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5072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三复习大纲.docx

毛邓三复习大纲

毛邓三复习大纲*杨晓华范围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科学内涵(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如何理解(p4-5)

(内容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发展的理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形式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重要意义(p7-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理论成果(p7)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

第一、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二、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第三、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3、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p15)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第七,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第八,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2)三个基本方面(p19)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4、邓小平理论(p23-26)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历史条件:

是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2)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3)实践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

(6)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改革开放的理论:

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5、“三个代表“(p27-30)

(1)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1989年,邓小平对江泽民核心的中央其他领导提出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重要意见。

(3)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6、科学发展观(p36-39)

(1)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第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第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2)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具有指导思想品位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1)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7-51)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8、新民主主义革命

(1)总路线(p69)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三大法宝(p81)

三大法宝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基本纲领(p76-78)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它既不同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中国革命道路(p79-8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0、社会主义改造(p90-108)

(1)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历史经验:

(p102-104)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个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从这时开始。

11、社会主义本质(p117-119)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

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邓小平理论最首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p121-122)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邓小平理论最首要、最基本的问题,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22-128)

i)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ii)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也适当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第三,坚持以大战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iii)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iv)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科教兴国的涵义(p129)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p132)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科学含义(p137)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思考:

为什么不是任何国家都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各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中主义。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主要内容(p146)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的提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其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50)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经验的总结。

(6)“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了解)(p153-156)

1987年4月首次提出,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7、改革&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的目的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p167)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169)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处理三方面关系的主要原则是: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17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

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灯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18、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基本特征(p184)

一是在所有制的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一是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基本的经济制度及其确立依据(p185-187)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其基本根据是: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公有制经济(p189)

其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非公有制经济(p191)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思考:

非公有制会不会冲击公有制地位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p19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思考:

分析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

因为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的为社会提供劳动。

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对于个人收入拉大,有什么看法,意见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因为劳动这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赋予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级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越好,越大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20、如何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201)

实现未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1、创新型国家,如何实现创新型国家?

(p205)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有事。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2、两型社会(p2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4、国体&政体(p222)

民主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国体,国家的阶级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