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7505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 训练测试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docx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训练测试自助学习自助餐阅览题浏览题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训练测试自助学习自助餐阅览题浏览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市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

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

“神奇物质”在55℃(  )

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此物质属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为55℃,处于熔点温度的物质的状态可能为液态,也可能为固态,还可能是固液共存的状态,故应选D。

2.冬天房顶上的积雪没有融化,但会逐渐减少,是因为积雪发生了()

A.蒸发现象B.升华现象C.凝华现象D.凝固现象

【答案】B

【解析】

固态积雪不经过融化过程,直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现象

3.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属于晶体B.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C.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D.沥青被烤化后其内能减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根据物质熔化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吧固态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非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大.

解:

A、沥青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属于非晶体,故A错误;

BD、沥青被烤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B、D错误;

C、沥青被烤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C正确.

故选C.

4.

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C.夏天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一种液化现象

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答案】CD

【解析】试题分析: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比如晶体的熔化过程,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水凝固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所以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不一定会结冰;夏天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而液化形成的。

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不合题意;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不合题意;

C.夏天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一种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符合题意;

故选CD。

考点:

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

点评:

在此题中注意了解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5.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积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答案】C

【解析】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要吸收热量,故A错;积水变干属于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应选C。

6.(2005•泉州)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cm

B.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C.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m/s

D.人的体温大约是5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解:

A、错误,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5cm;

B、正确,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C、错误,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

D、错误,人的体温大约是37℃;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质量、速度、温度的估测,在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逐步培养自己的估测能力.

7.天气炎热,小明在吃冷饮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凝固造成的

B.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液化造成的

C.打开冷饮包装纸,看到有“白气”生成是升华造成的

D.吃冷饮时感到凉爽,主要是凝华造成的

【答案】A

【解析】A.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手上的水凝固造成的,故A正确;B.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故B错误;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故C错误。

D.吃冷饮时感到凉爽是因为冷饮在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8.如图所示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A.露珠的形成B.“雾凇”的形成C.樟脑丸逐渐变小D.河水结冰

【答案】C

【解析】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故A错误。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故B错误。

C.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故D错误。

故选C.

9.两盆水里都有未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温度为t1),一盆放在阴凉处(温度为t2),在盆内冰块熔化完之前,两盆水的水温相比()

A.t1>t2B.t1<t2C.t1=t2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解:

两盆水里都有未熔化的冰块,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两盆水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说明两盆水里都是冰水混合物,不论质量大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所以两盆水的温度相等,即t1=t2.

故选C.

点评:

掌握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0.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

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温度计中水银的密度不变

D.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温度计显示的是物体的温度,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银的温度相应变化,由于水银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温度变化时,体积也相应发生变化;②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温度无关,所以水银质量不变;③因为质量不变,体积改变,由公式ρ=

知,水银的密度也会变化。

故选A。

【点睛】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当温度发生改变时,温度计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再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密度的变化。

二、多选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答案】BC

【解析】试题分析:

雾是水蒸气液化所形成的,故A错;露是水蒸气液化所形成的,故B正确;雪是水蒸气凝华所形成的,故C正确;霜是水蒸气凝华所形成的,故D错;应选BC;

考点:

物态变化

12.12.在炎热的夏天,汽车开了空调后车窗上会出现“水雾”;在寒冷的冬天,车窗上会结一层厚厚的霜,关于“水雾”和“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的“水雾”会出现的车窗外

B.夏天的“水雾”会出现在车窗内

C.冬天的“霜”会出现在车窗外

D.冬天的“霜”会出现在车窗内

【答案】AC

【解析】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冬天车窗玻璃外面经常会结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车窗外表面;故选AC.

13.如图所示,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烧杯中水的沸点与气压无关B.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C.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D.试管中的水不能达到沸点,但能够沸腾

【答案】BC

【解析】解答:

A.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故A错误;B.在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根据沸腾的特点可知烧杯内的水温度将不再变化,故B正确;试管内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点睛:

(1)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液体的沸点随着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2)液体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4.下法说中正确的是()

A.冬天下雪,是因为高空水蒸气遇冷吸热变成了小冰晶然后飘落到地面的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冰熔化时内能一定增加

D.用鸡蛋磕石头,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

【答案】BC

【解析】雪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这个过程要放出热量,故A错;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正确;冰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C正确;用鸡蛋磕石头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故D错误;应选BC。

15.在物理学习中,图像分析能力非常重要.关于下列图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反映的是晶体熔化的图像

B.图乙反映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由图可知R2>R1

C.从图丙可以求出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25:

16

D.图丁反映出物体的速度是10m/s

【答案】ACD

【解析】A.图甲反映的是晶体溶液的凝固图像,故A错误;B.图乙反映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由图可知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套管R1的电流大于R2的电流所以R2>R1故B正确;C.从图丙可以看出20g的甲乙两物质,它们的体积分别是15

所以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25:

15故C错误;D.图丁反映出物体的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D.

