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4070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8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docx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

城市燃气行业分析报告

前言

本报告旨在为城市燃气企业、有意投资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资者和银行信贷决策服务,通过对城市燃气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描述和分析,得出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投资和信贷建议。

本报告观点仅供参考。

本报告共分三部分。

第一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国际城市燃气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市场供需及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市场竞争情况,并介绍了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上中下游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为第六章至第八章,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然后对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融资及授信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投资建议和信贷建议,为有意投资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资者和银行提供参考。

本报告所持有的一些基本观点包括:

Ø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迅速上升,2005年高达82.1%的比率,在2006年有所下降,之后于2007年又反弹至87.4%。

Ø我国城市燃气中,液化石油气的用气人口最多,占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的56.1%,其次为天然气,占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的31.5%,人工煤气的用气人口最少,占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的12.4%。

Ø截止2007年底,我国城市燃气年供气量已达到1579.4亿立方米(以人工煤气计),其中天然气供气量已经打破城市燃气(人工煤气、LPG、天然气)三组鼎立的局面,达到51.7%的供气比例。

Ø2008年,我国天然气工业价格是1.22元/立方米,而液化气按热值换算成天然气的价格为2.5元/立方米,燃油按热值换算成天然气的价格为2.4元/立方米,显然,天然气和这些资源相比,在价格上涨的空间上要广阔许多。

Ø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将分别达到1500亿立方米和2400亿立方米。

经过对我国天然气供需平衡状况的分析,预计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为300亿~400亿立方米,2015年缺口为500亿~600亿立方米,2020年缺口为800亿~900亿立方米。

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天然气供应形势仍将吃紧,且呈现整体性供应紧张的局面。

Ø投资经营LPG业务应当慎重考虑以下因素:

(1)LPG价格是否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国家对LPG经营的监管,是否已带来很高的经营成本;(3)是否有潜在的、较固定的用户资源或应用领域;(4)可否建立大的LPG低温储存基地,以迅速掠夺现有的常温压力库供应市场;(5)该地区的管道气气化率是否很高,是否有天然气供应。

Ø在国家大力推进城市能源向天然气过渡的过程中,天然气城市输配气运营存在很多投资机会。

就目前而言,众多资本已将各大输气工程沿线的大城市瓜分完毕,但是在以沿线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二线、三线城市,甚至一些经济能力较强的县城应用天然气的还较少,这也是一块较大的值得开发的市场。

第一章国际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国际能源消费现状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根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0亿吨油当量。

在30多年内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多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7年的25.6%,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6.9%。

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

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

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

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

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

2007年,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石油占35.6%、煤炭占28.6%、天然气占25.6%。

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只占为12.0%。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

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非常规能源井喷

国际油价已经是能源政策、市场反应和技术更新的一个综合体。

尽管没有任何一种燃料能够单方面影响国际油价,但是燃料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以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展步伐使得液态燃料在未来的10年内的供应量必将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常规石油供应将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

2007年,生物燃料的发展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其中生物乙醇的产量每天增加了20万桶。

但是,人们对生物燃料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生物燃料的环保性令人担忧,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生物燃料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粮食短缺。

食物与燃料的冲突仍将是制约生物燃料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冲突,纤维质技术和基因技术进入生物燃料领域,第二代生物燃料让人们充满了希望。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煤炭是一种“脏”的燃料,但是在未来的10年到15年,煤炭仍是主要的能源形式。

除了发电之外,随着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液态燃料。

尽管煤炭液化是一个比较昂贵的资金密集型项目,但是它仍然吸收了大量投资资金,特别是中国。

2007年,中国煤炭液化的产量是每天24万桶,它已经把10年后煤炭液化的生产目标定为每天100万桶。

美国与中国一样是能源消耗大国。

在过去的10到15年里,钻探非常规性天然气(油砂、油页岩、煤层气)已经成为北美上游领域主要的投资战略。

据预测,到2017年,非常规性的天然气供应将占到北美地区湿气总供应量的一半还要多。

(2)成本继续上涨

尽管公众一直非常关注油价的走势,但是被公众忽视的石油勘探和开发成本也在飞速上涨。

其上涨速度远远高于通货膨胀率。

此前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和HIS能源联合给出上游成本的数据显示,开发一个新油田的成本比五年前翻了两番。

