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697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十章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十章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十章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十章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能力.docx

《第十章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能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能力.docx

第十章能力

第十章能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明确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了解能力的个别差异。

了解如何对能力进行测量。

了解经典的智力测验,学会计算智商。

了解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掌握培养和提高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与时数】

讲授法、测验法,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能力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因素。

人的活动一般比较复杂,要想保证某种活动的顺利完成,不是单靠某种能力就能胜任的,而是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为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就是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叫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

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进行以下四种划分: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表现并为各种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一般能力最集中地体现在认识活动中,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一般能力的综合就是智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领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能力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成分的多少,可以将它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文化的关系,可将能力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的是一种先天的、能够适应不同活动并且与过去经验无关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短时记忆能力、知觉的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晶体能力指的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

它包括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根据能力应用的不同方面,可以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能力与知识经验不同。

能力也不同于技能。

总之,知识、技能同能力不能混同。

婴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都不多,但其能力发展却前途无量。

年长者知识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程度高,但其能力发展却越来越慢。

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

其次,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又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

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展了各种能力。

第二节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能力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能力测验来进行的。

能力测验是测量个人能力差异的一种工具。

能力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智力测验

(一)斯坦福-比奈量表

智力商数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数,其计算公式为:

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

(二)韦克斯勒量表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

IQ=15Z+100

公式中Z代表将测验原始分数转换成的标准分数。

离差智商的计算原理是假定各年龄组受测者的智力测验成绩均为100,标准差为15。

这样计算出来的智商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年龄组中处于什么位置。

二、特殊能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量是指对特殊职业活动能力的测量。

这类测验主要用于职业定向指导、就职人员选拔和安置、儿童特殊能力的早期诊断与培养。

(一)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二)美术能力测验

(三)音乐能力测验

三、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属于一种特殊能力,它所产生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目前,最为著名的创造力测验有美国南加州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一)美国南加州大学创造力测验

(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第四节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与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人的能力是以先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经过个体的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一)遗传素质

生物将前代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机能特点,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后代从前代那里获得的解剖生理特点就是遗传素质,遗传通过素质影响儿童的能力发展,可以说,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前提。

(二)环境因素

遗传素质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1.产前环境

2.营养状况

3.家庭早期经验环境

4.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三)个人实践活动

二、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能力?

简述能力的分类。

2.如何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举例说明能力的个别差异。

4.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5.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第十一章气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气质概念。

了解气质学说。

掌握气质类型及其行为表现。

明确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了解气质测量的方法。

明确气质与教育的关系。

能够应用气质原理分析自己、他人的气质类型特征,并能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气质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时数】

讲授法、测验法,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气质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关于气质定义的理解,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第二,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即先天因素占主要地位。

气质较多地受神经系统类型的影响。

第三,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二、气质的学说

(一)气质的体液说

(三)气质的体型说

(四)气质的血型说

(五)气质的激素说

(六)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第二节气质类型与气质测量

一、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气质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性的典型结合。

气质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但最常见并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是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一)胆汁质

(二)多血质

(三)黏液质

(四)抑郁质

二、气质的生理基础

关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如第一节介绍的体液说、阴阳五行说、激素说等。

但是,一般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独特结合,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1制过程。

这是一种易兴奋、不易安静的类型,也称之为兴奋型。

2过程都较强,且两者容易转化,以反应灵敏、活泼、能很快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为特征。

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最完善的类型。

3制过程都较强,但两者相互转化不灵活。

新的条件反射容易形成,但不易改造。

4

很弱,而且弱的抑制占优势。

无论哪种形式的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神经过程的承受能力小,也叫抑制型。

三、了解气质类型的意义

人的气质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影响人的实践活动的进行。

因此,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对于培养和选拔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二)气质本身不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三)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

(四)在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手段,方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学习和研究气质类型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气质测量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记录一个人的气质特性,从而作出鉴定。

(二)条件反射测定法条件反射测定法是指在实验室使用一定的仪器使被试形成或改造条件反射,观察在此过程中被试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

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从而了解其气质特征。

(三)问卷法

第三节气质与教育工作

一、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

二、针对气质类型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调控自己的气质【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气质?

典型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各有哪些?

