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备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126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6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备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方剂备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方剂备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方剂备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方剂备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备论.docx

《方剂备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备论.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备论.docx

方剂备论

方剂-备论

第一节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表证,系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而致,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苔薄,脉浮等。

于此时邪气轻浅,所以可用解表剂“汗而发之”,使邪从肌表随汗而解。

因此解表剂还可用于治疗麻疹、

疮疡、痹症初期及水肿见有表证者。

因表邪有寒热之分,人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通常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

应用解表剂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若汗出不彻,

则病邪不解;若汗出太多,则易耗气伤津,甚至导致亡阴、亡阳。

若表邪未解,又见里证者,应先解表后

治里,或表里双解;或表邪已尽,或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清,自汗,盗汗、虚性水肿,出血吐泻失

水等,增应慎用或忌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一、辛温解表剂

凡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辛温发汗,疏风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称为辛温解表剂。

代表方如麻黄场、桂技汤等。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小儿按配伍比例酌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苦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外束,腠理闭塞,营卫郁滞,肺失宣降所致。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

君药;桂肢发汗解肌,湿经散寒,与麻黄合用,一除营气之滞,一解卫气之郁,使营卫通畅,腠理开泄,

有利于发散风寒,所以桂枝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祛除肌体疼痛,为臣药;杏仁降气,止咳平喘,同

麻黄一宣一降,使肺郁得解,宣降协调,有助于麻黄平喘,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宣降,又能缓

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正气,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

功,故能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辩证

要点。

现代多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发汗峻剂,凡表虚有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不宜使用。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服后喝白开水或少量热稀粥,冬季可加被取暖,使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喷嚏,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

脉浮缓。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外束,腠理不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所致。

方中桂枝发表解肌,温经散寒为

君药;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技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一散一敛使表邪得解,营卫得和,为臣药;生

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助芍药益阴敛营,炙甘草既助桂技解肌,又助芍药以

益阴,共为佐药;同时炙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故能治疗

外感风寒表虚证。

本方虽为解表之剂,但以调和营卫为主,故临床不单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

虚而致营卫不和,症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有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风寒客表,营卫不和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

证要点。

现代多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发热、皮肤病、心脏病、妇女孕期、产后的腹痛、恶阻,更年期综合症等

属营卫不和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辛温,且以调和营卫为主,故对风寒表实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及表郁里热

证等,均不宜使用。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辛凉解表剂

凡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辛凉宣透,疏风散热作用,用以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

起的方剂,称为辛凉解表剂。

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场等。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2克、菊花9克、杏仁9克、桔梗9克、连翘9克、芦根20克、生甘草6克、薄荷(后下)

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方解】本证为风温初起,风热之邪入侵肺卫,卫表不疏,肺气失宣所致。

其温热之邪较轻,肺郁突

出,咳嗽较重,故方中用桑叶、菊花甘凉轻清,宣透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肺热而止咳嗽,共为

君药;薄荷辛凉助桑、菊疏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共为臣药;连翘清热透

表,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与桔梗相配祛痰利咽,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解

表热,又止咳嗽,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为辛凉轻剂,是治疗风温初起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除见一般风热表证

外,应以表邪较轻,咳嗽突出为要点。

现代用以治疗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流脑,百日咳等属风热表实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凉解表剂,风寒表证忌用。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湿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温病条辩》)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查9克、薄荷(后下)6克、淡竹叶9克、牛蒡子9克、淡豆

豉9克、荆芥穗6克、生甘草6克、芦根20克。

【用法】水煎服(原方为散剂,现多改作汤剂,亦有作丸剂、片剂者)。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心烦、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病初起,温热之邪入侵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所致,其温热毒邪较重,故方

中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淡豆豉辛凉透表,助金银花、连翘疏散在表之温热

之邪;荆芥穗,辛温解表,既助金银花、连翘透邪解表,又防金银花、连翘凉遏太过,为臣药。

牛蒡子、

桔梗疏风散热,宣肺祛痰利咽,生甘草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淡竹叶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解表热,又清热毒,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故能治疗温病初起,

温热毒邪较重之证。

【临床应用】本方是辛凉平剂,是治疗温病初起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除见一般见热表证