一些领域的成本增长更是高于这个数字。

深海钻井船的租金从五年前的每天12.5万美元,上涨到今天的60万美元。

但是对于生产者来说,深海钻井船只仍是一船难求。

专业人才和石油设备一样出现了短缺的局面。

石油危机给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导致石油工业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专家在10年内面临退休。

2008年,一个石油专业的毕业生薪金起价远远高于去华尔街工作的毕业生。

人才和设备的短缺已经导致成本飞涨,也导致一些新项目被迫搁置。

现在上游公司不得不花两倍的价钱去购买1年前同样的石油设备,但是与此同时,油价也在飞涨。

如果油价的上涨超出成本的增长,对于石油公司来说还是有利可图的。

如果油价下降,石油公司在成本最高时期建设的工程,就要在低油价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这会给石油公司带来致命的打击。

(3)改变输运方式

包括高成本、供应紧张、地缘政治等在内众多因素把油价推在高位。

很多人不禁想知道油价究竟会到何种高度,人们的石油需求量究竟又是多少?

无论在使用范围还是便利性上讲,石油仍是运输领域的主要燃料。

这个事实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如果油价继续高涨,运输领域将会尝试用其他非常规性燃料提供动力。

在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一个关于汽油峰值的趋势分析显示,2008年美国的汽油消耗量在1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的局面。

这不仅仅是经济不景气的信号,也是长期的高油价导致人们驾车次数减少以及人们提高燃料利用率的结果。

在2007年末,随着国际油价第一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美国国会也是32年来首次通过了一项关于提高汽车燃料效率的法案。

现在,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燃料利用率高的汽车,而不是原来的动力性能高的汽车。

结合了电池的混合性动力汽车从原来的边缘产品,如今已经成为消费购买汽车的主流选择。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估计,到2020年,五分之一的客车都将是安装了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将占到美国汽车总量的6%。

这种变化对汽油的生产者和电力领域都将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4)投资清洁能源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2015年将增加15%,到2030年将增加50%,从今天的300亿吨上涨到420亿吨。

面对全球越来越严峻的气候问题,清洁能源技术和旨在提高能源安全性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存储技术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的变化,解决能源问题的重点已经从现在如何满足供应的一方而转向需求一方。

能源领域为任何可行的新技术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新技术的开发也是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

从短期来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个低成本的方式。

但是从长期来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不能单依靠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第二节国外城市燃气行业发展模式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燃气市场发展沿革

世界各国的城市燃气事业大致都走过了由煤制气、油制气到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发展过程。

从经营机制的角度来看,几乎都经历了或正在进行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独家垄断,开放燃气市场,或者由垄断经营发展到具有政府监管的、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经济模式。

(1)美国的天然气行业

美国是天然气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因为其天然气资源丰富以外,还由于整个北美洲是个统一的开放市场,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允许相互销售和购买石油和天然气。

美国的天然气公司众多,但七个主要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1/3。

众多的天然气供应商大部分是私人企业。

美国州际的输气管网系统遍布全国,天然气输送到各个城市门站,通过当地各个配气公司将天然气分送至消费用户,包括城市居民、商业和工业用户、某些电力用户;大型的工业和电力用户由主干输气管网直供。

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传统的天然气市场。

上游的天然气生产商只能与输气管网公司签署长期购销合同,而输气管网公司通过配气公司向用户供气。

生产商不能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和当地配气公司。

1985年,美国能源监管委员会颁布了436号法令,实行完全开放天然气市场的改革。

该法令准许天然气运输自由选择州际天然气管道,即把天然气运输与天然气主干输气管网业主相分离,为天然气购销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液化石油气的使用在美国并不普遍,早已被天然气所取代。

现在只有天然气供应不到的城市郊区和边远地区还在使用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的经营也不是垄断的,每个地区都有数家经营液化石油气的企业自由竟争。

