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9458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燕子》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燕子》教学设计

2燕子

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郑振铎的《海燕》。

这是一篇轻快伶俐、韵味无穷的散文。

它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燕子的可爱、机灵,创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富有诗意的美。

一美,美在语言,精妙绝伦。

《燕子》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清新,不多的言辞却如诗如歌,有生动的比喻,有形象的拟人,有整齐的排比,有优美的长句,也有精练的短句。

二美,美在交融,相映生辉。

本文将燕子和春天交织起来描写,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象、燕子赶来添趣、燕子飞行轻快和燕子休息的美态,都置于春天这一大背景之中进行描写。

三美,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文章写燕子外形,是客观静态;而“赶来”添趣,在天空中飞掠,则为动态描写。

文章结尾由动及静,勾画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燕子休息图。

针对本文语言、意境、形象方面的特色,教学时应以读贯穿课堂,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更好地体会感受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春天之美的赞赏之情。

此外,要引导学生欣赏语言,在读中“品”,在“品”中读。

在“品”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伶、俐”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散、杆”,会写“凑、拂”等13个生字,会写“乌黑、活泼”等15个词语。

2.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3自然段。

3.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短语,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摘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气勃勃。

2.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感受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换词比较、想象画面、反复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文中重点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燕子的。

3.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1.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气勃勃。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小小姑娘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

屋子造在房梁上,捕捉虫子本领高。

(打一动物)(谜底:

燕子)

2.出示燕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

燕子燕子是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腹部白色。

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吃农作物上的害虫,是益鸟。

燕子总是和春天一同来临。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

是啊!

一到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就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眼中的燕子长什么样?

看到燕子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表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燕子有多么可爱。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2.自由朗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快。

(1)自由读文,圈画出不会的字音、难懂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说一说你如何记住这些生字词。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còu凑成吹fú拂赶jí集jù聚拢xínɡ形成lüè掠过ǒu偶ěr尔zhān沾水疲juàn倦

xiān纤细hén痕迹línɡ伶lì俐双yì翼荡yànɡ漾xián闲sǎn散木ɡān杆

◆多音字:

sǎn散漫散光散文散兵游勇

sàn散播散会散落烟消云散

ɡān旗杆杆塔电线杆

ɡǎn笔杆枪杆杆秤

◆形近字示例:

凑(紧凑)——揍(挨揍)拂(吹拂)——佛(仿佛)

翼(羽翼)——冀(希冀)掠(抢掠)——晾(晾晒)

沾(沾染)——粘(黏液)倦(倦意)——圈(圆圈)

◆部首归类:

亻:

偶(偶遇)——伶(伶仃)——俐(伶俐)——倦(疲倦)

疒:

痕(伤痕)——痛(疼痛)——疗(治疗)——疾(疾病)

◆识记提示:

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形近字的不同偏旁,字的结构加深记忆。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提示:

[凑]左部窄且偏上;右部横间距匀称,撇、捺充分伸展,末笔是点。

[聚]注意穿插,“又”末笔捺改点;下边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撇、竖、撇、

捺,第九笔平撇压横中线,第十笔竖压竖中线。

[倦]左窄右宽,大致等高。

右边的长撇从竖中线起笔,比左边的撇略高,长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竖弯钩收笔于捺脚内侧。

[痕]“疒”,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点、提紧挨竖撇;“艮”偏右,第八笔横压横中线上,第九笔竖提靠近竖中线,末笔捺要舒展,超出“疒”右端,与右边长撇呼应。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及个别指导,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加以理解。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3)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集体交流。

(1)课文每个自然段都是各不相同的画面,你会给这些画面取什么名字?

(示例:

燕子外形图、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燕子休憩图。

(2)根据你取的名字,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3)你最喜欢哪个画面?

哪些词语让你眼前浮现出了画面?

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

预设:

可让学生谈一谈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对应段落的重点词语,并朗读相应段落。

四、研读外形,体会“可爱”

燕子外形图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1.观看春天里小燕子的视频,轻声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话写了什么?

(燕子的外形特点:

羽毛、翅膀、尾巴。

明确: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小燕子”是作者对小燕子外形的整体勾勒,“乌黑”写了颜色,“轻快有力”写了姿态,“剪刀似的”写了尾巴的形状,简洁鲜明,突出燕子可爱活泼的特点。

2.想一想:

将“凑成”换成“组成”好吗?

为什么?

明确:

“凑”是拼凑,聚集的意思,作者用“凑成”,似乎是在纸上给小燕子描摹绘相一般,比“组成”的表达更活泼生动。

3.与上学期学的《搭船的鸟》一文中描写鸟儿外形的句子相比较,回顾观察描写的方法。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

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小结:

描写事物时,要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5.借助短语,按从局部到全身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五、交流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课后思考题。

过渡: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初步认识了小燕子。

小燕子是春天的信使,也是吉祥的象征。

它还是众所周知的益鸟,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捕捉害虫。

这种可爱轻巧的小生灵,不只是外形可爱,它飞来飞去的样子、休息的样子,都让人心生爱意。

郑振铎先生的文字,读来亲切,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燕子的美好、春天的美好。

文中还有哪些语句给了你美的感受呢?

