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524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5.docx

秋高三期中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5

2020秋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殷代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难以预知的各种自然灾害是当时人类的最大威胁,“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就是他们艰难生存的历史写照。

所以,周初的德治体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德治的三个原则,即“应时”“应和”“应戒”——从人与天时来看,要“应时”;从人与天命来看,要“应和”;从人与天灾来看,要“应戒”。

“应时”即人的活动应顺应天时节令。

因为在人类早期社会,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与对自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的。

“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实践经验,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安排生产的一个重要规范和原则就是做到应“时”。

《尚书》开篇《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

在历法的制定中体现了将日月星辰的周期变化与动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模式。

春分的划定,在天依据的是昼夜的长短和星体的位置,在地表现为动物开始交配繁殖,对应人的活动则是开始播种。

夏至的划定,也是依据的昼夜长短和星体的位置,夏至在地面的表现是动物的羽毛稀疏,对应的人类的活动是迁到高处居住。

秋分和冬至的划分也是依据的昼夜与星体的变化,秋分在地面的标志是动物开始长出新的羽毛,对于人类而言,可以回到平原居住;冬至在动物身上体现为有密厚的羽毛,人类要居住在室内。

 

在对四季的划分中可以看到日月星体的运转—动物的生长—人的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时期,时令是指导和支配人类安排实践活动的准则,是人类得以在自然界生存的保障。

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

二月东巡,祭祀岱岳;五月南巡,祭祀南岳;八月西巡,祭祀西岳;十一月北巡,祭祀北岳。

《尚书》把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变化紧密联系,在初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倡导应时而动。

人类在从事各类活动之前都会举行仪式祭祀天地,这就是对自然的敬畏,西周之后更是如此。

吸收了商纣失德逆天的教训,周王朝重视礼制,礼制其首即礼天,要求人们敬畏天命,应时而作。

 

“应和”即为崇德。

在《尚书》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人与物关系是否和谐是判定一个人(君主)是否有良好道德的重要标准。

例如,尧之德表现为通过“亲九族”而“协和万邦”;舜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文王之德在于“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以求“咸和万邦”;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

“安民”“恤民”是《尚书》评价君王德行的又一重要标准。

例如,尧帝“克明俊德”,并通过“敬授民时”而使九族、百姓、万邦乃至“黎民于变时雍”。

“安民”“恤民”是在因“天命靡常”意识产生后而忧位、忧君推演出来的道德命题。

 

对于君主而言,道德还具有更深层的重大意义,即君主是否有德更进一步关系到天命的变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君主如果失德就会失天命,只有良好的道德才能守天命。

“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尚书·泰誓》中记载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原因在于商纣失德被天命所抛弃。

周武王将商纣王沉溺酒色、残暴虐杀、昏庸、奢侈等失德行为看作是对上天的不敬,而他自己是根据天命来判断商纣是有罪的,“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商纣失德,是天命要诛杀他。

如果不顺应天命将其诛杀,那么罪与商纣同等。

通过圣王治理社会的历史可以看出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殷人在把权力看作是祖先神恩赐的背景下提出了道义的正当性,以自己“明德”的途径与天命相关联,把德行看作是天的本意。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佑助,只有仁爱的君主才能获得民心的归附。

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惠民。

而在德治中,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和谐、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才是民得以生、王之为王的前提条件。

“应戒”即强调有德之人应顺应天道,不做失德之事。

《尚书》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失德不仅会引起天命的更换,还会招致天灾。

“天”在元典时代人的心目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天命”一度曾被人们视为是不可抗拒的,“顺天道”“明祖道”成了君王是否有德的评判标准,“天命”成了天道运行的法则,尊“天命”就必须要顺“天道”。

需要指出的是,《尚书》中的“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

《尚书》中的“天命不僭”“格知天命”“祈天永命”,殷商诸王的“率民以奉天”都很清楚地体现了商周时期对“天命”敬畏。

 

君主之德贯通天地,关系到鬼神及万物的存在状态。

君主之德与天灾和万物的生存状态相关联,在有德的君主的管理下,鬼神及万物都得以安宁,不会出现天灾。

如果君主“肃”,雨则适时;君主“乂”,晴则有时;君主“晢”,暖得时;君主“谋”,寒得时;君主“圣”,风顺时。

相反,君主失德则会出现天灾。

君主、卿士和百官对社会的治理与自然环境有规律地孕育万物一样需要一定的规范。

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据《尚书·胤征》记载,掌管天文历法的羲氏、和氏失德,沉湎于酒,扰乱历法,于是就出现了天体运行失常的情况。

在当时看来,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失德,其危害比烈火还要严重。

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天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都与天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相关。

(摘编自李青唐《从〈尚书〉观周初德治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的生存状况,促使周初的德治体系提出了德治“应时”“应和”“应戒”的三个原则。

B.“天”在元典时代人的心目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

C.惠民是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认为使民得以生才能使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和谐、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

D.《尚书·胤征》羲氏、和氏失德导致天体运行失常的记载,反映出古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与天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相关的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帝基于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择月出巡山川,祭祀四方,可见在人类早期社会,“应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

B.商纣失德失民心,是天命要诛杀他。

所以,周武王君臣同德度义,应天顺民讨伐商纣,将其诛杀,就不会被天命所抛弃。

C.《尚书·泰誓》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君主是否有德关系到天命的变更的道德的深层意义。

D.《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制定历法,证明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是"应时"之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时”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与今天人们对“时”的认识异同互见。

B.《尚书》中记载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可见“天命不僭”的思想在古人观念中的重要性。

C.古人认为,君主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对社会的治理符合一定的规范,不失德,就不会招致天灾。

D.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与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

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

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

“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

”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米的旧房子。

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

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

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

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

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

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生活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

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

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人们不得不思考:

中国精神在哪里?

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摘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

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

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英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

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

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科学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

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

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01月19日06版《光明日报》)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

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

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

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

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

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

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从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