(2)英国燃气集团公司(BP)

在上世纪初,英国的煤气产业有市政企业和私人企业两大类经营者,1948年英国政府把煤气产业收回国家经营。

英国燃气集团公司是一家国际能源公司,英国本土的燃气业务主要由该集团下属的Transco公司负责经营,通过管道向英国本土供应燃气。

由于国家投资负担过重,再加上企业机构臃肿,使得经营效率低下。

英国是欧洲第一个完全开放燃气市场的国家。

1982年,英国政府首先解除了英国燃气公司的垄断,推行天然气工业市场化的计划,允许工业大用户挑选供应商。

1986年政府又决定将燃气产业私有化,把英国燃气公司改制为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为了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允许国内其它大型企业集团,如电力公司、水务公司进入燃气行业,参与经营。

引入竞争机制以后,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降低气价,使消费者受益。

同时,政府颁布了“煤气法”,并成立燃气服务办公室,建立对煤气行业的调控管理机制。

(3)法国燃气公司(GDF)

在法国,燃气行业处于垄断地位。

全国的天然气统一由法国燃气公司独家经营管理,包括天然气的生产和进口,天然气运输、配气和销售服务。

法国燃气公司成立于1946年,是一家全国性国有大型企业,主要负责用户表前的燃气设备建设、安装和维修。

2000年全国的天然气销售总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1990年政府与法国燃气公司建立合同关系,实行委任管理,负责向全国供应天然气。

法国本土的气源只够总量的5%,大部分从国外进口LNG。

其中,阿尔及利亚占27%,俄罗斯占27%,挪威占28%,荷兰占13%。

法国拥有庞大的地下储气库、LNG运输船和LNG接收终端,不仅能供应国内燃气市场,而且是欧洲天然气供应转运站,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转口供应天然气。

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公司在全国设立了105个配气服务中心,对5500个城镇配气,并建立合同关系,负责抄表、收费、维修、用户接待等工作。

(4)日本大阪煤气公司

日本的燃气行业也实行典型的地区性垄断经营模式。

大阪煤气公司是日本第二大煤气公司,是地区性行业垄断的股份制企业,它的发展历程是日本国内天然气发展的缩影。

大阪煤气公司成立于1897年,1905年建成岩崎工厂开始供应煤制气。

1972年开始从文莱进口LNG,1975年起实施天然气转换工程,到1990年完成整个地区的天然气转换。

1997年在城市燃气构成中,天然气占95.8%。

目前,大阪地区主要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文莱等国家进口LNG。

1997年日本LNG进口总量766万吨,其中大阪地区进口530万吨。

大阪地区的煤气管网总长度51559公里,其中高压管线50km。

公司建有LNG气化厂2座,大型贮罐60座(其中天然气贮罐43座,液化石油气贮罐17座),贮气能力500万m3。

大阪煤气公司共有用户608.3万户,其中家庭用户578.6万户,商业23.4万户,工业及其它6.3万户,年销售量达66.06亿立方米,总营业额为7299亿日元,公司全年利润为500亿日元。

(5)两种不同的燃气市场经营模式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气市场,在实际运作模式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完全开放市场的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实行地区性垄断、有条件地开放市场的模式。

以英国和法国相比较,两国的燃气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英国是股份制企业,法国为国家所有。

两国的燃气企业都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能力,两国也都建立了公开透明的成本制约机制。

在管理体制上,两国都引入了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英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推行股份制,燃气行业目前正在计划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独家垄断,实行产销分开的改革方案。

英国的燃气市场开放以后,推动了欧洲国家加快市场自由化的步伐,而且英国能源供应商已经将目光瞄准整个欧洲市场,挖掘新的商机。

同时欧洲本土和美国的能源供应集团也浩浩荡荡开进英国,开拓新的市场。

法国燃气公司尽管是独家经营国有企业,但在经营形式上也在不断完善,实行特许经营模式。

即根据一项长达25-30年的合同,当地政府将公用基础设施的运营委托给一家专门建立的特许公司或授有特权的公司,这家负责管理和投资的公司是特许经营期间工厂的合法拥有者,通过运营公共服务设施,分期偿还投资,取得收益。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燃气管理模式

