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117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docx

政治科高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

....

.

.

.

政治科高考试题特点与解法探讨

一、文综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基础性

  从全国三套文综试卷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较大比重的试题是考查基础知识的。

分列如下:

试 卷

考查的基础知识

第Ⅰ套

  第26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第27题考查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34、35题,修改个税法,考查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谁是权力机关,谁是行政机关等相关基础知识。

  第38题第

(2)小题,考查工业发展的措施,主要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这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第(3)小题明确要求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关系原理,这也是比较基础的知识。

第Ⅱ套

  第26题,考查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第39题

(1)

(2),主要考查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等基础知识。

 

 

第Ⅲ套

  第24~26题,主要考查了股票价格的计算、政府债券的特点、按资本要素分配等基础知识。

  第27题,主要考查了个别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意义。

  第28题,主要考查了消费者的权利及规范市场行为等基础知识。

  第32题,考查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理解。

  第33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关系。

  第35题,考查了新时期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二)突出时政性

  2006年全国的三套试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回避热点,反映党和国家的当前的大政方针,大部分试题迎着热点上,时政性非常突出。

试 卷

背景材料

 

 

第Ⅰ套

  第28题取消农业税,调节分配,支持农业。

  第31题,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资助他人。

  第32题,考查了美国选举这一政治现象的本质。

  第33题,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

  第34、35题(第Ⅱ套第33题),修改个税法立法听证会,体现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第38题,采用的材料是“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长期的重点战略任务。

 

第Ⅱ套

  第32题,以2005年10月德国大选后组建政府为背景,考查德国的政党制度和政体形式。

  第34题,引用了“建议”的重要论述,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主要考查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第35题,以台湾当局领导人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为背景,阐明中央政府的鲜明立场。

 

第Ⅲ套

  第29题,以王选激光排版系统热门话题为背景,考查了人生观方面的有关知识。

  第34题,考查了我国政府在对待台湾问题上的“四个决不”。

  第38题,以“三农”问题为背景,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支持“三农”的措施与建议、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职能。

  (三)凸显人文性

  第Ⅰ套第29题,引用了一组诗句,考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30题考查了“居安思危”的相关哲理;第Ⅲ套第31题,采用漫画与成语相结合的形式等等,这些题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文特点。

  (四)强调综合性

  第Ⅰ套第24、25题,考查了经济、哲学两个方面的知识。

  第Ⅲ套第39题,以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背景,同时提供了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的柱状图资料、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的有关数据。

然后提出了两个问题: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这道题的第一问,要求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明显加大了试题的综合性。

在主观性试题的一道小题中,要求同时运用两个学科(政治、经济)知识回答同一个问题,这在高考试卷中还是第一次。

这反映出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加强综合性是一个客观趋势。

看来,在教学和备考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五)体现创新性

  从选择题来看,2006年北京文综试题24题,体现了创新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重要任务。

完成24~26题。

            Y=F(K,L,A,R……)

  公式表明,国内生产总值=(Y)的大小取决于资本(K)、劳动力(L)、技术(A)、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R)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

  2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需要加大投入比重的要素是

       A.K   B.L   C.A   D.R

  这道题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框格式,而且运用了数学中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用文字进行了说明,在形式上十分新颖,综合了多种知识,具有创新性。

  这道题考查点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什么要素最重要。

从框内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取决多种要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其他自然资源等的投入。

在这些要素中,如果只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的投入,还属于扩大生产规模,是一种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这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是不明显的。

我国现实情况是,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

因此,我国只有增加技术的含量,增加对技术的投入,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的。

C项符合题意。

  从非选择题来看,创新性突出体现在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探究性上。

  比如,北京文综第40题。

  40.(28分)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回答:

  

(2)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

                甲 村

  问:

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

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

  问:

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

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

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

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接送和旅游餐饮业。

                乙 村

  问:

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

大概1000元。

  问:

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

卖老三样呗,核桃,梅子和大枣。

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

  问:

有村办企业吗?

  答:

还没有。

  对比甲村和乙村,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

(10分)

  这是一道设计形式新颖的创新型试题。

本题设置了对话式情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似乎看到甲村、乙村的村民正在面对面的对话。

设问限定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要求说明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持来增加农民收入。

显然是要考查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题思路:

第一,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依靠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第二,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销服务一条龙经营体系。

第三,要打破原有的单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既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答案:

  40.

(2)

  ①在农业生产上,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而乙村只有传统的老三样,靠天吃饭。

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②甲村不仅生产蔬菜、水果,还从事产品深加工和销售,而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

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③甲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

这说明新农村的建设要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区的试题设计了“综合探究活动”一类的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江苏卷第39题。

  本题设置了一个学生进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题学习、进行初步探讨的背景材料。

提供了学生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的调查资料,然后设问。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就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2)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的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

  (3)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这道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一方面涉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循环经济。

另一方面,电池回收又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取材既贴近社会,又贴近学生和生活,试题要求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特征。

同时,试题强调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知识,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综合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六)强化思维性

  第Ⅱ套第27题,提供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柱状图,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第Ⅰ套第38(3)、39(7)小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原理的运用,突出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思考和作答时,要求运用演绎思维方法。

演绎的思维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推理过程,用图示表示: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由于试题对演绎思维方法的考查,比较明显,而且都出现在大题上,因此,特别列表展示如下:

  全国三套试题考查演绎的有4小题:

题号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第Ⅰ套38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小前提1: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

  小前提2: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第Ⅰ套39(7)

 

 

内因与外因是辩证统一的

  小前提1: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小前提2: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小前提3: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小前提4:

