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5197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

上海中考语文考题07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考题07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考点解读★

考点分布

考查形式

命题趋势

 

记叙文

记叙文的考查是上海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

主要考查点有:

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提取并解释重要的信息;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识别和运用修辞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分析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

针对学生实际,材料更多的是反映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

2.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

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增大,突出了对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3.从考查方式上看,简单、选择、填空形式兼之。

★对点训练★

一、(2020·上海初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

①94岁的黄永玉上台给单霁翔bān奖。

来之前,他特意写了一幅字,带给这位比自己小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

这是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②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低潮。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他曾以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他的“最后一站”,没想到最后一岗是来故宫“看门儿”。

早在20世纪80年代,清华建筑系出身的单霁翔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

不曾料到几十年后,自己竟成为故宫的“看门人”。

③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周高亮,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

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有门的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

④故宫馆址宏大,但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故宫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故宫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⑤6年前,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游客只能坐在石头上、屋檐下、御花园的栏杆上。

单霁翔一看急了:

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

他增设了200把既和环境协调、又舒适结实的椅子。

他还调整了男女洗手间的比例,使故宫排长队上厕所的现象成了历史。

⑥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3个门洞中,中间的那个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单霁翔觉得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但有关部门反对。

“那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曾经的帝王居所今天也都对公众开放,那些地方车队就不能开进去。

”单霁翔据理力争。

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

故宫开放区内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⑦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就位,很明显是准备为车队开门的架势。

单霁翔让人把午门关起来,安保人员立马跟他急了。

单霁翔正色说: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

”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⑧后来有一次,故宫午门外,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大爷认出了单霁翔,提出要求:

“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

”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单霁翔却当真了:

午门3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

“让游客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⑨随着一栋栋古建筑的修复,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加到了2017年的80%。

单霁翔希望两年以后,开放区能达到85.02%。

“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

”单霁翔担任故宫“掌门人”期间,故宫博物院通过“花式卖萌”吸引眼球。

印象中严肃的历史人物,雍正帝、鳌拜等集体卖萌;幽默搞笑的崇祯帝的生平故事,竟然是销售广告……故宫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印章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⑩当日落西山的时候,望着故宫,单霁翔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

“我退休以后,想来故宫当一名志愿者,希望面试官到时候手下留情。

”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有删改)

(链接)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也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bān奖______

2.下列对第①段的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凸显黄永玉的年龄,体现他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

C.强调两人的年龄差,表现黄永玉对单霁翔的尊重。

D.以黄永玉的行为,衬托单霁翔所取得的不凡成就。

3.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⑧两段记叙了两件事:

(1)________;

(2)_________。

由此看出单霁翔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二、(2020·上海初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写作与语文

①我之爱读爱写,实在是由于爱语文啊!

②在算术和语文之间,对于普通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本是不太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而我更爱上语文课。

也许只不过因为聚精会神背手端坐一上午或一下午,心理上是很巴望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那无疑是对精神疲惫的缓解。

倘还有原因,那么大约便是——算术仅以对错为标准,语文的标准还联系着初级美学。

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过程,其实都是一次结构美学的经验过程,而好的造句则尤其如此了。

③我对语文的偏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

“文化大革命”斩断了我对语文的偏爱。

于是习写成了我爱语文的继续。

在获全国小说奖以后,我曾不无得意地作如是想——那么现在,就语文而言,我再也不必因自己实际上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自叹浅薄了!

直至近年,我才意识到想错了。

④读《雪桥诗话》,有“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句,我便想当然地望文生义,自以为是凭高远眺,十万人家历历在目之境。

但心中委实也常犯嘀咕,总觉得历历在目是不可以缩写为“历下”二字的。

所幸同事中有毕业于北师大者,某日有兴,朗朗而诵,其后将心中困惑托出,虔诚就教。

答曰,“历下”乃指山东济南。

幸而未引入写作中,令读者大跌眼镜……

⑤儿子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前,曾问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句,出自何代诗人诗中。

我肯定地回答,宋代翰林学士宋子京的《鹧鸪天》。

儿子半信半疑,爸,你可别搞错了,误导我呀!