外,应以表邪重,而津伤不甚为要点。

现代多用于治疗流感、急性扁桃腺炎、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喉炎,猩红热等见有风热表证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凉平剂,风寒表证忌用,风热轻证慎用。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石膏(先煎)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空壅。

症见发热咳嗽,喘息急迫,有汗或无汗,口喝、舌苔薄白或黄,脉

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其肺热甚,咳喘重,故方中重用石膏

清泄肺热,兼以生津,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并为君药;杏仁降肺气,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为臣药;

炙甘草既能和中护胃,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辛

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为辛凉重剂,是治疗肺热喘咳之代表方。

凡外感风邪、风寒、风热等所致热壅于肺,

无论其外感表证是否存在,总以发热、喘咳急迫为其使用要点。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猩红热等属肺热喘咳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治疗肺热喘咳之主方,凡属风寒实喘,肾虚久喘者,不宜应用。

【方歌】

麻杏石膏甘草汤,

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

辛凉疏泄此法良。

三、扶正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物为主,配以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扶助正气,解散表邪作用,用以治疗身体虚弱又感外邪

之表证的方剂,称为扶正解表剂。

由于外感有风寒、风热之不同,体虚又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分,故

临床见症不一,组方用药各异。

本文仅选人参败散毒作为代表以举一反三。

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获苓、桔梗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每服6克,入生姜、薄荷水煎冲服。

现代多作汤剂,按原方酌定用量,加生姜三

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功用】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胸嗝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方解】本方证为素体气虚,复感风寒温邪,邪气客表,卫阳被遏,气机被阻,肺气失宣所致。

方中羌

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并为君药。

川芎行血祛风止痛,柴胡辛散解肌,合用助羌活、

独活祛外邪,止疼痛,并为臣药。

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合则利肺气,除痰湿,止咳

嗽;薄荷,生姜发散表邪;人参补气,扶正以鼓邪外出,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又合茯苓,生姜和中健

脾化痰,为佐使之品。

诸药合用,以解表为主,辅以益气,共奏益气解表,散风除湿之功,对气虚外感风寒

湿邪者,用之颇宜。

【临床应用】本方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凡素体气虚,外感风寒湿者皆可运用。

临床以恶寒发热,头身

疼痛,咳嗽痰多,胸闷,脉浮,而按之无力为使用要点。

另外,本方亦可用于痢疾初起,见有恶寒发热,头

痛项强,肢体酸痛,苔白腻等表证者,以疏散表邪,使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即所谓“逆流挽舟”法。

现代多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外科感染及痢疾初起等属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剂,药性偏于辛温香燥,暑湿、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或非外感风寒湿

邪,寒热无汗者,均不宜服。

【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场服,

祛寒除湿功效宏。

第二节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

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证,系指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内生火热而致发热,但热不寒、口喝、喜冷饮、烦燥、舌红苔黄,脉

数等证而言。

其证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胜之殊。

见证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

根据其证的不同,本节可分为清热泻火剂,清热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和清退虚热剂五类。

清热剂为里热证而设,若热邪在表,尚未入里,当先解表;若热邪入里,里热成实,则直攻下;若表未

解里又热,又须表里双解。

只有在邪已解,或里热虽盛而尚未成实的情况下才可应用,即使如此,尚需辨明

邪之轻重、邪在部位、性质虚实及真假。

若病重而药轻,则效果不佳,病轻而药重,则损伤正气;若热在气

分而凉血,则引邪深入,热在血分而治气,则血热难平;属虚热而一味若寒清泻,非但无济于事,反可寒凉

伤中;假热而用寒凉,无疑雪上加霜等。

清热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因甘寒多滋腻碍胃,苦寒多伤阳败胃,苦燥多耗伤阴液,故须配伍醒脾和

胃滋阴之品。

另外,为消除寒热格拒现象,常用“反佐”法,配伍“反佐”药,其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

主次不分,便有失“反佐”之意。

一、清热泻火剂

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渴,多汗,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的方剂,谓清热

泻火剂。

代表方如白虎汤。

白虎场(《伤寒论》)

【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渣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口干舌燥,烦渴引饮,汗大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邪传入气分伤及阴津所致。

放方中重用石膏清泄透解阳明

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粳米益胃养阴,炙甘草益胃和中,防石膏过寒伤胃,

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邪热得消,津液恢复,而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主方。