(1)燃气配送机制

美国的天然气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天然气供应已经形成批发市场。

众多的天然气生产商以及发达的天然气管网系统为天然气市场竞争创造了机会。

一些新兴的公司也有机会参与天然气行业,向最终用户提供天然气及服务。

每个天然气工业的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合同的形式,选择交易的对象和方式,以合理的价格,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自的需求。

天然气供应商进入配气公司管网系统,给最终用户提供一系列选择方案;但是天然气供应商必须得到当地公用事业委员会许可,并经该服务区的公用事业企业确认其信誉度。

管线公司也将提供一系列合同的选择方案,通过一体化的地下管网安全可靠地输送煤气。

随着天然气未来市场和区域性现货市场的开发,天然气购气方可以自由地选择供气方,购买天然气;以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获得稳定可靠的天然气供应。

英国的燃气市场是完全放开的。

政府将燃气产业私有化,把英国燃气公司改制为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为了引入竞争,打破垄断,首先决定把产销分开,英国燃气公司分为独立核算的两个公司。

一个公司经营天然气进口和输配,负责全国27.6万公里管线的燃气运输及输配;另一家公司负责销售及服务。

同时允许其它公司进入燃气行业,参与竞争。

目前,英国的天然气是由30多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供应,生产的天然气首先输送到以5个沿海港口为起点的全国输送系统,经过必要的检测和处理后,运用高压技术输送到100个地区性系统,然后再送到更多的区域分销系统。

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气商,到1997年已经开放了1860万用户。

日本大阪煤气公司不仅拥有天然气田的开采权,积极参与上游领域的开发事业,而且在确保原料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和其它公司共同拥有两条LNG专用运输船,确保长期稳定地运输、供应天然气。

作为LNG接收地的泉北制造所和姬路制造所,建有完备的设施,拥有大型码头和巨型LNG存储罐等。

天然气由海外产气国生产基地液化后,经大型LNG专用运输船运抵大阪,以-160℃的超低温液态直接输入LNG储罐。

制造所用海水将LNG气化后,经调整热值和加臭制成城市煤气,通过公司的高压干线、中压和低压管道组成的输配管网,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用户。

设在公司总部的中央调度指令是运用高技术的检测控制系统,对从制造所的生产信息到整个地区的输配状况实行一元化综合监控。

法国煤气公司拥有LNG运输船、LNG接收终端、以及全国统一的天然气管网。

它可以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天然气气源。

法国煤气公司拥有4个地下储气库供季节调峰,总储气能力为17.4亿立方米。

大巴黎地区(IdF)的输配气系统是法国输气管网的典型。

它由2.0--6.77MPa的高压管道和地下储气库组成。

配气部门包括15个城市天然气配气单位,2000年1月高峰共用气14亿立方米。

(2)燃气行业投融资机制

法国燃气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1990年政府与该企业建立合同关系,实行委任管理,向全国供气,本土只提供5%的气源,大部分天然气从国外进口。

英国的燃气企业是股份制企业。

1986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对煤气产业实行私有化,其后出现了某些因素加快私有化进程,英国政府选择了英国煤气公司作为私有化的替代企业,1986年英国政府颁布“煤气法”为英国煤气公司的私有化铺平了道路,同年12月该公司将全部股票上市出售。

(3)燃气价格管理机制

在法国,全国的天然气统一管理,燃气价格由国家控制,通过工业部门、财政部门与燃气公司发生关系。

一般是工业部门在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更新和供气的成本后初定一个价格,然后把价格提交给财政部,除非财政部反对,否则提交后15天生效。

  