我受辱似的说:

什么话!

结果,儿子丢了五分。

我不禁嘿嘿然,双手出汗。

若是高考,五分之差,有可能改写了儿子的人生啊!

众所周知,那当然是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⑥几年前,我还将“莘莘学子”望文生义地读作“辛辛”学子。

有次在大学里座谈,有“辛辛”之学子递上条子来纠正我。

条子上还这么写着——正确的发音是shēn,请当众读三遍。

我当众读了六遍。

自觉自愿地多用拼音法读了三遍,从此不复读错。

⑦我爱读诗词,除了觉得比自言自语让人看着好些,还有一非常功利之目的——多识生字。

没人教我这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作家再学语文了,只有自勉自学了。

⑧一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人,能识多少汉字?

不过三千多个吧?

从前以为,凭了所识三千多个汉字,当作家已绰绰有余了吧。

我不是已当了不少年的作家,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了嘛!

如今则再也不敢这么以为了。

三千多个汉字,比经过扫盲的人识的字多不到哪儿去呀。

所读书渐多,生词陌字也便时时入眼,简直就不敢不自知浅薄了。

⑨一个实际上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男人成了作家,就一个男人的人生而言,算是幸事;就作家的职业素质而言,则是不幸吧?

起码,是遗憾吧?

写作的过程迫使我不能离开书,要求我不断地读、读、读……读的过程使我得以延续初中三年级以后的语文学习。

⑩我是一个大龄语文自修生。

(作者梁晓声选文有删改)

1.第③段中加点的“斩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第④-⑥段中写了“我才意识到想错了”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我讲课时读错字音,纠正后反复读。

3.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更爱上语文课,只是因为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

B.我的小说获奖了,却因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不得不自叹浅薄。

C.我爱读诗词,是因为读诗词可以自言自语,还可以多识生字。

D.我读书越来越多,却发现知识浩瀚无比,而不敢不自知浅薄。

4.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第⑩段意味深长,请作简要分析。

三、(2020·上海初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馄饨的夫妻

(1)三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

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有一个馄饨摊子。

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2)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

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

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十几只香菇。

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

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

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

阿宝,来——

(3)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

好哩。

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

“请。

(4)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

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

(5)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

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

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6)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7)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

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

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

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

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也不少地上下起伏。

女人将碗吹了又吹,待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8)男人总是声音很轻地说:

阿宝,来。

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

好哩。

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9)几年后我上了大学。

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

(10)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

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

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11)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

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

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

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12)但是不久后的一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

(13)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

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

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

“请。

(14)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

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

(15)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

听母亲说,他们还在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摊车变成了小食铺。

(16)我带着孩子赶去时,看到那对夫妻正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

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17)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

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

(1)”

(18)女人笑嘻嘻地说:

(2)。

(19)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有删改)

1.请在第17、18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我”和这对夫妻结缘的经过。

请按要求完成概括。

(每点不超过
30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婚后第一个春节,"我”意外遇见他们在车祸后再次出来摆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第3、7、13段画线句都描写了女人把馄饨端给客人的画面,除了表现她的贤惠亲切外,对于人物的刻画又各有侧重不同,结合语境,第3段画线句表现________,第7段画线句表现她__________,第13段画线句表现___________。

4.请分析第11段的作用。

5.以下对第19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就这样”指代的是男人挑担,女人端盆碗,前呼后应的情景。

B.“手挽着手”生动刻画了这对夫妇相互扶持、恩爱的形象。

C.“暮色”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天色已晚,也指两人渐渐老去。

D.结尾描写的画面平静而质朴,留给读者思索与回味的空间。

三、(2020·上海初三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爸种花老妈种菜

肖世群

(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兄妹三人都参加了工作。

操劳了大半輩子的父母,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

(yōu)闲中的父亲,在楼房顶层的阳台上种起了花草。

(2)母亲也不甘寂寞,买来好几个大花盆,种上葱、蒜、生姜、辣椒、紫苏等。

从那以后,我家基本上就没买过这些调味蔬菜.