请同学们课下再好好读一读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今天这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所有生字新词,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整体的印象。

同学们的交流也很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过渡:

同学们,请大家不妨自己先回忆一下,在这堂课上,你对哪个环节印象最深?

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3自然段。

2.进一步交流并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理解小燕子的可爱活泼和春光的美好。

1.依托学生的主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句和自己积累的词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某种小动物。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掠过偶尔沾水

疲倦纤细痕迹伶俐双翼荡漾闲散木杆

2.指名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燕子是春天的信使,它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春天是什么样的?

小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气息?

这节课,我们就接着往下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春光燕子图

1.播放春天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3.在这幅春光图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风、雨、柳、花、草、叶。

4.运用“加一加”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生动、具体。

(1)“风”是什么风?

(轻风。

)什么样的轻风?

你能描述一下“轻风”吗?

(很小的风,若有似无的。

/有点凉意,但是又很温和,像一层薄纱滑过皮肤。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像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2)“轻风微微地吹拂着”,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

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带着丝丝凉意,却让人感觉十分舒适,仿佛有一张湿润的小嘴轻轻地吻着你的脸,又像是妈妈的手温柔地爱抚着你的面庞。

它轻轻地在树叶上跳动,又悄悄地来到花瓣上跳舞,还悄无声息地抚弄着雏鸟的绒毛。

它跟窗帘捉迷藏,又总想帮我们把书翻到下一页。

(3)同桌互说雨、柳等其他景物。

预设:

先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在雨、柳、花、草、叶前加了哪些词;然后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儿的;最后读句子,想象画面,和同学一起交流。

(4)这些景物“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又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

“赶集”,往昔在一些乡村或城镇定期举办集市,届时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集市上买卖货物、休闲娱乐等,很是热闹。

课文中是说春天里的各种树木、花儿、草儿,长得非常茂盛、繁多,充满了生气,就像赶集似的,热闹极了,欢喜极了。

小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最常见的景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光彩夺目的春光图。

这幅图画中,既有色彩,也有声音,还有味道,让人仿佛走进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5)指导朗读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5.引导学生感受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1)回顾第一课学过的古诗,感受在春天的大背景下,小动物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过渡:

古代诗人笔下的春天,不仅有花草树木,还有鸟兽虫鱼。

你看,杜甫的《绝句》中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把燕子、鸳鸯写进了春天;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把鸭子写进了春天。

这些古诗中有了这些小动物的存在,有什么不一样呢?

(多了生机与活力,让春天的图画更加丰富绚烂。

(2)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感受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思考:

在这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春光图中,小燕子的加入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觉?

明确:

小燕子的到来,带来了可爱伶俐的身影,带来了悦耳明亮的歌声,带来了轻盈活泼的舞姿,让春天更有活力,更加光彩夺目。

6.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喜爱的感情。

7.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提示:

可按照景物的顺序进行背诵。

燕子飞行图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第3、4自然段。

2.这两段分别写了小燕子怎样的飞行情况?

(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

3.指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你觉得哪些词句富有画面感。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预设:

(1)我觉得“旷亮无比”这个词很有画面感,写出了春天天空的明朗、空旷,让人感觉清新舒畅。

跟“阳光满地”相呼应。

(2)“阳光满地”使我仿佛看到了阳光普照万物,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情景,这是春天的氛围。

(3)“剪刀似的尾巴”突出了小燕子的身姿,在“旷亮无比的天空”的背景映衬下,小燕子的身姿显得格外优美动人。

(4)“斜飞”中一个“斜”字把小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轻又快的感觉,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叽的一声”,这是小燕子的叫声,这叫声是欢快的,让春天的画面更鲜活生动。

小结:

这段话写了小燕子在天空中飞行的情景,表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4.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鼓励学生举手说说自己喜欢的词句。

5.出示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换词比较、反复朗读等方法体会作者优美生动的描写。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飞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点了一下水面,那小圆圈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明确:

“横掠”“沾”比“横飞”“点”更能体现小燕子的轻快灵活。

“小圆圈”是平面图形,周边与外围有明显的界线;“小圆晕”比较立体,周边模糊、柔和,与外围过渡衔接自然。

“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描绘出水纹慢慢扩散的轻柔,侧面突出了小燕子动作的轻巧。

6.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

站起来读一读,说一说。

7.指导朗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燕子休憩图

1.自由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

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2.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赏析“嫩蓝”“几痕”等词。

(1)联系生活经验比较“嫩蓝”“蔚蓝”“深蓝”,想象“嫩蓝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嫩蓝”,蓝得很淡,颜色较浅;“嫩”不仅在色彩上给人轻浅的感觉,更有一种“初生”“娇嫩”的意味,更契合春天刚刚来临的感觉。

“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

“深蓝”,颜色较深的蓝,鲁迅《故乡》里有一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般用于形容晴天夜幕的颜色。

“嫩蓝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整体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

(2)将“几痕”替换成“几根”行吗?

