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708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docx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DOC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

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

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

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

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

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

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

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

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

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

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

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

孙先生临终前嘱咐: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

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

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

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

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

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

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

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

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

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

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

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

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

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

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

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

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

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

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

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

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

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

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

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

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

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

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

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

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

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大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墓道尽头是平台。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

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

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

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

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

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

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

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

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

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

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

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

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

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

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

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

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

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

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

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

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

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

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

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

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

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

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

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

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

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

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

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

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

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

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

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

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

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

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

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

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

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

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

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

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

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

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

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

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

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

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

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

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

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

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

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

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

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

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

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

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

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

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

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

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

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

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

  谢谢大家!

 

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历史遗迹—南京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总统府。

自明初以来,这里多有更迭,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

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串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肘。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蒋介石在此就任“总统”。

各位下车后,请向南看,马路对面是一面钢筋水泥建成的总统府照壁,面前有一汉白玉石碑,碑上遒劲有力的行书“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

这是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广西金田村起义100周年而立的,纪念碑两侧为高大的雪松。

大家对总统府大门都不陌生,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见过。

这座西洋古^式大门建于1929年。

原先,门是木结构传统衙署前的辕门,后嫌其气势不足而改建。

门楼仿古罗马风格,有八根圆柱。

这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房、卫士室,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

1948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

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被摘下。

进入大门,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

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

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

当年,大殿粱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

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

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

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

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

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清代总督署花厅),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

如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

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的上海。

在清朝,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两江总督始于康熙四年,管辖范围仅决于直隶。

这里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大堂是根据史料模拟陈设的。

大堂为商讨军机和拜祀的地方。

正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额匾。

两侧放置总督职衔牌,公案旁有两把杏黄伞,这是封疆大臣出行仪仗中必不可少的。

公案后屏风为朝阳、仙鹤和海潮图案。

大堂两旁有一对联: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为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撰写。

其意为:

就连圣贤人也有差错失误,我愿下属你们常针对我的不足提意见;我希望下属如师弟个个功成名遂,我方安心。

两旁耳房,分文左武右,为休息室。

史料陈列馆门上横匾“清风是式”由乾隆所题,赐予总督于化龙。

里面介绍了1842年以来近代史上11位有影响的总督。

分四部分内容,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

另外,对总督仪仗也做了介绍。

出厂两江总督史料馆向北,我们就来到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名由胡绳题写,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是请苏州古建专家和工匠依当年形制仿建的,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

展览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会风情、兴政建制,天京内讧和天国倾覆,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

现在我们就去总统府参观蒋介石和李宗仁当年办公的地方。

经过走廊,来到一静谧小院。

这幢两层小楼就是子超楼—国民政府的中枢办公楼。

子超楼为西洋式楼房,建于1934年,均采用进口建材兴建。

这幢小楼共耗费银元十多万元。

1935年底完工,1936年开始启用。

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

1948年5月,蒋介石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并被选为总统,故此楼又称“总统府办公大楼”。

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有关机构曾在此地办公。

现在我们就进入子超楼参观,请大家依照规定路线向前走。

一楼是文书局(第一局),管七科一室。

它由政府文官处管辖,后由总统府秘书长领导,主要管理中枢文告、政令和玺印、文印。

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

秘书长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

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办公室。

李与蒋政见相左,派系不合,故此办公室形同虚设,李一直在傅厚岗官邸办公。

南面套房为蒋介石的办公室,共有三间。

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一张特制的皮转椅,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

办公室东间为蒋介石的休息室,配有卫生间。

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三楼是新复原的国务会议厅,正北墙上有一汉白玉条石,上有林森亲笔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横额上有孙中山像和中华民国国旗。

南面墙±是蒋介石着大元帅戎装礼服像。

屋顶有法国制造的吊灯,室内清一色长桌配高靠背皮椅。

正中朝南是蒋介石的专席,此椅比其他的要大得多。

国务会议组成人员一般为:

正副总统、五院院长、当然委员和另设委员。

每两周开会一次,主要讨论制订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预算、任免官员和总统交议之事等内容。

各位游客,处于总统府中轴线上的几处景点就参观完了,现在我们去西花园—煦园参观游览。

前面说过,总统府的前身是汉王府。

汉王指的是陈友谅之子陈理的封号,因这里是朱元璋为他建造的府邸而得名。

后来陈被遣送去了高丽。

永乐一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也居于此,故又称煦园。

现存部分是当年汉王府的西花园,所以煦园也被称为西花园。

滑康熙年间、曹玺、曹寅父子(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曾在设于煦园的江宁织造廨署任职。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场景,就取材于此。

