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5264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docx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课题实验报告

湖北省南漳县城关镇实验小学课题组

执笔:

刘道记杨丙诚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现实基础

当前国际经济、科技竞争非常激烈,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

因此,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另外,信息化又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而,为迎接日益发展的信息教育,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行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研究。

我国传统课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缺乏主体性,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提出了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办法还比较少。

为了打开这一症结,借助信息技术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校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研究很有必要。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现代教育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可以改善学习环境,创设真实、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共享教育资源,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能够使信息的处理过程交互性、参与性更强,不仅使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性更突出,使能力训练和创造性的训练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而且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者可以更自主地把握学习过程,主动学习,发展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同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题提出的基本条件

早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就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计算机的优势,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计算机成为教师教的工具。

而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到研究学生如何学,从研制演示型的课件到研制单元系列交互型的课件,现代教育技术也由教师教的工具变成学生认知的工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校自1998年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以来,一直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和应用,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1999─2004年省电教馆组织的历届“学科电教五优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参与人数和获奖作品均位于全市之首。

“学科电教五优评比”活动为我校参与信息技术课题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逐步形成了一支较好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为现在的课题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目标

1、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

摸索运用信息技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发挥其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优化学习资源,积极研制和开发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课件、课例,逐步营造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

3、建设现代化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通过实验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管理队伍。

三、实验重点:

《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课题研究,重点是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探索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实验假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生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活化学生思维,挖掘智力潜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之目的。

五、实验过程操作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二00二年九月在校的一至三年级的五班学生,同比追踪到二00五年六月。

(二)实验变量

1、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所载形象化内容的设计与运用。

2、因变量--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干扰变量:

学生状况、教师素质、家长指导、硬件环境。

(三)实验方法

1、本课题由语文、数学、思品、自然等学科,按学校课题规定的目标单独进行实验。

学校课题组再进行整体优化,形成学校《运用信息技术促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验。

2、本课题设对比班,实验班和对比班均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学科教材,学期期终从学生品德表现、知识能力、信息素养、水平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3、本课题实验采用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的研究方法,为使实验更为科学,实验又辅以调查法、统计法等。

(四)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

①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落实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开题工作。

②培训教师。

学习实验理论,明确实验目标、研究重点、变量界定和操作方法。

拟写好学科子课题的实验方案。

③课题前测,积累数据和资料。

④根据前测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生己用的学习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找出本课题实验的突破口,研究好实验措施。

2、实施阶段(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

①搞好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建设。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视相对宽松学习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提供学生主体参与的电子资料,创造学生主体参与及表现的环境。

②构建运用信息技术促教学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我们尝试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A、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作为学习主体的“生本”概念。

⑴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策略,即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

⑵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人机交互功能日趋完善,致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被忽视。

但研究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⑶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更应注意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B、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Internet技术在校园内的日益普及,是引发和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外部条件。

我校已实现校园环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学会信息技术常用工具(文字及图形图象处理工具、搜索引擎、E-mail、协作交流工具如ChatRoom、BBS、学习论坛等)的使用。

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

具体来讲,就是给出一个学习主题或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丰富的资源查找相关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对该主题的观点。

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学科,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相同。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功能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出现错误,及时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⑶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仅仅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不完善的。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协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分工,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共担荣辱完成任务。

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

C、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实施活动性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到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⑴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⑵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⑶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等,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D、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⑴运用计算机大屏幕广播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议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作业。

参加评议的同学可以从作业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被评议同学的作业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

⑵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主动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认知和实践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中,丰富的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