2.简述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有什么关系。

3.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

4.试分析自己的气质类型并指出其优缺点。

第十二章性格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识记性格的概念和性格基本特征。

了解性格类型的不同分类。

理解和掌握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方法与时数】

讲授法、测验法,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性格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那些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上的特征。

二、性格的基本特征

主要有三种

(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表现:

1.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对待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3.对待自己态度时的性格特征。

(二)性格的理智特征

1.在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2.在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

3.在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4.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1.情绪在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2.情绪在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3.情绪在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4.情绪在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四)性格的意志特征

1.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性格特征。

2.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性格特征。

3.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与气质和能力的关系

(一)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关系密切,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气质往往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性格与气质虽然联系紧密,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二)性格与能力

性格与能力同样也是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性格的类型及评定

一、性格的类型

(一)以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确定性格类型

1.外倾型特点

2.内倾型特点

(二)以心理机能来确定性格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依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把人的性格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根据个人的独立性不同来确定性格类型

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弟子。

阿德勒认为,人在竞争过程中,因个人的独立性不同,竞争的结果也不同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类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四)根据社会生活的形式来确定性格类型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从文化、社会学观点出发,根据社会生活的形式,把性格分为六种类型。

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五)以某种或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确定性格类型

二、性格的表现

(一)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二)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

三、性格的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投射法

(四)自然试验法

(五)作品分析法

第三节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一、性格形成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性格的形成期(出生到11岁左右)

(二)性格的定形期(12〜17岁左右)

(三)性格的成熟期(17〜30岁)

(四)性格的更年期(55岁〜死亡)

二、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和自我教育等方面。

(一)生物因素的影响

1.遗传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3.内分泌激素

4.外表特征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2.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很重要3.家庭的结构状况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1.学习过程的影响

2.集体的作用

3.教师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自我完善教育

三、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与培养

(一)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二)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三)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四)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学生部分不良性格的矫治策略

(一)抑郁和孤僻性格的矫治第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这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主动与人进行交往,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三,动员同学们主动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友谊,融化内心的抑郁和孤僻。

(二)急躁和暴躁性格的矫治第一,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急躁和暴躁性格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地加以克制。

第二,注意在学习、工作活动中,逐步养成学习良好行为的习惯。

如做事要细心、有耐心,要三思而后行,并在具体活动中加以训练。

第三,教育学生珍惜与同学的友谊,掌握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用意志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第五,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式,避免感情用事。

(三)改变过分内向的性格

第一,不要刻意去追求完全外向。

第二,要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改变自己。

第三,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别人,不要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傲视一切的印象。

第四,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当别人以友好的态度批评或取笑自己时,应虚心接受意见或以随和的态度表达自己豁达的心胸。

(四)克服自卑心理

针对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看,“悦纳自我”是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特征的最佳武器。

何谓“悦纳自我”?

从字面上看就是愉快地接受自己。

具体地说,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错误,在此基础上完善自己。

因此,“悦纳自我”,首先是冷静而

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要承认自己的短处。

(五)战胜软弱

第一,重塑性格。

第二,坚持自己。

第三,敢于反击,先是学会发怒。

第四,直接反驳。

第五,进行行为武装训练。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有哪些基本特征?

2.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分析自己性格的优缺点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完善。

第十六章学生群体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群体的类型、群体的心理效应。

了解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认识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教学方法与时数】

讲授法、讨论法、测验法,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群体心理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导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有时也叫团体。

群体有三个特点:

(1)群体的成员

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与目标;

(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经常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有自己的规范和心理

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

(一)大型学生群体与小型学生群体

(二)松散学生群体、联合式学生群体和学生集体

学生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集体是为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

一个集体应具备以下几个社会心理的特征:

(1)为达到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而共同活动的方向性;

(2)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必须具有集

体的团结和成员间的心理相容;(3)在成员的交往中,具有同志友爱感与良好的心理气氛;(4)具有必要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三)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四)假设学生群体和实际学生群体

(五)面对面学生群体和虚拟学生群体

三、学校中群体的心理效应

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群体中,是在一个班集体中接受群体的影响的。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产生以下心理效应:

(一)归属感

(二)认同感

(三)群体的支持作用

四、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2.社会懈怠这是群体中他人对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另一种影响。

社会懈怠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活动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活动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

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二)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服从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服从包括两个方面:

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三)去个性化现象

1.“去个性化”概念

2.去个性化的原因

五、群体凝聚力

影响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似性

(二)师生关系

(三)合作

(四)竞赛

第二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一、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示为友好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类型主要有四种:

第一,血缘关系由血缘和婚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家庭、收养等)。

第二,趣缘关系因情趣、志趣相投而建立的人际关系。

第三,地缘关系以地理位置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同乡、邻居等)。

第四,业缘关系以职业、行业、专业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同事、同学、上下级等)

(三)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即:

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

1.社会知觉

(1)对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角色知觉。

从心理方面看,影响人的社会知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刻板印象。

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知觉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1)生理的自我。

(2)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劝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等反应。

2.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应。

3.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4.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等反应。

5.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6.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或拒绝等反应。

7.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等反应。

8.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1)空间因素。

(2)类似性因素。

(3)需要的互补。

(4)能力与特长。

2.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社会文化与社会团体因素。

(2)个性特征。

二、人际交往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所谓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沟通信息和满足人类特有的需要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是人们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和他人,协调相互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

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沟通信息。

2.心理保健。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真诚原则。

3.互助原则。

4.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思考与练习】1.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有哪些?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3.人际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