年来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有长足的发展。

我国智能化建筑发展趋势:

随着西北大开发、加入WTO、奥运的成功举办、世博会即将到来等盛事、特别是数字城市的发展,促使我国智能建筑的市场迅速发展。

全国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已全面进入智能建筑建设的新高潮。

全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

北京的发展大厦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上海金茂大厦、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大厦、南京金鹰国际商城等一批具有较高智能化程度的智能大厦。

●我国大陆第一幢智能大厦——北京发展大厦

1.为办公自动化创造的条件:

一部分楼板荷载定为300kg/m2;在楼层高度和平面管井布局中予留配管空间。

2.提高大厦的舒适性:

宽敞的门厅、休息厅、绿地、水池、庭园。

在办公室和整个大厦内部的空间环境、色彩环境和光环境设计中尽求舒适宜人。

3.在节能方面:

外窗及玻璃幕墙用双层中空反射玻璃,外墙、屋顶、地下一层车库与首层之间做好保温。

其中,建筑师特别注意了智能系统与建筑的接口环节,包括以下几项:

1)设备和控制机房智能系统的中枢和动力源。

2)管道井、吊顶空间、楼面布线空间智能系统的传送中介环节

3)办公空间智能系统的输出与应用。

图2.5北京发展大厦

●上海浦西第一高楼——世茂国际广场

上海浦西第一高楼世贸国际广场,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达333米。

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789号,人民广场东北面。

发展商世茂集团合共投资30亿元人民币,于2007年1月建成。

此建筑应用了清华同方系统集成软件ezIBS。

ezIBS2.0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是一个通用的IBMS服务平台,是构建在ezONE平台上的智能建筑行业的应用软件,提供了企业级的系统集成服务,包括各子系统的接入服务、数据存储服务、与应用软件进行数据交换的协议以及实现此协议的接口等,形成了一套基于这个平台的应用软件所使用的应用服务框架。

其最终目标是对辖区内所有建筑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大厦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快捷的工作环境

图2.6世茂国际广场

●南京第一幢甲级智能建筑——中信银行大厦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以来江苏省共立项新建智能化建筑五百多幢,其中省会南京市近百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工作效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也应运而生。

南京中信银行大厦是江苏省经正式评估的第一幢具备甲级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建筑。

南京中信银行大厦是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营业办公综合楼,是一座集办公、银行柜面营业、会议及配备有各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高档写字楼,1996年8月开工建没,工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两层群楼五层架空层一层,正负零以上主楼28层,设备层及穹顶六层,2000年10月投入使用。

图2.7中信银行大厦

●香港第一幢智能建筑——汇丰银行总部大楼

  20世纪80年代香港最具代表性建筑物之一。

位于皇后大道中。

1985年11月建成,楼高52层,耗资50亿港元,为香港造价最高之银行大厦。

被喻为「世界最好的银行」。

该大厦由英国建筑设计师福斯特设计,整座大厦几乎全部由钢铁构成,所有结构依靠8组钢柱支撑,采用20世纪垂悬式桥梁的结构理论和技术。

外壳则由数以千计的不同形状的银灰铝板组件装嵌而成。

外观呈“V”字形,外墙饰以玻璃幕墙共3200平方米。

进入大厦有一面积达3514平方米的公众广场,中有高达52米的中轴庭,银行大堂设于中轴庭周围,有两条世界最长的虚悬自动扶梯直达大堂。

其保管库房采用环形大门,重达50吨,以保证库房之安全。

全楼配备升降机23部,自动扶梯62部,并设计建立先进的文件传递系统,即文件处理车,可把文件由地库第一层的中央控制站传送到设于其他34层的分站。

图2.8汇丰银行总部大楼

●[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

  扩建后的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总量可达6000万人次,并创造出新北京“国门”的形象。

首都机场航站楼由于在室内外装修时大量采用金属材料,造成其内部的无线信号基本被屏蔽、阻挡或深度衰减,因此设计安装一套完善的无线信号室内覆盖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本系统包括138.175机场寻呼系统、150/450MHz移频集群系统、800MHz集群系统、800MHzCDMA、900MHz模拟蜂窝系统(ETACS)、900MHz数字蜂窝系统(GSM)和1800MHzDCS等8个系统。

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照明监控管理系统采用最新的ABBi-bus系统,以解决首都机场区域较大,控制点较多,控制复杂的问题,并且借助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首都机场整个布线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在设计方案中,将首都机场T3航站楼按照不同的区域和功能组建不同的控制支线,并按照要求设计相关的场景模式,例如可以包括:

有航班、无航班、正常工作日、节假日、值班(清扫)不同的场景,另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天气,例如:

晴天、阴天、黄昏、深夜等设置不同的场景。

图2.9首都机场新航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