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6064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docx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

第一部分

 

第一章总体概述1...

1工程概况1...

2编制依据1...

3监测目的1...

4主要监测项目1...

5测点布置原则2...

5.1监测布点基本要求2...

5.2监测点布设原则2...

6监测频率及周期3...

6.1监测频率3...

6.2监测周期4...

7监测控制标准4...

第二章现场安全及监测方案7..

1安全文明施工规则7...

2监测工作的前期准备7...

2.1收集资料7...

2.2现场踏勘7...

2.3编制施工监测方案7...

2.4监测仪器的检定与标定7..

3.主要监测项目及方法8...

3.1沉降观测8...

3.2水平位移观测1..0.

3.3沉降观测方法及数据分析1..4

3.4地下煤气管线测点布置原则1..6

3.4.1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1..7

3.4.2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1..8

3.4.3数据处理及分析1..8.

3.5锚杆(索)拉力监测1..9.

3.6预警事务处理2..2.

第三章资源配置及质量控制2..2

1仪器及人员配置2..2.

1.1投入本项目仪器设备2..2

1.2投入本项目人员错误.!

未定义书签。

2质量控制2..3.

第四章相关资料2..4.

1提交资料2..4.

2请甲方协助的相关问题2..4

附图1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附图2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第一章总体概述

1工程概况

2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监测目的

(1)使建设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

工程各部分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安全;

(2)可以及时了解开挖过程中围护体系的实际状态,对比分析

设计条件与现场实际的差异,以便及时修正设计;

(3)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接受反馈实测数据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

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建筑物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4)对可能发生危及拟建建筑物本体和周围建筑安全的隐患进

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主体和相邻建筑的安全。

4主要监测项目

该工程变形检测项目主要由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

测;煤气管道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

测;及锚杆(索)拉力监测四部分组成,具体监测项目:

(1)基坑西侧三栋六层楼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

(2)基坑西侧煤气管线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

(3)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4)基坑锚杆(索)拉力监测;

5测点布置原则

5.1监测布点基本要求

(1)测按经批准的监测设计图纸及方案进行测点布设;

(2)测点布设的先后顺序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与围护结构体系完

整情况进行,一般首先选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结合建筑结

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稳固美观;

(3)测点布置于能够反映施工影响的典型部位,能够切实反映出

工程安全状态。

(4)面与高程均采用北京地方高程系统。

5.2监测点布设原则

(1)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

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

监测项目工法

具体要求

周边建筑物

沉降观测

布点部位

沉降观测点标志应稳定、明显、布局合理,同时所设

观测点具有代表性并便于资料分析。

建筑物的四角、

拐角处及沿外墙;高低悬殊或新旧建(构)筑物连接

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不同结

构的建筑物分接处等均设点,对不同地基、不同地质

条件的接壤处应设点。

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

或纵横轴线上;受堆载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

暗沟、防空洞处。

布点间距

直墙地段每10~20m设置一观测点或每隔2~3根柱

基上。

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

布点部位

在建筑的外墙墙角且垂直于基坑方向上。

布点间距

同一监测面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测点。

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布点部位

基坑周边桩墙顶,中间、阳角处变形较大的地方。

布点间距

沿基坑周边桩墙顶每隔15~20m布设一点。

煤气管线的沉

降观测、水平位

移观测

布点部位

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

布点间距

沿燃气管道每隔15~25m布设一点。

锚杆(索)拉力监测

布点部位

锚杆端部。

布点间距

沿主体基坑支撑体系每40m布置1点,在同一竖

直面内每支锚杆均应布设测点,并与新兴基础公

司所布设的监测点错落有致。

6监测频率及周期

6.1监测频率

(基坑西侧三栋六层楼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基坑西侧燃气

管道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周期

计划表

观测次数

观测阶段

频率

1基坑开挖前

观测2次平均值作为沉降点观测初始值

2~11基坑开挖深度

5m(约10天)

每1天观测1次

12~26基坑开挖深度

5m~10m(约15天)

每1天观测1次

27~41基坑开挖深度

10m~15(m约15天)

每1天观测1次

42~61基坑开挖深度﹥

15m(约20天)

每1天观测1次

62~68开始底板浇筑后

7天

每1天观测1次

69~78底板浇筑后

7天~28天

每2天观测1次

79~85底板浇筑后

28天~50天

每3天观测1次

86~92底板浇筑后

50天~基坑回填

每10天观测1次

6次;如遇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四周大量积水、长

锚杆应力监测周期计划表

观测次数

观测阶段

频率

1锚杆测力计安装后

观测2次平均值作为锚杆应力观

测初始值

2~5基坑开挖深度

5m

每1天观测一次

6~21基坑开挖深度

5m~10m

每1天观测一次

22~36基坑开挖深度

10m~15m

每1天观测一次

37~64基坑开挖深度﹥

15m~底板浇筑7天内

每1天观测一次

65~77底板浇筑

7天~底板浇注完成20天

每2天观测一次

77~87底板浇筑

20天~底板浇注完成50天

每3天观测一次

88~95底板浇注完成

50天~结构出±0.00

每10天观测一次

说明:

