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697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docx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第一次世界大战_高一历史教案_模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

2.思想教育目标:

①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②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

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③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②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2.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时数:

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投影仪、挂图、电视、放相机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

[导入新课]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

(板)

1.大战的原因(板)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肥肉”,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2.巴尔干危机(板)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

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

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

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

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

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

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先后经过了两次巴尔干战争。

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P35——P36小一段)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

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

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

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

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

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波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请看录像《萨……事件》。

(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

3.萨拉热窝事件(板)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奥匈帝国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以后的一周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

(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战爆发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越出了欧洲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卷入了战争的旋涡。

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

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

19C末20C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

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8月3日宣布中立。

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另外,1914年,马恩河会战后,形势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

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

5月23日,对奥匈宣战。

意大利的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二、大战的进程(板)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

(板)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

(挂《大战形势图》)

(1)德奥:

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1905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

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

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

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

“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

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18天时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

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2)英法俄(板)

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

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

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

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

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法国主要是执行总司令霞飞制订的《第十七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法军在西线集结了大量的兵力。

但由于法国当局既害怕德国的进攻,又对德国的实际兵力估计不足,以为德国两线作战,法国可以实现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进攻。

因此,十七号计划将兵力全部集结在法德边境,而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未设防。

战争开始前,德军在德比边境上大批集结,法国虽有觉察,但却没有引起注意,结果使法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坐失战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俄国的计划是采用两种方案:

如德、奥军队共同进攻俄国,俄军就按“┏”号方案行动,大部分兵力对付德国。

如德国主力对付法国,俄军就按“A”号方案行动,以主力进攻奥匈,集结于波列斯耶省以南,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

虽然法俄协定曾规定:

战争一旦爆发,俄国需在动员的15天后集中80万大军进攻德国,以吸引德军,减轻西线法军的压力,可是,俄国仍将军力分两部分,而且主力对付奥匈。

很明显,这是符合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只有战胜奥匈,俄国才能夺取加里西亚的千里沃野,统治整个巴尔干,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同时,可以肢解奥匈,从南面打击德国,俄的这一在东线一举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的举动,说明它既要谋得本国利益,又要应付和法同共同议定的军事义务,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总是既勾结,又斗争,各谋己利,不顾盟友,这是帝国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战争开始后,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P37表)。

2.三条战线(板)

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在那里,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国对德、奥作战;巴尔干战场是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

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

3.重要战役:

(板)

1914年8月4日,德军主力侵入比利时,企图突袭法国北部。

8月下旬,德国摧毁了比利时军队和英、法联军的抵抗,通过比利时,直逼巴黎。

9月初,在巴黎北部马恩河附近同英、法联军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

(1)马恩河战役(板)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

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

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150万,战斗十分激烈。

9月10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

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

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

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

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

“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8月底到9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

(2)马祖尔湖战役(板)

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1915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

1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

1916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

2月和7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

(3)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板)

(P38小)在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200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

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

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1916.5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4)日德兰大海战(板)

是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6.5.31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

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

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

6月1日,战役结束。

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101艘,英国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11艘,损失2500余人。

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

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封锁,物资日益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几次大的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伤亡人数近300万人,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

而此时俄国爆发的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三、大战的结束(板)

1.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沉重打击:

(板)

(问)为什么交战国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呢?

(P39小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战争也教育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推动着各国人民反战运动不断高涨。

沙、俄是当时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革命形势也最为成熟,因此,在沙俄最早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俄国革命的胜利和退出大战。

(板)

(问)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沙俄呢?

(P39大二)俄是当时帝国主义集团中最腐败、最落后、最凶恶、最反动、最衰弱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它不仅集合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矛盾(工、资;农、地;帝、殖;少数民族、沙皇政府;帝、帝),而且矛盾相当尖锐。

其次,第二国际破产后,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

正因为这样,1917年,沙俄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但新政权被资阶掌握,他们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资阶政府,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坚决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3.美国的参战(板)

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4年8月4日发表“中立”声明。

(P39下漫画)当时,美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威尔逊以“使美国免于战争”作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

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

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

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

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

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

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

教学用具: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

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

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

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带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

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

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

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

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

使学生认识到:

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封建文化的高峰——五彩缤纷的艺术

北京市第49中学赵静东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盛唐书法家颜真卿及与欧颜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画圣”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著名音乐家、唐朝健舞和软舞、体育运动——马球和足球等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及体育运动都有高度发展,尤其是书法及石窟艺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代。

教师通过讲述莫高窟壁画、雕塑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诱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练习书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方面都有哪些成就?

2.导入新课隋朝时期非但科技、文学等方面有光辉灿烂的成就,而且艺术和体育运动也有新的发展成就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3.讲授新课

一、书法的高峰(板书)

1.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板书)隋末唐初时期的书法风格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此时书法家辈出,并且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展示投影片并播放古筝乐曲)注:

此片制作时最好采用翻折方法,讲哪部分翻开哪部分,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表格。

)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颜真卿,世称颜鲁公。

他的字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

同学们看,这就是颜真卿的手迹。

(向学生展示颜真卿的书法)他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的风格。

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颜体”。

他与柳公权的书示并称“颜柳”。

颜真卿的书迹有18种之多,留存至今的仍然不少。

史学前辈范文澜先生曾说:

“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草圣”张旭和怀素和尚的“狂草书”张旭和怀素和尚的字也独具特色,他们的字里还凝聚着一种特殊的狂劲。

请同学们看课本P59—P60的小字。

(学生看完后教师讲述)“狂草书”是草书的一种,汉初时候开始通行的草书称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来发展为“章草”。

汉末,有人又创造了“今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草书。

到了唐朝,张旭、怀素把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随讲时随放映投影片)唐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