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6890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docx

江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

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5小题,共10分。

•需求定理:

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需求:

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交叉弹性:

是指此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彼商品价格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彼商品价格需求量的变动对此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反映程度.

•需求的变动:

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资源利用:

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的的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

厂商在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支付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均衡:

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机会成本:

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稀缺法则:

相对于人们需求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效用:

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所得到的欲望满足程度,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可称为转换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等产量线: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

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固定成本:

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其总额不随业务总数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边际成本:

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边际效用:

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

•生产函数: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完全竞争: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国民收入:

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通过生产交换活动获取的全部收入。

•替代效应: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收入效应:

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帕累托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

•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用该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边际消费倾向:

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

•政府支出乘数:

政府支出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的比值就是政府支出乘数。

•乘数:

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

•投资乘数:

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投资:

一定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不确定的效益而将现期的一定收入转化为资本或资产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实际货币余额作为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总需求、消费和支出。

•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均衡产出:

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流动性缺陷:

又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了的。

它指这样一种现象:

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挤出效应:

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财政政策:

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货币政策:

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总供给曲线:

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

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通货膨胀:

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以较高的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结构性失业:

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摩擦形失业:

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

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5小题,共30分。

应该选择什么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

点弹性/弧弹性是否应该提高售价?

计算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曲线特征向下还是向上?

等问题

失业/就业

消费者剩余

凯恩斯主义/古典理论

ISLM曲线在上下左右四个区域说明了什么?

应该怎么办?

预算线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价格歧视

通货膨胀对策

机会成本

边际技术替代率

投资乘数

货币供应量/货币需求增加还是减少还是不变?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3小题,共21分。

宏观部分

1、请用双缺口模型解释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

 

答: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处于萧条的状况下,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转移支付,减少税收;相反,在经济处于过热的状况下,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减少转移支付、增加税收。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将出现萧条缺口,实际的总产量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水平,即Ye

因为AE=C+I+G+X-M=a+b(Y-Yx+Yr)+I+G+X-M.

同理,当经济处于过热时,将出现通货膨胀缺口,实际产量大于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水平,所以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请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必背)

答:

乘数发生作用有两个条件:

(1)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2)在每一轮经济循环中都要求有闲置的资源,否则实际总产量水平就无法增加,增加只能是名义总产量。

3、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支出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有何区别?

(了解)

答: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他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

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动是反方向的。

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

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

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

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总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

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4、什么是市场公开业务?

它通过哪些传导机制影响货币供应量?

(了解)

答: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二级债券市场上买卖政府短期债务的活动。

当经济萧条,失业率增加时,政府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进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启动银行系统的信用扩张机制;相反,在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政府会卖出债券,减少货币供应量,启动银行系统的紧缩机制。

此手段的传导机制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私人。

比如,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可以从商业银行购入一批债券,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就多了一笔准备金存款,通过银行乘数,引起货币市场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刺激经济的扩张。

同理,当政府从私人处购入一批债券时,也可以发生同样的效果。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卖出一批债券的办法来达到印制经济的目的,其中的机制与扩张一样。

5、货币政策的效力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思考财政政策的效力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必背)

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S曲线斜率成反比,与LM曲线的斜率成正比,具体来说,在LM斜率给定的情况下,

(1)IS曲线越平坦,标明斜率对投资的影响越小,此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对利率的影响越小。

 

(2)IS曲线越陡峭,标明利率对投资的影响越小,此时,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但对利率的影响越大。

 

(3)当IS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货币政策对利率具有完全效力,对利率不会产生影响。

 

(4)当IS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货币政策对利率具有完全的效力,对国民收入不会产生影响。

在IS曲线的斜率给定的情况下,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较大。

6、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了解)

答:

主要有:

(1)是由货币的传导机制决定的;

(2)是由于实际余额效应作用的结果;(3)是由于外贸效应作用的结果。

7、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必背)

答: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分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再贷款等。

 

(2)经济萧条时,运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3)经济膨胀时,运用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

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

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

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

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8、请说明存款创造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

(了解)

答:

两个条件:

(1)非现金结算制度;

(2)部分储备金制度。

9、AD曲线为什么斜率为负?

(了解)

答:

利率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外贸效应、跨期替代效应 10、简述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P472---P475

11、什么是货币需求?

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什么?

 P421

答: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或要求。

三个动机为:

(1)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动机。

交易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大。

(2)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主要是由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3)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减函数,较低的利率对应着一个较大的投资货币需求量,较高的利率则对应着一个较小的货币需求量。

1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答:

1.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连结TPL曲线上任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可以表示为该点上的APL值。

在上图中,当APL曲线在C’点达最大值时,TPL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坐标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相切TPL曲线于相应的C点。

2.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过TPL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该点上的MPL值。

在上图中,在总产量的上升段(D点以前),MPL为正值。

当TPL曲线在D点达最大值时,MPL为0。

在总产量的下降段(D点以后),MPL为负值。

进一步地,当TPL曲线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时,MPL曲线上升,当TPL曲线的斜率在拐点B达最大值时,MPL曲线在B’点达最大值;当TPL曲线在B点后以递减的速率继续增加时,MPL曲线在B’点后下降。

