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283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38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六章 区

域经济发展

学案38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①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②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③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1)气候:

(2)地形:

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答案:

东北大米质量优良,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日温差大等特点。

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区

分布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

农业区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林业和

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主要树种有: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特产主要有:

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等

畜牧

业区

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饲料丰富。

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

(2)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3)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图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

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

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类型

问题

成因

耕地

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

林地、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场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的转变

4.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答案: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

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择题

(经典再现)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

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甲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甲地数值比同纬度大,主要是因为甲地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故C项正确。

受纬度影响的等值线主要呈南北更替、东西

延伸,故A项错误;甲地和两侧所受气压带和风带相同,且都是季风区,故B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的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北气候要素的分布特征。

A选项积温大小反映热量多少。

东北地区跨纬度较广,热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受地形因素(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中部平原地带的热量条件好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即中部热量等值线向北凸出。

综上可知A选项正确。

答案:

A

(2014·

海南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土壤

C.光照D.水分

4.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A.降低运输成本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析:

第3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

,但影响不到早熟。

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A项正确。

第4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源,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3.A 4.D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据此完成5~6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

第5题,由表中土地类型变化可知,湖泊转变为耕地,湖泊面积减小,空

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

第6题,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灌溉农业区,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排除A项,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排除B、D。

答案:

5.A 6.C

(经典再现)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7~8题。

7.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8.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在减慢;而粮食产量波动上升,有些年份出现粮食减产现象;2003年以前,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下降,但两者并不同步;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上升,这显然与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有关。

答案:

7.D 8.C

(2016·宿迁模拟)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km2,1月均温为-21~-18℃,7月均温为21~22℃。

下图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读图,回答9~11题。

9.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水平较低 ②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③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④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0.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

11.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退耕还草,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果园艺业

D.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解析:

第9题,结合该地区的气温数据和土地利用构成可判断出该地形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50年来其耕地面积大幅增加,这与“北大荒”的开发(外来人口涌入)和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增加有关。

第10题,50年来该地区的沼泽地和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也有所减少,湿地和林草地的减少导致其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大大减弱,使得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第11题,该地草地面积比重小,不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

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答案:

9.D 10.D 11.B

二、综合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