英国1986年的“煤气法”,规定对英国煤气公司实行最高限价管制,并较详细地规定了价格计算模型。

90年代又修订价格计算模型,体现价格公平;提供增进效率的激励;允许英国煤气公司取得合理的回报率;尽可能减少政府管制的负担。

规定要求煤气最高平均价格年增长率不能超过1.5%;对煤气运输和储存业务也实行价格管制,制定最高限价的数学模型,并禁止运输和储存业务之间交易补贴订价行为。

美国议会于1978年通过“天然气政策法令”,授权联邦电力委员会(FPC)采取一系列管理方法,如:

部分开放天然气井口价格。

美国天然气合同的制定价格和期限主要取决于电力和燃气公共事业部门,并以主导市场的价格获得长期可靠的天然气供应。

天然气长输管线“公开准入”给众多的买卖双方提供了天然气稳定供应和使用的机会。

合同交易成本指出了现货和短期交易比1980年前的长期合同的天然气固定价格更有效。

天然气有效的供应需求,增加了合同的选择权,减少了合同批准的有关条例。

例如,天然气供应商可以准入当地的配气管网销售系统,给天然气用户提供一系列的天然气和能源服务合同的选择方案。

配气销售公司也可以提供气天然气用户的各种天然气合同。

其结果是自然而然地避免了不合理的天然气价格。

西欧很多国家的燃气价格调整有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和规范的程序。

在调价程序上都是企业提出——专业委员会审核——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在价格结构上,都采用了分段计价法,超过基本部分按计量价格收费。

(4)燃气市场监管机制

无论是完全放开市场经济模式,还是区域性垄断下的运作模式,各国的燃气市场都有政府监管机制。

英国政府成立了燃气服务办公室(OFGAS)等机构,对燃气行业进行统一监管。

美国能源监管委员会负责对各州际天然气的购销进行监管。

对供应商除了要求其制定解决售气争议的有效程序、将售气合同复印件于当地公用事业委员会备案外,不进行更多的监控。

当地公用事业委员会对公用事业企业的价格、帐单和安全等问题进行监管。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燃气市场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启示

(1)发达国家和地区燃气市场发展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它们在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经历了渐进的制度演变过程。

与自来水、电力行业相类似,燃气行业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其生产供应厂家和管线网络投资大,一般不重复铺设,开始都是属于国家企业,而且具有区域性垄断的特点。

随着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渐进,引入竞争机制,不少国家如英国、美国,通过发行股票出售国有资产,实行企业私有化的转制,完全放开市场,建立起燃气批发市场,能够以现货或期货的形式进行交易;实行长输管线的“公开准入”制度,给众多的买卖双方提供了天然气稳定供应和更多的选择利用机会,供应商允许直接发展用户,用户也可以自由选择供应商。

另外一些国家,如法国、日本,虽然燃气行业仍然保持区域性垄断,但是国家企业每况愈下的经营效果,使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也不得不将国有企业私营化,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特许经营权,政府主管部门授予企业,在特定的区域、期限和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燃气经营权。

同时适当开放市场,将输送燃气与销售燃气相分离,准许其它企业进入燃气行业,参与竞争。

(2)各国和地区政府对燃气行业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安全、规划、立法和价格问题上保持高度主导地位。

 

 燃气是城市的重要能源,保证安全可靠地供应,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稳定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国和地区政府一向给予高度的重视。

许多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都对燃气行业建立相应的法规,如美国的《天然气政策法令》,英国的《煤气法》等。

把城市和地区的燃气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进行严格的审查批准。

政府对于安全可靠地供应燃气,公平、公开、公正地市场竞争,以及燃气价格方面实施一定的监管。

 

(3)燃气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公益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其行业的经营必须是:

第一,区域性垄断与适当开放市场相结合。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燃气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竞争,政府不仅要给买卖双方提供双向选择权,还要适当放开经营权和投资权,开放燃气市场。

第二,政府不以行业盈利为目的,燃气行业的经营企业和投资者应以安全可靠地为社会提供能源为其根本目的。

当然,若要吸引企业和投资者来经营和投资,政府应允许经营企业有微利,投资者有一定的回报率和收益性。

第二章城市燃气行业供需状况分析

第一节行业需求分析

(一)城市燃气行业需求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迅速上升,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