(3)有一天夜晚,一个邻居阿姨来到我家,说:

“我们老家来亲成了,烧鱼的时候发现没有生姜,能不能借一点?

(4)“烧鱼不放姜怎么行啊?

”母亲很慷慨地答应下来。

看到自家种的菜解了邻居的燃眉之急,母亲有种莫大的成就感,她有些得意地时父亲说:

“你看,我种莱可比你种那些无用的花草好吧?

实用、实惠,还能解人急呢。

(5)母亲在花盆里种菜得到邻居的肯定后,受到极大的鼓岸。

她一鼓作气买了20多个大花盆,并把家里废弃的澡盆、脸盆以及只要能盛土保水的器具都用上了。

即使这样,母亲还觉得不够,居然把父亲的花草给扯掉,“征用”父亲的花盆来种菜。

父亲气得好几天没有理睬母亲。

(6)父亲除了摇头叹气,无可奈何。

在我们兄妹心眼里,读书出身的父亲从来就没赢过母亲。

这次他照样败下阵来,并成为母亲种菜的得力助手,经常帮助母亲培土、施肥、浇水。

(7)母亲的“莱园”在鼎盛时期,莱的品种几乎涵盖本地能种植的所有蔬菜,我家吃不完,母亲就拿来送人,还动员邻居随时去摘取。

(8)有一次,我帮母亲培土时,意外地发现土里有两枚一元的硬币,我猜想,可能是某位邻居给母亲的菜钱,被母亲拒绝后,心里过意不去,只好使用此方法。

母亲感叹道:

“太见外了,多好的邻居啊!

(9)父亲的退休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送3个孙子上学,上午和以前的老同事玩牌下棋、散散步、聊聊天,下午接孙子们回家后,再帮着母亲提水浇菜。

(10)有一年,母亲种的大蒜出苗了。

大清早,母亲对父亲说:

“今天你送完孙子后,去割些草来。

这么毒辣的太阳,蒜苗不用草覆盖的话,会被晒死的。

"

(11)父亲遵命,背着竹筐,拿着镰刀,到家对面的山坡上去割草。

78岁的父亲老眼昏花,一脚踏空,从几米高的坡上栽下来,不省人事。

送到医院抢救,检查后被诊断为:

颅内出血,病危。

(12)经医院全力抢救和治疗,父亲的病情才得到了有效控制。

清醒后的父亲趁母亲出去的间隙,把我们几个子女叫到他跟前,低声说:

“千万不要再提起我摔倒的原因。

你们的妈妈已经很内疚,她的心脏病严重,别再让她受刺激。

(13)父亲在医院里一躺就是20多天,母亲一直坚持自己陪护、照顾父亲,不允许儿女接替她。

(14)母亲的理由是:

“你们的爸爸这辈子身体一直很好,难得住一次院,我也难得有机会何候他一次,你们就别跟我抢了。

"她嘴上没有承认自己在父亲摔伤这件事上的过错,脸上却写满自责。

(15)父亲出院后,母亲又买了几个花盆,用商量的口气对父亲说:

“现.在菜价跌得凶,这菜种起来没意思。

干脆,菜就不种了,改种花吧?

(16)父亲说:

“还是种菜吧。

(17)母亲说:

“还是种花吧。

1.看拼音写汉字:

(yōu)闲_____

2.故事情节围绕着父母阳台种植的事情展开,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

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认为种花怡情,母亲觉得种菜实惠,父母对事物价值的认识有差异。

B.父亲成为母亲的种菜助手,是因为他最终认同了母亲种菜能够帮助别人。

C.父亲把帮母亲种菜作为自己规律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他包容随和的个性。

D.父亲清醒后不许子女提自己摔倒的原因,体现出他对母亲的关心和体贴。

4.文中三处画线句是对母亲的三次语言描写,请结合母亲说话的语气,分析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分析文章结尾(16)(17)段的特点和作用。

四、(2020·上海初三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找到一点光

刘同

①我高一的时候就听说了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也是年级所有文科班的英文老师,而我高一时就读于理科重点班,高二的时候文理正式分班考试,我考得很糟糕。

②我和老贺不熟,他高高壮壮,笑眯昧的,学校里都是他的传说。

教课很厉害啦,英文口语全市冠军啦,以及他每天晚上都要去我们当地最高级的酒店吹萨克斯啦……

③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一个老师怎么能去酒店兼职呢?

