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734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1)材料一中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指唐朝末年的什么现象?

(2)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什么官职?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什么政策?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

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

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

赵匡胤大笔一挥:

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

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

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

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防,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宋太祖说的“内患”主要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防”?

(3)材料二、三体现了宋朝哪一国策?

(4)该国策对宋朝有什么影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

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

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

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材料二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

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宋太祖为解决“武将专权”之弊采取了哪些措施?

后来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国策?

(2)材料一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也是“财权集中”,为此,宋太祖又是如何做的?

(3)依据材料一分析,为何宋代“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而唐代则不然?

(4)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8.北宋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了新的政策,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宋朝: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宋初大将曹翰的《退将诗》: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朝谚语: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北宋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材料三: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劝学诗》宋真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3)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有哪些深远影响?

材料五: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六:

(注:

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

(4)根据材料五、六和教材内容,谈谈这种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1)北宋建立于哪一年?

建立者是谁?

材料一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指唐朝末年的什么现象?

(2)为了“制其钱谷”,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了什么官职?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什么政策?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自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兵”问题,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

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12.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人物图像。

材料二:

当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材料三: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谚语

(1)材料一图片的人物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一代君主。

请说出他的姓名以及建立的朝代名称?

(2)此君主针对材料二的“夺其权”、“收其精兵”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是由当时政府的哪一政策的实施导致的?

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适应这一政策,政府在发展文教事业方面是如何做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司马光《传家集》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的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

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

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枢密院掌握调兵权。

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摘编自人教网《宋朝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太祖”指何人?

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1)宋初设通判的目的何在?

为达到此目的,宋朝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怎样的政策?

分析这种做法的利弊。

材料三:

如图

(3)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曰:

自天下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太祖太宗一平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太祖是通过建立宋朝,又采用方针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北宋是如何夺藩镇之权。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采用什么治国方略?

并指出其利弊?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二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

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宋太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派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以上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时期的什么政策?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

“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

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

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1)根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材料中找出赵普给宋太祖提出的解决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的具体做法。

(3)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首先就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其次,他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第三,他还经常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将领经常调动,不得久任。

……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既是为了使士兵知艰难、识战斗,更重要的是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卷》

材料二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摘编自人教部编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为防止武将专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派遣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所体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实行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25.材料一五代存在的时间自公元907年至960年,只有53年。

十国先后存在的时间自公元891至979共88年。

史学界一般把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960年北宋代周这一段历史称作五代十国时期。

但是当时并不是只有五代十国。

在北方还有契丹政权;在河西有曹氏政权;在云南有大理政权。

材料二(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填C。

(1)五代共存在88年,十国共存在53年。

(2)史学界一般认为,907年后梁的建立揭开了五代十国历史的序幕。

(3)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使人民灾难深重。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5)五代十国时期并非只有五代十国,还有契丹等政权。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1)从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这一政策实行有何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策略(列举两点),并分析其利或弊。

(4)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

这产生了什么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赵匡胤在哪一年被拥立为哪个朝代的帝王?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8.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的状态。

后B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宋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定都,史称南宋。

(2)北宋与之议和签订盟约,这次宋辽议和史称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怕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1)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谁?

内患”主要指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30.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一一《文献通考》

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捺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