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5407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一教师用书.docx

选修一教师用书

选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第1讲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大题预测

1.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

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梭伦制定的四个财产等级及其权利的分配

500麦斗级

拥有年产500麦斗(1麦斗约合52公升多)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

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

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官职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

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麦斗。

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牛轭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产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麦斗农产品。

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日佣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

他们年收入不到200麦斗。

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

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

(2)财产等级制度能给雅典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吗?

为什么?

答案

(1)财产的多少。

打破了贵族靠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道路,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

(2)不能。

因为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多,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平等,

而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说明商鞅实行“连坐”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3)如何正确认识商鞅变法的“严刑酷法”?

答案

(1)赞扬态度。

(2)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利用严刑酷法打击了守旧势力,树立了变法的权威但又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造成阶级矛盾激化,也给守旧势力以反对变法的借口。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西方和东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3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

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

(1)共同之处:

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目的:

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2)梭伦改革: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

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举措?

他为何要这样做?

(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们对孝文帝上述重大举措的不同态度或观点。

你对孝文帝这一举措持什么态度或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举措:

迁都洛阳。

原因:

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时常受柔然族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

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答案一:

同意材料二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否定态度。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否定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使鲜卑族走向衰亡。

答案二:

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肯定态度。

孝文帝迁都洛阳,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取得了成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答案三: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辩证态度。

第一种观点否定了孝文帝迁都的历史作用;第二种观点忽视了迁都对鲜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方面的消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时,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孝文帝改革的状况。

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有关孝文帝改革的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答案

(1)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尖锐,奴隶制盛行;孝文帝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孝文帝改革后,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服饰和饮食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对汉文化的热爱,使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由此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胡汉民族的融合。

3.(2008·北京文综,37)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

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

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答案

(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

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

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三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遂,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法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

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答案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

王安石勤奋好学,立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青苗法:

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免役法: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

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的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第二单元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第1讲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Everytrulyrepentant(adj.后悔的,悔改的,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hasarighttofullremission(n.免除)ofpenalty(n.处罚)andguilt,evenwithoutlettersofpardon(n.赎罪券)。

——DisputationofDoctorMartinLutheronthe

PowerandEfficacyofIndulgencesby

Dr.MartinLuther(1517)

材料二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4日)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哪个观点更激进,为什么?

(2)这些宗教主张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马丁·路德:

灵魂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购买赎罪券。

加尔文:

得救在于上帝,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应予以肯定。

加尔文的观点更激进,他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2)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神学和教皇的权威,为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