明确:

不行。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感觉。

(3)想象:

“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几个小黑点”等,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面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示例:

放眼望去,如烟的春景,淡蓝的天空,连着电线杆的细线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看得并不真切。

细线上面停着几个小黑点,就像一个个小逗号似的。

飞倦了的小燕子,闲散地停歇在细细的电线上休憩,恬静而悠闲。

真有趣!

3.指导朗读,读出优美恬静的感觉。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一组短语。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剪刀似的尾巴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光彩夺目的图画旷亮无比的天空

明确:

名词前加上准确的修饰语,使得这些短语具有了鲜明的画面感,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又生动优美,引人想象。

2.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短语吗?

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轻快有力的翅膀、烂漫无比的春天、波光粼粼的湖面……)

3.出示春天或秋天等景物特点鲜明的画面,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积累的短语描述画面。

提示:

这类短语的定语应是四字词语,而且这个定语要能准确生动地形容该景物的特点。

示例:

春姑娘来到了人间,到处变得生机勃勃。

树木吐出了嫩绿鹅黄的新芽,桃花绽开了粉里透白的笑脸,柳树摇着纤长柔顺的辫子,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尖尖的脑袋,给柔软湿润的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

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小鸟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引得湖里的鱼儿忍不住探出头来瞧个究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留下一圈一圈的涟漪。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小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从燕子的外形美,写到燕子的飞行美,又写到它的静态美,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添生机和活力;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可爱伶俐。

希望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热爱小燕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寻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并尝试着用学到的词句把这些美好细细描绘下来,做一个美的发现者、传播者。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表达。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抓住特点,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

师:

谁来说说你见过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生1:

后背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

生2:

尾巴像一把剪刀。

生3:

眼睛和嘴都是小小的。

师:

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燕子及春天的。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眼中的燕子。

师: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燕子,作者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部位。

生1:

这是一只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生2:

主要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个部分。

(师相机板书:

羽毛翅膀尾巴)

师:

这些部分的特点是怎样的?

生:

羽毛是乌黑的,翅膀是轻快有力的,尾巴是剪刀似的。

(板书:

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

师:

(出示燕子图片)从“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这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该如何读好这些词语呢?

生1:

从“乌黑”可以感受到燕子的羽毛非常黑。

生2:

从“轻快有力”可以感受到燕子的翅膀不但轻快,飞起来还很有力量;从“剪刀似的”可以感受到燕子的尾巴就像张开的剪刀,长而分叉。

生3: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燕子的外形很美。

师:

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这些词语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朗读时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

(示范朗读)

(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师:

这些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只可爱的燕子,这段话中,还有哪个词,你认为用得也很好?

生:

“凑成”。

师:

为什么用“凑成”而不用“组成”呢?

生1:

这样写比较生动。

生2:

这样写突出了燕子的可爱。

生3:

这样写突出了燕子的灵巧。

师:

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也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的完美形象。

“凑成”完美地体现了燕子的可爱灵巧,朗读时要轻快些,以突出它的可爱。

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文。

师:

现在同学们能尝试读或背描写燕子的语句,并把燕子的形象画下来吗?

(生边吟边画。

师:

大家画得很像。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没有写燕子的嘴、眼睛,是疏忽了吗?

生:

燕子的嘴、眼睛的特点不像翅膀、尾巴那么突出,所以没写。

师:

说得很好。

这告诉我们,描景状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再来看看这段文字,写燕子时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

羽毛、翅膀、尾巴。

师:

作者抓住了燕子区别于其他鸟类的主要特点。

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其特点来写。

不仅如此,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东西就有多美!

师:

如果把燕子换成兔子,我们会怎样去写它的外形呢?

生:

写小兔子可以抓住它的大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来写。

师:

眼睛,可以怎样写?

生:

红红的眼睛。

师:

兔子眼睛的特点仅是红吗?

生:

不仅红而且发亮。

师: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红宝石般的”或者“红玛瑙般的”来形容兔子的眼睛。

师:

我们课下可以仿照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的写法,抓住事物主要特点,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如鸡、青蛙、兔子等,注意用词要恰当、优美。

赏析: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燕子的外形,进行了说话训练,还把看与说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

按照文中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画燕子,把语文学习与图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读写结合,指导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燕子有了认识,也了解到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进行描写,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

紧接着提出“如果是小兔子应该如何描写”,学生很容易想到小兔子的特点:

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

老师又针对“红眼睛”引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词语把“红眼睛”写得生动形象。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知道了描写动物要抓住主要特点,以及怎样描写才能使主要特点更生动,使学生由知到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为提高习作能力做了有效的训练。

《燕子》一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做了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教学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视频直观的表象对于他们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在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视频,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

这真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呀!

在教学中,我又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

这样,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

2.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要读懂《燕子》一文,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

如:

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的鲜花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搭桥引路”。

然后我又巧妙地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