16.某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结果为

,出现这种测量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A.使用前未将水银柱甩到最低位置

B.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

C.未将体温计与身体直接接触

D.没有将体温计放在水平位置

【答案】BC

【解析】

【详解】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发烧时体温还要高一些,实际体温不可能为35℃。

A.使用前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示数会显示上一次的测量结果,应该不低于37℃。

不符合题意;B.体温计置于腋下时间不够长,体温计内部液体温度低于体温,测量结果偏低。

符合题意;C.体温计未与身体充分接触,测量位置不准确,测量结果偏低。

符合题意;D.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缩口,体温计可以离开人身读数,与体温计的放置方式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且要等5分钟左右的时间,体温计的读数才接近于人的实际体温.

17.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当地流行使用坎儿井,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如图所示,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宽约

.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

以上,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

.以下是关于“坎儿井”减少水的蒸发的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A.主体水道深埋地下,减少了由于水流动时表面积过大带来的蒸发

B.主体水道深埋地下,减少了由于空气流动带来的水的蒸发

C.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也是减少水蒸发的原因

D.地下有源源不断的水供应,所以减少了水蒸发

【答案】ABC

【解析】

【详解】

A.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所以水道深埋地下,减少了由于水流动时表面积过大带来的蒸发,故A正确;

B.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所以主体水道深埋地下,减少了由于空气流动带来的水的蒸发,故B正确;

C.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所以也是减少水蒸发的原因,故C正确;

D.地下有源源不断的水供应,与水的蒸发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牢记蒸发快慢的因素,当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时,蒸发越快,反之蒸发越慢。

18.夏天的清晨,河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与此白雾产生的过程相同的是()

A.打开冰箱门时在门边看到的“白气”

B.做饭时在沸腾的锅边看到的“白气”

C.炎热夏日在雪糕旁边看到的“白气”

D.冬天在汽车排气管口看到的“白气”

【答案】BD

【解析】河水蒸发成为水蒸气向上运动,运动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白雾。

A.打开冰箱门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冷的气体,放出热量,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

不符合题意;B.做饭时水沸腾后看到锅边有大量的“白气”,这是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的。

符合题意;C.冰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放出热量,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

不符合题意;D.寒冷的冬天,气温较低,汽车行驶时排气管口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符合题意。

故选BD.

19.小明帮妈妈做饭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向外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炒鸡块利用了做功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大

C.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的原理

D.锅铲、汤勺的手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烹饪过程不烫手

【答案】AD

【解析】“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炒鸡块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大的,故B错;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的原理,故C错;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烹饪过程不烫手,所以锅铲、汤勺的手柄用木料制成,故D正确;应选AD。

20.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第二次沸腾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沸腾时,瓶内气体压强相同

B.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气体压强小

C.两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相同

D.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低

【答案】BD

【解析】向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气体遇冷收缩,使得瓶内压强减小,使液体沸点降低,液体重新沸腾起来.所以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气体压强小,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低.故AC错误,BD正确.故选BD.

视频

三、综合题

21.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电冰箱

有些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像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在距地面20~50km的高空有一层叫做臭氧的物质,它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由于电冰箱总有一天会损坏,其中的氟利昂最终将散到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署了限量生产和使用这类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现在己经研制出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我国在1991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全面落实议定书中的条款.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试简要说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2)上述电冰箱会破坏臭氧层吗?

(3)小明发现自己家新买的电冰箱背面时冷时热,入夏后更是热得厉害,他怀疑冰箱有质量问题,你认为他的怀疑有道理吗?

为什么?

【答案】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1)从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入手分析,冰箱是利用液化和汽化两种物态变化工作的.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冷凝器不断发生物态变化进行吸热放热来降低冰箱内的温度的;

(2)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氟利昂的代用品如R134a、环戊烷等不会破坏臭氧层.

