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9561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数下46单元教案.docx

六数下46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课时:

6课时

 

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演示:

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提问:

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

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

1,宽的比也是2:

1,等等。

指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

1的比放大。

提问: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

按3: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

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

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小结:

把三角形按2:

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生答:

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发现的?

(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

4=9.6:

6。

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板书:

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

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六第5.6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

5和18:

30     ⑵ 0.4:

0.2和1.8:

0.9

⑶  

和7.5:

3    ⑷  2:

8和9:

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

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

3:

5

前项    后项

(2)课件出示:

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

3:

5=18:

30

谈话过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1.提问:

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

b=c:

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思考

=

是哪些数的乘积相等。

课件显示:

交叉相乘。

5.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

使学生明确:

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

3=(  ):

412:

(  )=(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五.作业:

练习十3.4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解比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

“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4)思考: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

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

”,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

(在6x前加上“解:

“)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

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

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

(2)问。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5题。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比例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千米=()米

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

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

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

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

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

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

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0,也可以写成1/1000。

1:

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进一步指出: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

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这与1:

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

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2.5厘米:

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八第1.2题。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求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

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

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

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

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  做练习十一第5题。

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  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

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

5厘米。

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

1000000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

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八第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行走路线。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P50页的例1和“练一练”。

完成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让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分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历路线。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的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架桥铺路

让学生各自解答下面两题,算后共同订正。

1.在比例尺为1:

200000的一幅地图上,

城和

城相距5厘米,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2.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这幅图上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出示例1的场景图。

谈话:

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

请各小组把你们交流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估计学生可能说出:

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在它的东北方向有个灯塔1,在它的西北方向有个灯塔2。

(教师板书:

方向)

谈话:

看看图,正北方向用哪个字母表示:

谁还记得什么是东北,什么是西北吗?

教师用手指出几个角度不同的东北方向逐个问学生:

这是不是东北方向?

谈话:

看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只是大体的方向,都是一个范围,还不够准确。

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

(如果学生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看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着图谈话:

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

顺势在图的下方出示灯塔3和灯塔4,让学生说一说灯塔3和灯塔4在轮船的什么方向。

谈话:

我们知道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北偏东这个方向像东北方向一样,还是个很大的区域,教师顺势在图上点出灯塔

问:

灯塔1和灯塔

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它们不同在什么地方?

(偏离的角度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角度)

让学生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的角度。

(300)

谈话:

我们现在可以说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0方向,关于方向的描述是不是准确了?

对!

这样描述的方向是唯一的,是准确的。

2.学习用距离表示物体位置。

谈话:

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的位置确定下来了呢?

在图上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

谈话:

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

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追问:

哪个小组讨论好了告诉大家。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距离)

①现在老师给你条件(在图上标出比例尺),你能算出距离吗?

②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指名板演。

③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谈话:

现在你能把灯塔1具体的位置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0方向6千米处。

指定多个学生说一说。

谈话:

那你们说说看,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说清方向和距离。

小结用方向(角度)和距离(长度)相结合,就能很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第1题指名口答。

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测算计算,一人板演,再组织交流。

提问:

怎样准确地描述灯塔2所在的位置?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灯塔2在轮船北偏西550方向8千米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1)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

(2)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荷花池.玉龙潭.飞霞阁相对于林峰塔的方向和距离。

四.总结评价,释疑解难

提问: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

补充习题第37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P51~P52页的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怎样用字母表示南.西.东等方向,初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个位置。

2.让学生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