临床应用应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四大症)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流脑、麻疹、出血热、脑膜炎、肺炎,糖尿病等阳明气分热盛,伤及律液者。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邪未传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脉见浮细或沉

者等均禁用本方。

【方歌】

白虎汤清气分热,

石膏知母草米协。

二、清营凉血剂

具有清营透热,清热凉血的作用,适用于热入营分、血分证,入营之证见有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

有谵语,或外有隐隐斑疹;入血之证见出血、发斑、如狂、谵语、舌绛起刺等,方剂为清营凉血剂。

代表

方如清营汤。

清营场(《温病条辩》)

【组成】犀角2克、玄参9克、生地15克、麦冬9克、竹叶3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

连翘6克。

【用法】水煎服,犀角锉末冲服。

【功用】清中透热,凉血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喝或不渴,烦燥不眠,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温热之邪传入营分,灼伤营阴,扰乱心神所致。

方中用犀角清营凉血,为君药;

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为臣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解毒,丹参凉

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均为佐药。

诸药合用,具有清营分热毒,透营热转气分的特点,使邪热除,阴液复,

诸证自陈。

【临床应用】本方为清营解毒的重要方剂。

临症应以身热夜甚。

舌绛而干,或斑疹隐隐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乙脑”、“流脑”、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属热在营分者。

【方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烦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更护阴。

三、清热解毒剂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疫、温毒或疮疡疗毒等热毒炽盛之证,症见烦躁狂乱,吐衄发斑,

疮疡肿毒,或头面红肿,口糜咽痛等的清热剂,谓清热解毒剂。

代表方如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穿山甲(炙)、白芷、天花粉、皂角刺(炒)、归尾、甘草节、赤芍、乳香、没药、防风、浙

贝母各3克,陈皮、银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溃坚。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身热微恶风寒,或疮疡已化脓,肿块未溃,脉数有力。

【方角】本方证多因热毒壅聚,气血瘀滞而成。

方中银花清热解毒,为治疮疡要药;防风、白芷疏散外

邪,使热毒从外透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角

刺能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酒煎服,是用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陈皮理气,疏通壅滞;甘草清热解毒,调和

诸药。

诸药合用,使热毒消解,气血畅通,自可肿消脓溃痛止,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阳证痈疡初起的首选方。

凡痈疡肿痛属于阳症者均可使用,脓未成

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服之可使外溃。

故《医宗金鉴》称此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现代常用于治疗蜂窝组织炎,脓胞疮,疖肿,扁桃体炎,乳腺炎等属热毒实证者。

【使用注意】疮疡已溃及阴证疮肿忌用。

【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穿山甲;

贝母花粉兼乳没,

草芍皂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败,

溃后忌服用勿差。

四、清脏腑热剂

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适用于不同脏腑邪热偏盛,而产生的不同火热证候的

方剂,称为清脏腑热剂。

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白头翁汤。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6克、栀子9克、柴胡6克、泽泻6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另包)、

当归3克、生地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温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肝经湿热下注,症见阴痒,阴肿,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臭秽,粘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方解】本方证乃肝胆实火上扰、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治宜泻肝火,利湿热,兼以疏肝养阴。

方中龙

胆草泻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桅子清热燥湿泻火,助龙胆草泄热燥湿为臣药;泽泻、木

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助君药清泻肝胆湿热,柴胡疏理肝气,条达肝木,当归、生地养

阴柔肝,使苦燥清利而不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柴胡引诸药人肝经,共为使药。

综观全方,是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伍严谨,照顾周密,确为治上证之良

方。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肝胆实火,下焦湿热的常用方,临床应用除见烦躁易怒,脉弦数之肝经实热

证外,应以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使用要点。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疖肿,外耳道疖肿,急性胆囊炎,高血压,带状庖疹,

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肿,妇女外阴肿痛,阴道滴虫等属于上述证

型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使用注意】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

【方歌】

龙胆泻肝桅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痢。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身热心烦,口渴欲饮,舌红

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乃热毒壅结大肠,深陷血分所致。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中四味药皆能作用于

肠,且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善治热毒赤痢,为君药;黄连、黄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共为臣药;