直至TPL曲线的斜率在D点降为0时,MPL曲线在D’点与坐标横轴相交。

3.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

MPL曲线的变动快于APL曲线的变动。

原因在于边际量与平均量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对于任何两个相应的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

当边际量等于平均量时,平均量必然达到其自身的极值点。

微观部分

1.请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型的原因。

(了解)

答:

长期平均成本呈U型是由于规模报酬的不同状况导致的。

企业在长期扩大生产规模的初期,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由此LAC递减;中期出现规模报酬不变,此时LAC达到最低;后期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由此LAC递减。

 

短期平均成本呈U型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法则的作用。

在短期,随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首先呈现递增的趋势,到达一定的阶段后,开始出现边际产量递减,而且将一直递减下去。

而在要素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呈反方向变动的趋势,因此边际成本呈现U型,也即总成本先以一个递减的比率上升,再以一个递增的比率上升。

而从总成本的形状,我们可以导出短期成本曲线呈U型。

 

2、说明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等产量曲线的特点与之类比即可)(必背)

答:

无差异曲线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

(1)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两点代表着相同的偏好。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4)由同一效用函数所绘出的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

(5)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反之,则低。

3、请解释需求法则形成的原因(了解)

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化。

原因:

(1)、价格下降,将吸引新的购买者;

(2)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上升,从而增加购买量;(3)价格下降,导致这种商品相对于它的替代品变得更便宜,从而增加购买;(4)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是由该商品提供的边际效用决定,随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呈现递减的趋势,随意价格也逐渐递减。

4、简述第三级价格歧视。

P183(了解)

答: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对相同的产品向不同用户收取不同的价格。

成功地实施三级价格歧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企业能够区分出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用户;

(2)企业能够避免转售发生,即防止部分人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举例:

火车票、电影票。

5、说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及其条件。

答:

在长期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的。

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这也就是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厂商对生产规模的调整。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而实现的。

一、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调整及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在长期内,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则会吸引其它新的厂商加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

随着新厂商的加入,行业内的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降,而且会一直下降到使单个厂商的超额利润消失为止。

相反,如果行业内的单个厂商的生产是亏损的,则行业内原有厂商中的一部分就会自动退出生产。

随着原有厂商的退出,行业内厂商的数目就会减少,整个行业的供给就会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升,而且会一直上升到使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为止。

最后,由于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都处于一种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行业内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也就停止了,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便处于一种长期均衡状态。

6、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必背)

答:

全竞争市场是所有市场结构中一个极端,它通常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

(1)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厂商;

(2)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

(3)消费者和厂商具有完全信息;

(4)从长期来看,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这一行业。

7、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二阶段生产?

(必背)

答:

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但在这一区域中,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可生产多少,必须结合成本函数才能确定。

7、影响需求曲线平行移动的主要因素。

(供给曲线呢) P28

答:

主要因素有:

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变量,消费者的爱好,人口,气候,等等。

供给曲线影响因素:

自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8、请简述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答:

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要实行需求管理,政府要实行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四、作图题(每小题7分,3小题,共21分)

•生产三阶段(图示生产的三个阶段,并说明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必背

第一阶段为(0,L1),这一区间,即从原点O到APL最大值 L1,其特征是MPL>APL>0. 第二阶段为(L1,L2),这一区间,即从APL最大值点到MPL为零点,其特征是APL>MPL 第三阶段为(L2,∞),这一区间,即从MPL为零点开始到无穷远,其特征主要有:

APL>MPL, MPL<0 

•四方图推导IS/LM曲线(一定要记住)

•完全垄断企业在短期出现亏损,继续生产的状况

•凯恩斯革命主要内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政策主张

•正常品在价格下降(上升)时的效用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

•消费者均衡(课本P74)

•P486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微观部分

1、作图表示正常品在价格下降时的效应分析(不考) P99 

2、从价格消费曲线中推导出吉芬品的需求曲线。

(应该也不考) 

3、作图说明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P203—P204 

4、图示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生产中出现亏损但继续生产的情况。

 

P195—P197中五种情况的第三种情况,亏损极小化。

5、图示并说明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P135中的内容 

6、由TC曲线推导AC曲线。

 AC的推导以及MC的推导 

7、作图表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类似与既定的预算线即收入约束,作图表示效用最大的组合) 

P167中长期利润极大化图解。

据此引伸出成本极小化的图解,自己注意。

 

8、作图表示完全垄断企业在短期出现亏损,但继续生产的状况。

 

P222---P223中第三种亏损极小化情况,书上没有给出曲线图,可以从其他两种情况中类比出这种亏损极小化的情况。

 

9、作图表示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P137中生产的三个阶段。

 

10、作图表示供给增加对均衡状态的影响。

 P39中的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宏观部分

1、 用四方图法推导LM曲线。

 P426中LM曲线的推导 

2、 作图推导三部门的IS曲线(四方图法) P416中IS曲线的推导 

3、 用两方图法推导AD曲线。

 P486中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4、 作图说明古典曲线(垂直的LM曲线)下的挤出效应。

 P446中的古典主义极端 

5、 图示IS曲线斜率的大小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P 441中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6、 作图表示通货膨胀缺口

7、 用四方图作图并说明货币供给增加导LM曲线平移 P429中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移动 

8、 用IS-LM模型和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