煦园,占1.4公顷,可以分三个部分游览。

一是园门前的小院;二是东半部以建筑山石为主的园林,三是西半部以瓶状水池为中心的园林。

现在我们依次参观。

东侧外门原为歇轿处,门额砖刻“璇原”,内门额刻“飞黄”,均为清末两江总督衙署原物。

进入东侧外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落,粉墙上洞开一园门,上额题“煦园”。

别看它只是个小院落,却是整个园林的“序”。

园门上点明“煦园”,像是开题。

小院高墙,有利于游人收缩视线,从心理上做好细品慢究的准备,真正领略园林的“真谛”。

小院中,高墙最为引人注目。

高墙,是安全的需要,但从园林艺术而言,真正功用是遮挡,符合古人含蓄、不事张扬和财不外露的思想。

为避免呆板,高墙的墙脊做成波浪形,称为游龙脊。

因其状若云头,又称为“云墙”或“龙拱墙”。

园门呈圆形,称为月亮门、月洞门或月门。

透过园门远观园内景色,如对明镜,意趣无穷。

小院左前方,有太湖石堆起的土台。

上方的这块湖石外形很像跃起的鲤鱼,正合鲤鱼跳龙门之说,不仅使小院顿生盎然情趣,还暗喻了生活富足、年年有余、飞黄腾达等好彩头。

此石虽难与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玄武湖观音石相比,但神韵独具,也堪称一绝。

从月门入园,大家慢走细品。

左边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

此谓开门有山,入门见亭。

有石阶可登顶。

假山有如影壁,用来隔景,可造成悬念,激发游兴。

假山的西北是“桐音馆”。

桐音出典于《后汉书.蔡邕传》:

“吴人有烧桐木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因说而裁为琴,果有美音。

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

”所以桐音即琴音。

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说俞伯牙抚琴,惟钟子期闻而知雅意,有高山流水之想,俞遂引钟为知音。

钟死后,伯牙因知音已逝,从此不再抚琴。

所以琴音又引申为知音。

故桐音者,知音也。

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

“桐音馆”三字为林散之先生题写。

西南的一亭双顶就是方胜亭,俗称“鸳鸯亭”。

这也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

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

亭基方胜,上为双顶。

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

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在枇杷和桂树的掩映下,十分生动。

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

亭里可见一些龙风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

走进方胜亭,东观假山上的六角亭,西览水池中的不系舟,又是一处左右逢源的佳景。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花园西部的水池边。

水池形如巨大的花瓶,池壁所砌的青砖都是太平军从明故宫城墙上拆来的。

花瓶是中国的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

过去客厅案桌上必放置花瓶,取意为平静、平安、平和、太平等。

太平军将水池砌成瓶状,应是取平等之义。

我们姑且称其为太平池。

也有称为太平湖的,但因四壁都砌了砖,故称池更为贴切。

太子池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榭(又称忘飞阁)和夕佳楼。

一座曲折的小石桥通往不系舟,入口处是太湖石叠成的门洞,依稀像一个繁体的“寿”字。

这种叠石称作相形叠山。

据说是由叠山高手作为相士,他边相,工匠边叠,叠出的假山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这个“寿”字假山就是相形叠山的神来之笔。

据传,每走过这里一次,可添一次寿算,久之就能长命百岁。

前面就到了不系舟。

这是一座建于水中的石舫,故称“不系之舟”。

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造的。

船形若江南花船(一种游览时吃船菜听小曲的船),肪下是青条石的船身,舱为木制,上覆卷棚瓦顶,长14.50米,船头宽4.63米,尾宽4.56米,棚高2.77米。

舫,俗称旱船,一般分为三部分。

头舱俗称纱帽厅,占全舫的二分之一;中舱一隔为二,旁设木窗,供人宴饮观赏;后为尾舱。

不系舟分为前后两舱,前舱以一套根雕家具布置成客厅。

全船木雕十分富丽堂皇。

门楣上雕刻的蝙蝠、梅花鹿、山猫(兽)分别喻意福、禄、寿、其他还有牡丹、万年青、仙鹤等,都是长寿富贵之意。

石舫门柱上有木雕彩塑狮子两个,额部有“王”字。

匾额原为乾隆所题,已无存,现为书法家费新我左书。

乾隆、洪秀全、孙中山等都曾于此休憩。

江南园林中石舫较为常见,此处乾隆称其为不系舟,又是何故呢?

我们可以从唐太宗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

唐太宗告诫太子李治(高宗)说:

“是以庶黎比做水,君王比做舟。

水亦载舟,水亦覆舟。

“就是说,要善待百姓,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可见,乾隆称其为不系舟,是说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如磐石。

沿着小石桥,我们来到太平池的西岸。

位于池西的夕佳楼,双层檐顶,二面临水。

取名夕佳,意为黄昏赏景佳地。

夕阳西下,登楼而望,亭、台、罔、榭,无不光彩四射,水中倒影亦是摇曳生辉。

夕佳楼围以曲栏,名为“吴王靠”。

因过去的绘画作品中常见仕女临水半倚,团扇轻拂,故又称“美人靠”。

夕佳楼西的平台上有木廊可通,台上有一“五爪团龙壁”。

壁为九块水磨青砖雕刻而成,面北而立,极富动态,疑为天王府遗物。

凉台旁接高墙,起伏似龙,上盖龙凤瓦当,极似龙麟。

在水池西南,有一四方亭,名为“望亭”。

此亭上虚下实,上部为望楼,地势最高,能俯视全园。

下部为方室,即“印心石屋”碑亭。

正中有一方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