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940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docx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

毛笔握笔姿势和方法

 我国书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精髓。

但其执笔方法也很讲究,错误的执笔方法,不但会影响书法艺术的提升,同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近视、颈椎突出等等问题。

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

据已故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

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

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

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

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到来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

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

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一、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

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二、枕腕、悬腕与悬肘枕腕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

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

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悬腕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

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

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

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

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

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

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

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清代有个书法家,他就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江在桌面上,写大字没法进行,于是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

可见不能悬肘是件很麻烦事。

三、执笔的高低与松紧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

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

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

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

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

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

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

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

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

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

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

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四、运指、运腕与运肘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

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

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

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

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

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

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

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

古人称之为“平覆式”。

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

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

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

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

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书法术语

◎正书

亦称“楷书”“正楷”“真书”。

字体名。

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

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

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名。

《宣和书谱》称:

“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

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

人既便之,世遂行焉。

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

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楷书

即“正书”。

◎正楷

即“正书”。

◎真书

即“正书”。

◎行书

亦称“行押书”。

书体名。

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

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

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

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

◎榜书

亦称“榜署”。

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

古称“署书”。

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

今亦称“擘窠书”。

◎署书

亦称“榜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

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

“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擘窠书

大字的别称。

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

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

“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

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

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书

书体名。

①以漆书写的文字。

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漆书壁经。

”②书法形体。

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

◎飞白

亦称“草篆”。

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

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

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

唐代张怀瓘《书断》载:

“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

王隐、王愔并云:

“飞白变楷制也。

”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

”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明代赵宦光称:

“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

楷书的一种。

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

”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

“出于古铜甬书。

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

”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

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

◎指书

亦称“染指书”。

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

北宋时已有。

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

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

”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

◎院体

书法术语。

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

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圣教序》称“《书苑》云:

‘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

’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曰其书为院体。

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

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

◎经生书

书法术语。

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为“经生书”。

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

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

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

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论书》“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隶体,无晋逸雅。

”至清代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则明确分正书、行草为南北两派,称:

“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

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卫瓘、索靖及崔悦、户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

”又称: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

”“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并称: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说,在晚清颇具影响,但据近代考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虽体势多样,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

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

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

“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

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

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

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

“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

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

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枕腕

书法术语。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悬腕

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

“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执使

书法术语。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运笔

书法术语。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

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

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肘腕法

书法术语。

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

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

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

元代陈绎曾称: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

”郑杓称: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

”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

“用左手称翼如之势。

”翁方钢称:

“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

”近人康有为认为:

“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

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按提

书法术语。

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

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

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

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

”蒋衡谓:

“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

”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参见“行笔。

◎运腕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

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啄

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

啄笔的书写宜迅疾。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

“啄须卧笔疾罨。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

“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

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磔

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贵三折而遗亳。

”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

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

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

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中锋

书法术语。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

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

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聚墨痕

书法术语。

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

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

“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

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

“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侧锋

书法术语。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折锋

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裹锋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

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逆锋

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蹲锋

书法术语。

蹲,有停留的意思。

与“蹲>”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

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

“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

“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

书法术语。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力丰筋者圣。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书画作品格式简介

1.条幅:

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

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

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

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之体裁,称之。

5.匾额:

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

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

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

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

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常用落款用词

一、称谓⒈长辈:

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⒉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⒊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兄(弟);⒋老师对学生:

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⒌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语或敬词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语或敬词⒈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⒉绘画题款用:

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⒊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书法作品落款时间的农历传统雅称摘要⒈一月:

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⒉二月:

仲春、仲阳、仲钟;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⒋四月:

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⒍六月:

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⒎七月:

孟秋、初秋、少秋、新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