①以上监测周期为计划监测周期,具体安排可根据现场实际监

测情况及时调整,尤其在基坑开挖深度﹥10m施工期间。

②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认到达基本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观测周期。

6.2监测周期

自该工程施工前二周起,布设监测基点。

各监测项目在施工开始

前取得初始值,施工开始后按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当基坑回填土完

成后结束,施工影响安全的因素消除,监测对象变形趋于稳定后,停

止相应的监测工作。

7监测控制标准

监控量测控制指标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基坑周边建筑

物、燃气管道的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和

锚杆(索)拉力监测控制指标;本工程的监测控制标准按下表为准。

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

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报警值(控制值)

预警值

变化速率

绝对值

支护桩顶变形

水平位移量

≤2~3mm/d

25~30mm

20mm

锚杆轴力变化

轴力

≤10~20KN/d

0.85倍设计拉力

0.75倍设计拉力

周围建筑物变形

沉降量

≤1~2mm/d

20mm

15mm

倾斜率

≤0.1%H/d

倾斜率

0.2H%

0.1%

西侧煤气管线变形

沉降量

≤1~2mm/d

20mm

15mm

周围路面变形

沉降量

≤1~2mm/d

30mm

20mm

H—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

注:

建筑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2/1000或倾斜速度连续3天大

于0.0001H/天(H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应报警。

倾斜度α=(h1-h2)/L

式中h1、h2为建筑物1、2两点的沉降量(mm);

L为1、2两点间的距离(mm)。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警报,并应对基坑

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上表的监测报警值。

(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地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

沙流、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

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出裂缝或危

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66)根据当地工程检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负责预警快报:

当综合判断风险程度达到报警值时,进行快报,

快报联系方式可利用电子邮件和电话通知方式送达业主及相关单

位。

同时参加预警事务处理,提交修正设计参数及专家论证所需的

相关监测资料;跟踪预警事务处理情况。

建设单位

姓名

单位名称

联系电话

办公电话

邮箱

施工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监测单位

第二章现场安全及监测方案

7安全文明施工规则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

识教育和环保教育。

2)外业负责人为本项目的安全员及文明监督员。

3)接受建设单位(或受其委派的单位)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

检查。

8监测工作的前期准备

8.1收集资料

接到任务后,收集监测设计图纸、勘察报告、工程设计图纸、最

新变更、土建施工方案及本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具体联系方式等基本

资料,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收集需要监测的风险工程的详细设计资

料,包括地基、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等,并做现场调查核实。

8.2现场踏勘

在室内资料熟悉理解后,去工地现场踏勘,了解施工现场条件、

环境,并对各周边建筑物已经出现裂缝等情况进行拍照留底。

根据现

场条件研究监测项目选(埋)点与量测的可行性,为编写具体的监测

方案做好准备。

8.3编制施工监测方案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与现场踏勘情况编制变形观测方案,提交给甲

方、监理、设计方以及施工方。

8.4监测仪器的检定与标定

监测仪器必须在检定有效期内。

9.主要监测项目及方法

9.1沉降观测

9.1.1布置原则

(1)基准点布设形式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原则,基

准点应远离变形区的冻土层以下的原状土层中或稳固建筑物、构筑物

墙上,便于观测和保护。

按照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沉

降观测拟埋设4个水准基点。

具体位置根据实地情况而定。

标石可以

选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

墙上水准点标志采用

φ20mm,长200mm的圆钢,顶端做成球状,固定在墙体上,外露30~

50mm。

控制网布设成一个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

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2)沉降点布置原则

沉降观测点标志应稳定、明显、布局合理,同时所设观测点具有

代表性并便于资料分析。

结构主体部分沉降测点一般在建筑物四角、

高低建筑物及纵横墙交接处、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分接处等均设点,对

不同地基、不同地质条件的接壤处应设点。

直墙地段每10~20m设置

一观测点。

每2~3个梁柱上应布设一观测点。

9.1.2基点、测点埋设

地表基准点及工作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

设,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5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

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养护15天以上。

(具体位置见附图1)

m5.1于小不

建筑墙体

b.墙体基准点

a.普通基准点

 

 

针对本工程的特殊情况,我公司在现场远离沉降区埋设了基准点

1个,墙体水准点2个。

具体做法为开挖深2.0米长宽各0.7米的基

周边建筑物的监测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

5mm,深度约8cm孔洞→清除孔

10天以

24个监测点。

其中1#楼8个,2#楼8个,3#楼8个。

(位

2)

建筑物沉降点埋设示意图

3.2水平位移观测

3.2.1布点原则与方法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设在距基坑3倍开挖深度以外的

稳固体上,如设在稳定的建筑物上或市政路面上。

一般设置4个基准

点,形成一个附合导线。

本工程在东侧府右街的南部和北部各设2个

基准点。

基准点设置后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多测回测量确定各基准点的

相对坐标,作为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起算数据。

(2)工作基点布设

首先在基坑周边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布设2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

