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学案选修3.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学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学案选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学案选修3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目标导航]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重点)。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难点)。
一、大战初期的状况(第一阶段1914年)
1.战线
(1)西线:
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英、法对德作战。
(2)东线:
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军队作战。
(3)南线:
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
(4)其他:
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
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战况
(1)西线:
德军于1914年侵入比利时,并于9月初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军统帅霞飞重新调配英法联军的力量,转入反攻,展开马恩河大战,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俄军展开了对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的进攻。
在东普鲁士,俄军的突入迫使德军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在加里西亚,俄军击败奥军。
年底,东线战事转入了相持状态。
(3)南线:
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塞军连续击退奥军攻势,把奥军赶出塞境。
(4)其他战线:
日本攻占了太平洋上的原属德国的一些岛屿,并侵入中国山东,占领青岛;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进而占领伊朗的阿塞拜疆;英军攻占波斯湾,占领了中东的一些国家,又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埃及。
[思维点拨]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
英法的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
2.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
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
3.正确认识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挽救了巴黎,稳定了西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二、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
1.1915年:
德国把进攻的重点转向俄国,妄图迫使俄国单独媾和,在东线攻势中,虽然攻占了大片土地,但其目的并没有达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2.1916年:
德军重点转向西线。
协约国也企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
(1)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德军向凡尔登疯狂进攻,6月德军发射毒气炮弹,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产。
(2)索姆河战役:
为了配合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次战役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该战役迫使德军暂时放松了对凡尔登的攻势。
(3)日德兰海战:
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英国损失虽大,但仍控制着制海权,德国海军被迫退回北海基地,战争的态势愈来愈有利于协约国,德、奥海军开始陷入窘境。
(4)空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对人类战争史产生巨大影响。
[易错提醒]
1.凡尔登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德国开始走下坡路。
2.对参战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战争,它凸显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史论要旨]
1.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是巨大的消耗战,这不利于同盟国集团。
2.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
三、美国参战(第三阶段:
1917年)
1.背景
(1)经过战争消耗,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年1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给英美的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2.概况:
191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参战案,正式对德宣战。
3.影响:
推动一大批中立国倒向协约国,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知识图示
主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
史料一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史料二
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
[史料解读]
(1)通过两组数据说明西线战役规模大,伤亡惨重,战争具有残酷性。
(2)三幅图片反映出飞机、毒气、坦克被用于战争,说明科技发展为战争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也使战争更加残酷。
这表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问题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中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什么特点?
答案 ①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②战争规模空前,异常残酷。
(2)史料二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 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
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史论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
(2)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1)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2)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主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史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
……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
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战速决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新编世界近代史》
史料二 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必要时,我们将竭举国之力,以抑制和摧毁它的野心和实力……因而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而作战。
——美国总统威尔逊
史料三 到了20世纪则改用诱敌法:
发动一些进攻,但并不期望获得重大战术成功,只为了迫使敌人更快地用尽其资源。
一位英国将军直率地说,钱袋最长的一方必将取胜。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史料解读]
(1)说明马恩河战役挫败了德国的攻势,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是德国战略上的失败。
(2)说明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这进一步加剧了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力量的不平衡,加快了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3)说明现代战争更加强调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的强大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障。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答案 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依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美国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对一战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变化:
由保持中立到宣布参战。
影响:
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战争形势更加有利于协约国集团;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使一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3)你认为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原因:
同盟国物质资源缺乏,即经济实力上处于劣势。
特点: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史论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实力:
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
2.战略失误
(1)“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国内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使同盟国集团各国内部的矛盾明显加剧。
4.国际形势:
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3)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学习思考]
1.提示 日本利用西方列强交战之际,达到夺取德国殖民地、称霸东亚的目的。
