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887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docx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数学语言所特有的抽象性、概括性、简洁性、逻辑性使一年级小学生较难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造成学习数学时遇到很多困难。

本文从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在交流中提升数学语言、在情境中应用数学语言五方面提出了培养策略,以有效引导一年级学生能准确、简练、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呈现自己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一年级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毕业后,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经历,越来越深地感到,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

同样的数学课堂,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执教,孩子们的反应,尤其是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意义,其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截然不同。

很久,我一直在思考。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少了孩子们精彩的展示,我们的课堂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也是失败的。

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表达对低段尤其一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

所以,我决定从2013年3月开始,以所任教的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在我的课堂中,尝试培养孩子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逐步学会用准确的、通顺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孩子们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会学生倾听,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不够完整,甚至更多使用的是生活化语言,语句不够规,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上的语言。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听清伙伴的回答,那么必定会由“会听”到“会说”。

所以,要使学生会“说”,首先是要学生会“听”,给学生一个辅助的拐杖,学生才能在模仿中把数学化的文字语言说正确,说规,从而为理解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例如,一开学学习《我们的教室》时,学生就接触了数量,而学生往往喜欢用“个”或“只”:

4个人、6个凳子、6只椅子……来表达,所以,老师就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在训练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例,通过教师读引领、学生榜样示、及时纠错强化等训练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记忆。

不仅开学第一课,在以后的看图说话、加减法算理的叙述时都应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又如《我们的教室》一课,是通过说一说教室里有那些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对个数进行正确规的口头表达习惯。

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的教室和主题图,通过“教室里有……”、“桌上有……”等句式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完整地说,为今后学生将图形语言(看图说话等)、符号语言(比多比少等)用文字语言完整地进行表述奠定基础。

听是说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所以应重点抓好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倾听中模仿正确规的数学语言。

课堂上,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倾听,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重复别人的回答,让优等生评价、补充别人的发言。

教师适时引导、示,通过师生、生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促进“说”的能力的提高。

二、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要掌握数学语言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数学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几种数学语言间“互译”能力的培养,通过“互译”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因此,应重视数学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数学书没有语文书那样强的阅读性,尤其一年级的数学书插图比文字占的比重更大,有时整个页面,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因此不需要指导学生阅读。

实则不然,数学书中的某些插图,其实是一种图形语言。

在描述数学概念或关系时,图形语言的描述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描述提供了直观表象,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数学符号语言的意义和涵奠定了基础。

因此图形语言易懂、易学,是理解和把握符号语言的扶梯,尤其在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比一比》时,就可充分利用几种语言的“互译”,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步:

指导学生观察图形语言:

此题是实物进行比较,教师可用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

”、“左边有几个?

”、“右边有几个”,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初步感悟到你表达的题意:

“左边有6颗糖葫芦,右边有8颗糖葫芦。

第二步:

指导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用文字语言口述比较结果:

“6颗糖葫芦比8颗糖葫芦少”或者“8颗糖葫芦比6颗糖葫芦多。

第三步:

指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在比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符号语言:

“6<8,读作:

6小于8”或者“8>6,读作:

8大于6”。

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的基础上,随着教师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环环相扣的“三部曲”式的“互译”能力训练,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得到逐步提升。

像这种图形语言也能通过媒体、板书等形式展现,但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我们的教学不可能脱离书本。

即便使用媒体等形式展现图形语言进行讲解,最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书本——阅读数学书。

当然,不一定阅读同一道题目。

当学生学会阅读数学书以后,他们在翻阅数学书时,数学语言又在他们头脑中重现,他们在复述时,也会得到一定的提示,避免成为“空想数学”。

三、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

作为教师,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然也要避免为操作而操作。

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知识的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表达的过程,只有让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含义理解的目的。

如教学《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双色片”来理解“凑十法”,强化数学语言。

 

第一步:

让学生在20数板上摆出9个双色片。

第二步:

让学生再摆5个双色片。

学生可能会出现书上小巧和小胖那样的两种摆法。

小巧:

将加数9和5一个接着一个摆出来。

小胖:

是将加数9和5上下分开摆出来。

(此时,对于学生来说“数出5个双色片摆在数板上”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后面教师的引导与计算过程的表述。

第三步:

交流两种摆法。

在交流中,对每一种摆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将直观的图形语言转化为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

“把5分成1和4,9+1=10,10+4=14”或者“把9分成5和4,5+5=20,10+4=14”,进一步突出“凑十”的重要意义。

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四、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数学语言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思维特点等不同,导致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把形象直观的观念和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交流提升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的交流主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的交流,使学习困难生也有表达的机会,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1.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有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交流方式。

如,巩固“数的分与合”时,就可进行“我说组成你猜数”的同桌交流游戏;在教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也可让同桌通过互说计算过程来巩固算理……通过这样的交流,既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又鼓励学生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交流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师生交流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通过提问、讲解、提示、倾听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互动式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数学语言,培养数学思维。

师生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与引导,要避免“启而不发”或“未启而发”现象的发生,教师应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能顺利进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小组讨论的作用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采用小组交流比同桌交流更合适。

由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互动交流,使每个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学生会更主动地思考、倾听、表达以及灵活运用新知,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难题,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

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在提升数学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

第一学期,学生处在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逐步过渡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建议以同桌交流为主。

第二学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身心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比第一学期成熟,可逐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

通过数学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他人的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五、精心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应用数学语言

有位儿童家说过: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天生的玩家”、“他们应当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听数学语言的使用。

”学生有了“说”的欲望,教师应该适时为他们营造“说”的氛围。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产生学习的自我需求,从而更加愿意“说话”。

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与组成、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几句话”:

“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

”“你能说一段话,把10和第十都用上吗?

”学生会说:

“我衣服上有10粒纽扣。

”“排队时我站在第十个。

”“看电影时,我坐在第十排的第4个座位上。

”……这样说一说,不仅加深对10的认识,还谈论了10,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机会,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说”促“思”,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

 

颍泉区屯小学利

201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