形式为带强制对中装置的固定墩,即强制观测墩。

基点墩布在基坑坡

顶适当位置上,应便于操作。

基点墩为现场浇灌的钢筋混凝土墩,应

保证墩基础的稳固,冬季墩基础深埋应在冻土层以下0.3m,在墩顶

部安装强制对中基座,强制观测墩基座通用性强,可安置各种类型的

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和照准标志,作用是使仪器、

目标严格对中,对中精度<±0.05mm。

强制对中基座采用不锈钢材

料,长期在野外使用不锈蚀,具有防盗螺栓,易于保护。

样式如下图

所示:

3)监测点的布设

本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桩锚支护结构,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以在护

坡桩顶(或冠梁顶)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应对应基坑周边重

要部位并尽量均匀布设,边坡中部必须布设,监测点的距离不宜大于

20m。

监测点采用粘贴反射片的形式,即将反射片直接粘贴在选定

的冠梁侧面。

粘贴式反射片样式如下图所示:

3.2.1水平位移观测

(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①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

法。

②监测点观测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极坐标法。

③在选定的强制观

测墩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后视另一强制观测墩上所架设的棱镜,

测定各监测点与测站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

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

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

西侧三栋楼位移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方法同

基坑的布点与观测方法相同。

(2)数据观测的要求

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8一级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观测各项限差均应符合规范的有关技

术要求。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序号

项目

指标或限差

1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1.4mm

2

导线总长

750C1

3

平均边长

150m

4

测距中误差

±0.6C2

5

测角中误差

±1.0〞

6

测边相对中误差

1:

100000

注:

C1、C2为导线类别系数。

对符合导线,C1=C2=1;对独立单一

导线,C1=1.2,C2=2;对导线网,导线总长系指附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

的导线长度,取C1≤0.7、C2=1。

(3)观测注意事项

①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检验,项目进行中定期

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的检验与校正。

②仪器、觇牌应安置

稳固严格对中整平;③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二次调焦;④应尽量

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⑤观

测采用固定的仪器和标尺,并固定观测人员。

(4)数据处理及分析

①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

所有测量记录数据在平差前应进行100%复核、保持观测数据准

确可靠,检核合格后使用南方平差易专业平面控制平差软件进行严密

平差计算,得出各点坐标。

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

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

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

平差后的观测成果应达到相应的精度

要求,平差后坐标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

②变形数据分析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

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

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

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

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

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

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

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

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

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

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

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

制状态;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

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

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加大监测频率进

行实时监测,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

3.3沉降观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1)沉降观测方法及仪器

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莱卡Ni-007型水准仪

进行观测,记录外业观测数据。

(2)数据观测技术要求

基准网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8一级垂直位移监

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序号

项目

限差

1

每站高差中误差

±0.15毫米

2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

≤±0.3n毫米(n为测站数)

3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0.45n毫米(n为测站数)

4

视线长度

≤30米

5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0.7米

6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1.0米

7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0.5米

监测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8二级垂直位移监测网

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下表。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序号

项目

限差

1

每站高差中误差

±0.50毫米

2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

≤±1.0n毫米(n为测站数)

3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1.5n毫米(n为测站数)

4

视线长度

≤50米

5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2.0米

6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3.0米

7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0.3米

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

形时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观测顺序:

往测:

后、前、前、后,返测:

前、后、后、前。

根据使用仪器莱卡Ni-007型水准仪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

然中误差为±0.4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二级垂直位移监

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左

右,视线长度约35m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

S线1000

n14站

S线235

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

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7站,即n=7,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

误差为:

m最弱点(单向)m站70.082.640.21mm

要求;除沉降观测的首次观测,控制网的复测以及工作基点稳定性检

测采用往返观测外,从第二次观测开始,可按单程观测。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①对使用的水准仪、铟钢水准尺应在项目

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

当观测

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

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应在

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④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

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⑤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

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

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

次数;⑥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

零点差改正;⑦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

整置仪器;⑧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及时计算闭合差,确认合

格后方可结束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

(3)数据处理及分析

观测记录采用手写记录形式,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

件,通过手工录入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

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监测点高程值。

通过变形监测点本期高程值与上期高程值比较计算出本期沉降

量、本期变形速率,与首次高程值比较计算出沉降量。

3.4地下煤气管线测点布置原则

本项目地下煤气管线沉降监测与建(构)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

制网(点)共用,将地下煤气管线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

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施工现场西侧煤气管线约需布设8

个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和水平位移观测点共用)。

监测点按设计图纸布设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上或上方,布设的

原则为:

①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线上,测点布

设时要考虑地下煤气管线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

②测点宜布置在

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③根据设计图纸要求,

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测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

方对应地表。

3.4.1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测点埋设方法

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构)物沉降共用。

监测点埋设方式:

①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

载体上;②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

点直接布到管线上;③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

表埋设间接观测点;④在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

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

监测点支架。

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第三种方法布设监测点。

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图2-12。

图2-12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

(2)

埋设技术要求

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确保

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

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

3.4.2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