又秦皮苦涩,具有收涩止痢之功,亦作佐药。

诸药合用,清解中兼有涩止,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热毒血痢的常用方。

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血

痢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见有热毒

内盛,下痢脓血者。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

黄连黄柏秦皮备。

五、清退虚热剂

具有养阴透热,清热除蒸的作用,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热留阴分,出现夜热早凉,

舌红少苔;或因肝肾亏损而致的骨蒸潮热,或低热不退等虚热证的方剂,称为清退虚热剂。

代表方有青蒿

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辩》)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青蒿后下。

【功用】滋阴透热。

【主治】热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未尽,深伏阴分,症见虚热起伏,或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消瘦乏

力,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乃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耗伤,邪热留伏阴分所致。

治宜养阴透热,使深伏阴分之

热邪透出阳分而解。

方中鳖甲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芳香,清热透络,能引热邪外出,共为君药;生地、

知母养阴清热,丹皮凉血泄热均为臣药。

诸药合用,滋阴清热,透达并举,养阴而不留邪,清热而不伤正,

相辅相成,则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养阴透热之有效良方,临床应用除见夜热早凉,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主症外,

应以无汗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功能性低热及慢性疾病的消耗性发热,原因不明

的久热等属阴虚有热者。

【方歌】

青蒿鳖甲知地丹,

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第三节祛痰剂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排除和消解痰钦作用,以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均由湿聚而成。

其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

切相关。

痰之为病,无处不到,胸隔肠胃,经络四肢,皆可有之,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以

及痰核瘰疠等,另外还有“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由此可见痰证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然而从痰的性质来

说,不外湿痰、寒痰、热痰、风痰、燥痰五种,治疗之法也随之各异,湿痰宜燥化,寒痰宜温化,热痰宜清

化,燥痰宜润化,风痰宜治风化痰,故本节方剂可分为燥温化痰剂,温化寒痰剂,清热化痰剂,祛风化痰剂,

润燥化痰剂五类。

“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

使用本类方剂时,应重在治其生痰之源以治其本,同时祛痰以治其标。

痰随气而升降,气塞易成痰,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剂中应配伍理气药。

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疠,痰核者,须结合疏通经络,软坚散结等法治之。

祛痰剂多为消散之品,不宜久用,应中病即止。

一、燥湿化痰剂

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停留,凝聚为痰的湿痰症,症见痰多色白易咯,胸闷恶心,

肢体困倦,或头晕,心悸,苔白滑腻等的方剂,称为燥湿化痰剂。

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橘红15克、半夏15克、茯苓9克、甘草4.5克。

【用法】加生姜5片,乌梅一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隔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方中半夏苦温质燥入肺胃经,既能燥湿化痰,

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桔红辛苦性温质燥,理气燥湿,芳香醒脾,助半夏化痰,使面则痰消,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化痰,生姜和胃、止呕、制半夏之毒;乌梅性寒质润,既可防止橘红,半夏燥烈之弊,又能敛

肺生津,与半夏相伍,一散一收,相辅相承,使祛谈而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药仅四味,配伍严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二陈”名之。

【临床应用】本方以咳嗽痰多,苔白厚润,脉滑为使用要点。

是治疗湿痰证的主方,也是治疗一切痰证

的基础方。

现代常用以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美尼尔氏综合症,小儿流涎等属痰

湿者。

【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桔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

湿痰为患此方珍。

二、温化寒痰剂

具有温化寒痰的作用,适用于寒饮侵肺的寒痰证,症见咳痰清稀,色白,遇寒易发,口气清冷,舌淡

苔白滑,脉沉迟等的方剂,称为温化寒痰剂。

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场。

苓甘五味姜辛场(《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停证。

症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喜唾,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乃因脾胃阳虚,寒饮内停,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方中干姜既温肺散寒以化饮,

又温运脾阳以祛湿,为君药;细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凝聚之饮,茯苓健脾渗湿,化积聚之痰,治生痰之

源,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嗽,与细辛相配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为佐药;甘草和

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综观全方,开合相济,温散并行,使寒邪得去,痰饮得消,诸证可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寒饮内停之主方。

临证应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温燥,肺热及肺燥咳嗽者忌用。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

痰饮咳嗽常用方;

气降仍咳胸犹满,

速化寒饮保安康。

三、清热化痰剂

具有清热泻火,化痰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火热内盛,炼液成痰的热痰证,症见咳嗽痰黄,

粘稠不利,面赤烦热,惊悸癫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的方剂,称为清热化痰剂。

代表方如清气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