坚持内因和外因结合。

  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Ⅱ套第39(3)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小前提1:

主观符合客观实际。

  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小前提2:

从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

  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小前提3:

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

  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第Ⅲ套第38题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小前提1:

实践决定认识。

  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

  小前提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小前提3:

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

  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2006年,北京文综试卷考查演绎思维方法的有2道小题,天津卷第39题第(4)小题,也是典型的“演绎式”问答题。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12分)

题号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天津卷第39题第(4)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主观与客观统一

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坚持全面地看问题

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确定的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

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七)显现地域性

  自主命题的省(市、区)文综能力测试和政治单科试题,其中有部分试题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比如,2006年天津试题就有几道题涉及本地。

第23题,以天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讨论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为背景,考查了党的政治领导;第33—35题,涉及天津滨海新区,第33题考查历史知识——水运保证了天津商贸发展,第34题考查地理——海水淡化,第35题考查经济知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不是考死知识,而是考查的活知识,只要具备一定历史、地理、经济知识,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第39题(5)(6)(7)以天津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结构多样的城郊农业为北京材料,主要考查了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本市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发展农业的有关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措施等,第(6)题中也含有经济方面的知识。

  又如,北京文综试题,涉及北京多民族杂居——体现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北京市政府关心市民生活——履行职能,北京奥运——展现中华文化(考查唯物论有关道理)。

  再如,上海政治试题第7题涉及浦东新区服务业改革,第12题涉及出租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第21、22题涉及上海经济生活有关问题,第32题以《上海迎世贸文明行动计划》切入,第33题,要求考生对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提出建议,第35题某企业假冒名牌的事件,第36题涉及上海“平安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有8道之多。

 二、政治备考的主要策略

  通过对2006年试题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预测2007年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向。

这里针对试题特点,谈几点备考策略,仅供参考。

  

(一)夯实基础,把握主干知识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大都是围绕热点专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条件,设计新问题,引导考生运用所学过的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运用,无论试题难易,都突出了考查考生学科主干知识的功能。

因此,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要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准确理解和把握,注意知识的层次性,注意知识的主次,准确把握主干知识。

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考核的政治学科知识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近两年主干知识的考查方式,复习时要全面、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总体把握,形成知识网络,以便能随时从大脑中调动或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

  

(二)选准热点,进行深入解析

  高考不回避热点,这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2006年试题,仍然突出了热点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热点,选准重点热点专题,按专题对材料与相关理论进行整理,阐释这一专题包括的内容体系,指出这一专题涉及的原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只要这样扎扎实实地做了,就会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以人为本,引发人文思考

  关注生活,需要平时的积累和留心,首要条件是热爱生活,并善于对生活进行思考和理解。

  人文素养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进行“扬弃”,准确把握人文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合理因素,使之成为当今中华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今高考的这种引导,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极具价值的。

  (四)强化能力,培养思维方法

  2006年文综试题,坚持并强化了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特别注意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2004年以前的考纲对文综考试提出的是“识记、理解、运用”三方面的能力要求,  2005年考纲关于能力目标与要求有了全新的提法,主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与要求,2006年考纲和文综试题坚持和强化了这些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按照新能力目标与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四个方面的能力。

  (五)瞄准综合,贯通跨科联系

  从近年高考试题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2005年,石油一题,就是地理与经济的综合。

2006年选择题、论述题的设计都加大了综合的力度。

比如,全国高考题中就出现了政治与经济同在一道小题中进行综合考查的情况,这还是第一次,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加大试题综合性综合度。

  (六)适当拓展,开阔知识视野

  2005年文综乙卷39题,答案要点就有拓展。

比如在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就增加“认识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这一要点。

在现行旧教材中是没有的,而在新编的实验教材中却写进去了。

没有学习过新教材的学生是很难写出这一要点的。

在2006年的命题中,全国卷吸取了去年的教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试题控制得比较好。

  由此看来,高考命题,必然会有一个新旧教材的过渡问题。

当前一个时期,命题中出现内容交叉,特别是涉及实验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是在所难免的。

因而,在旧教材教学过程中,对有关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还不仅仅是因为考试的需要。

  在拓展有关知识内容时,其主要依据:

一是高校相关教材;二是全国实验新教材;三是党和国家最近的重要文献。

应当提醒的是,拓展不是无止境的,不是“多多益善”,要注意适度,太多学生受不了,教师同样受不了。

  (七)关注当地,紧密结合本区实际

  特别要提醒的是,自主命题的省(市、区),应当关注本地的有关问题。

第一,要了解本地地理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要了解本地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及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要了解当地近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当地党政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重大方针政策。

三、2007年政治备考的重点热点

  2006-2007考试年度需要把握的重点热点比较多,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供整理其他专题借鉴和参考。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背景材料】

  2006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把“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必须把握好的五个政策原则之一。

并指出,重点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在优化结构中促进经济总量平衡。

坚持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

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

  【热点简析】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重要性:

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4.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1)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2)要处理好进口与出口、利用外资与扩大境外投资的关系。

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3)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4)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

  (5)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考点链接】

  1.经济常识主要有: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3)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国家宏观的目标和手段;(5)财政、税收、信贷的作用。

  2.哲学常识主要有:

(1)唯物论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适度的原则;(3)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政治常识主要有:

(1)我国国家职能;

(2)对人负责的原则;(3)依法治国的原则;(4)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创新题例】

  材料一:

2006年3月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有:

  ①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②为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并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③针对柴油等农资涨价问题,中央财政2006年增加125亿元补贴资金,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直补。

  ④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

  ⑤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提出,2007年要用“更大气力”推动对外开放,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⑥2006年以来到2007年2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