一个英文老师,再新潮也不能这样啊!

④可老贺每次出现在学校的时候,样子自信,脸上挂着微笑,好像别人的议论与他而言只是吹一口气那么随意。

⑤我很羡慕这样的人,并且很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⑥因为崇拜久了,久而久之就好像和他很熟一样,以至于鬼使神差地,那天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老贺他们班的门口等着他下课。

⑦老贺走出来,怯懦的我站在走廊上喊了一声:

“贺老师。

”他停下来看着我说。

⑧我说:

“我想找你”。

⑨高中的我不是一个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人,但不知为何,看到老贺,我有想表达的欲望。

⑩一米八五的他停下来,低头看看当时一米五八的我,目光有压迫感。

可是我看到他的嘴角扬起了微笑,突然就有了能够与他对视的勇气。

⑪“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你不用太着急。

”老贺带着微笑说。

⑫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名单里时,我的心里痛哭了一场,并且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老贺对我的信任。

⑬可惜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没有明显起色。

我学不进数学,因为根本听不懂。

我学不进语文,死记硬背的东西就是做不好,英文也烂得一塌糊涂……我开始躲着老贺,怕他失望。

⑭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谈,但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文科班的课余活动。

我的普通话很烂,他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好,他偏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跳舞,他竟然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珠穆朗玛》。

他还给我一篇稿子,让我参加英文口语比赛。

⑮我每天无精打采,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快要沉到海底,冷不丁地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

虽然我一直沉底,但他每次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告诉自己: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好啊,要做好。

⑯我们跳的珠穆朗玛拿了一等奖,我参加了英文口语比赛,拿了优秀奖,我组织的辩论队居然出线了……我成绩不好,老贺却让我用另一种方式体验到了做学生的另一种可能。

⒄之后我按照老贺教我的方法去做,每天把数学的每一个小节弄懂,慢慢的小节考试我能考到前十名,虽然一到大的月考就掉下去了,但我不会再轻易的觉得自己不行了。

⒅也许是因为数学成绩慢慢好起来,我对其他科目也开始渐渐有了自信,人生的齿轮就这样开始缓缓运转起来了。

⒆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怎么办?

完蛋了”,而是“来,我们来看看光在哪里吧”!

⒇后来我如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老贺也来了,我问老贺高二时为什么会同意我进入文科重点班?

他想了想说:

“你之前在理科班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后面,我觉得你这个小孩儿气场很弱,完全没有想到你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那样的你把我吓了一跳。

我真吃惊,你这样的人怎么敢来跟我谈你的想法呢?

(21)是的,在黑暗的环境,人也应该从中去寻找一点光,我相信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

1.对第④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不屑一顾的态度。

B.夸张,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不屑一顾的态度。

C.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非常重视的态度。

D.夸张,形象地写出了老贺对于别人的微词非常重视的态度。

2.对第②段的作用,下列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写出老贺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老师。

B.交代别人对老贺颇有微词的原因。

C.写出我羡慕崇拜老贺的原因。

D.交代我很想去文科班的原因。

3.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中哪一段后面?

请简述理由。

我说:

“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

您可能不认识我,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次考试我还差了一些,但是我肯定可以的,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4.概括第⑤段到第⒅段的内容。

5.文中的光对于作者有特别的寓意,作者反复写光也有特别的用意,请依次作简要分析。

五、(2020·上海初三其他)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

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②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

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③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

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

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④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

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

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⑥“我要去看大石桥。

”我跟母亲说。

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⑦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

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

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⑧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

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⑨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

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⑩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

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⑪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

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

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⑫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⑬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

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很记得时间已是正午。

到百货商店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