答:

(1)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冰箱内汽化吸热,在冰箱外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电冰箱利用了致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冰箱内带来的热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2)上述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的替代品R134a,R134a不会破坏臭氧层;

(3)当冰箱工作时,制冷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里液化,液化放热,使冰箱背面即冷凝器的位置发热.当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的温度,冰箱将停止工作.此时冰箱背面不热.入夏后,室内气温升高,冰箱向外放热的时间会变长,所以感觉更热.因此小明的怀疑没有道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冰箱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制动液

汽车制动液俗称刹车油,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踏板通过刹车管内的制动液把压力传递到刹车块,刹车块和车轮上的鼓轮摩擦,阻止车轮转动,制动时,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制动液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过高,达到沸点,制动液就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制动失灵.制动液的沸点在遇潮吸水后会下降,因此国家规定制动液沸点不得低于140℃.要测量制动液的沸点,可以取适量制动液和一个质量为m1的铜块放入加热容器,加热至沸腾后,把铜块取出立即放入一个装有水的保温杯中,保温杯中水的质量为m2、温度为t1,等铜块和水的温度相同后,再测出水温t2,若从取出铜块到测出水温过程散失的热量为Q,铜的比热容为c1,水的比热容为c2,就可以计算得到制动液的沸点,下表为某种制动液的含水量和对应的沸点.

(1)刹车时制动液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_______方式增加了制动液的内能.

(2)汽车刹车时使汽车减速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3)制动液沸点的表达式为t=_______________.

(4)利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在坐标图中作出沸点与含水量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__.

(5)当含水量达到_______时,这种制动液就必须更换.

【答案】热传递地面

+t2略3.2﹪

【解析】试题分析:

(1)制动时,刹车块和车轮上的鼓轮摩擦产生热量,会通过热传递传给制动液,使得制动液温度升高;

(2)因为铜块放出的热量Q放=c1m1(t﹣t2),水吸收的热量Q吸=c2m2(t2﹣t1),根据题意得,Q放=Q吸+Q,即c1m1(t﹣t2)=c2m2(t2﹣t1),所以t=

+t2;(3)利用描点法作图,如上图所示;(4)当制动液沸点为140℃时,对应的含水量约为3.2%,此时制动液必须更换。

【考点定位】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23.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下面几幅图是当时的一些情景.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填“固”、“液”或“气”)态的。

它是通过既降温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后形成的。

(2)地面各个测控站能准确用一种波对飞船进行遥控,你认为它是超声波吗?

(填“是”或“不是”),你的理由是。

(3)我国自行研制的宇航服的头盔玻璃必须能减弱(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飞船的两侧各设置了一个黑色、宽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它可以将能转化为能。

【答案】

(1)液汽化液化

(2)不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紫外线太阳能(光能)电能

【解析】试题分析:

(1)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

它是通过既降温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后水蒸气又遇冷液化形成的。

(2)由于飞船要在太空中飞行,而太空几乎是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对飞船进行遥控的不是超声波。

(3)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会造成皮肤癌(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荧光作用(验钞)。

所以,我国自行研制的宇航服的头盔玻璃必须能减弱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考点:

物态变化;声现象;紫外线

24.图甲所示,从游泳池里出来的小明感觉比下水前冷,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他向下看,感到池水的深度比实际的要________。

请你在图乙中大致画出小明在岸上B点观察池底A点的光路图__________。

【答案】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热浅

【解析】

【详解】

小明从游泳池里出来后,附着在身上的水发生汽化变为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水要吸收小明身体的热量,所以从游泳池里出来的小明感觉比下水前冷;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要发生折射,小明向下看,感到池水的深度比实际的要浅;光路图如图所示:

【点睛】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时要吸收热量;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要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使池水看起来变浅;根据光的折射作出光路图.

25.(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05年10月12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倍受国人瞩目的“神舟六号”飞船,在这一天终于腾空而起!

l0月17日凌晨,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神六”返回舱着陆在苍茫的内蒙古草原,两位翱翔太空115个小时的中国航天员平安出舱——我国第2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如图(a)所示,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只见火箭底部涌出庞大的白色气团,其实这不是火箭喷出的废气.我们知道,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此时任何物质遇到如此高温的火焰都要熔化。

为了保护发射台的底座,航天工程师在底座旁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就巧妙地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火箭升空瞬间,庞大的白色气团产生的原因是。

(2)“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所用燃料为液态的氢和氧,在通常情况下,氢和氧是气态的,科技人员是采用

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

(3)“神舟六号”的宇航员(填“能”或“不能”)在太空中利用声呐装置测量飞船与地面间的距离。

原因是。

(4)若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m。

【答案】

(1)水蒸气遇冷液化;

(2)压缩体积;(3)不能;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4)3.84×108.

【解析】试题分析:

(1)火箭升空瞬间,喷向水池的火焰使水池中的水迅速汽化成为水蒸气,在空中温度降低,所以液化成大量的烟雾,因此庞大的白色气团产生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所用燃料为液态的氢和氧,在通常情况下,氢和氧是气态的,科技人员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

(3)声呐传递信息需要介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