2.提示 德国人信奉残酷战争的理论,在凡尔登地区对法军进行打击,结果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
因而,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提示 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并没有扭转海上的被动局面,英国依然保持着制海权。
这一结局突显了德国物资劣势和协约国物资的优势,战争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德奥集团。
4.提示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其国家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自我测评]
解答
(1)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于1905年就制定了德军东西两线作战的计划,即趁俄军未充分动员之际,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击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但战争一爆发,德军就陷入了东、西、南三线和海上战线同时作战的局面。
(2)1914年,德军侵入比利时,并于9月初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军统帅霞飞重新调配英法联军的力量,转入反攻,进行马恩河大战,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
[材料阅读与思考]
解答 美国参战的原因及目的:
同盟国击沉美国和其他中立国家的船舶,向全世界发起了挑战;威尔逊宣称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的权利而参战。
不同意。
战争初期,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
随着战争的推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在交战双方精疲力竭之时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以掠夺战利品,维护美国利益。
1.一战爆发初期,各国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战场局限于欧洲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战争的残酷性尚不明显
D.人们预计战争时间不长
答案 B
解析 一战初期,民众深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积极支持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
2.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的典型阵地战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
作战的双方代表了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即( )
A.同盟国和协约国
B.轴心国和盟国
C.北约和华约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答案 A
解析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的一次著名战役,交战的双方即同盟国和协约国。
3.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是在( )
A.英法参战后B.俄国参战后
C.德国参战后D.美国参战后
答案 D
解析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这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威尔逊在演说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与同盟国进行的战争。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2)不同意。
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一国的正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解析 第
(1)问应该分析交战双方的因素,既要有德国国家实力的分析,又要分析协约国的经济状况。
第
(2)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得出本次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基础达标]
1.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的胜利信心百倍,他向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西线速胜的信心被打破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2.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答案 D
解析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整体实力是不能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相比的,德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计划,最怕持久消耗、两线作战,而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最怕的局面出现了。
所以,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3.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上的一幅漫画。
画面上,鹰的嘴中衔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美国总统威尔逊对鹰说:
“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
”该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
A.美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B.美国利用“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
C.美国借助大战之机向亚太地区扩展势力
D.美国打着和平的幌子谋求欧洲均势
答案 B
解析 鹰的嘴中衔着的橄榄枝虽然象征和平,但鹰好战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鹰实际上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看出美国以“中立”为掩护,大发战争横财。
4.“我们(参战)的动机并不是复仇……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动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正义和权利
B.美国参战是为了帮助进行正义战争的协约国集团
C.战争态势的发展对协约国不利促使美国急于参战
D.美国认识到如果德国获胜必将是其争霸世界的对手
答案 D
解析 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而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其最大障碍。
5.《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顺序排列题,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年、1915年、1916年。
第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的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C。
6.某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重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
答案 D
解析 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
“同胞们,国家需要你。
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
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兵力投入和伤亡人数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多个师
130多万人
材料三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
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
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
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
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答案
(1)马恩河战役。
意义:
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规律:
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
原因:
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被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
(3)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征兵海报。
当时巴黎街头到处可见征兵的海报。
法国人约翰就在这时参军了。
法国的征兵海报
材料二 亨利、科勒和约翰都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下列分别是他们对战争的一段回忆:
亨利:
很多战争场面我不愿再回忆。
这次战役(凡尔登战役)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
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伤亡的代价。
科勒:
我们这场战役(索姆河战役)规模比你们那场还要大,伤亡人数比你们多了一倍。
人死得太容易了,仅战争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了6万多人!
真惨啊!
约翰:
马恩河战役死的人也不少啊!
战斗只有短短的5天,双方共伤亡34万多人,平均一天也超过6万人了。
图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二 某战役后的城市
某战场一角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飞机作战
(1)材料一中法国人约翰最有可能去欧洲的哪条战线?
作战的对手是谁?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哪些战线?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及图片反映了战争的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
(4)试分析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
(1)西线。
对手:
德军。
东线和南线。
(2)伤亡人数多,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
(3)新式武器:
飞机、毒气弹、潜艇、坦克等。
(4)①战争规模扩大,带来了战争的升级。
②战争范围扩大。
③战争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