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904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借鉴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这一政策吸取了下列哪一思想(  )

A.儒家“仁政”思想

B.法家“法治”思想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D.墨家“节用”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汉高祖”“与民休息”等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长久战乱的影响下,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汉高祖以史为鉴,吸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故C正确。

【答案】 C

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

“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

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

【解析】 根据“诸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再根据“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B正确。

【答案】 B

3.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 B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A项发生在汉景帝时;B项中的“刚刚建立”不符合史实;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于东汉末年兴起,D项错误。

故C项正确。

【答案】 C

5.董仲舒说:

“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

”这说明董仲舒(  )

A.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国家统一

B.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解析】 根据“万民归心,国家统一”可知,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必须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故D正确。

【答案】 D

6.《汉书·董仲舒传》中说: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五常”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B.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有利于促进封建国家经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材料大意为:

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基本的行为准则,统治者应当遵行;遵行“五常”,就会受到上天庇佑、神灵相助,施之于他人将会得到民心。

可知董仲舒宣扬“五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同时,这也是对社会中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故选C项。

A、B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项与材料关联不大。

【答案】 C

7.《汉书》曰: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这说明(  )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

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

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延文学儒者以百数”“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可知,统治者重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

A是地方郡县兴办学校的影响;C错在“唯一”,统治者还吸纳了其他学派的思想;D不符合史实。

故B正确。

【答案】 B

8.董仲舒说: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他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谊(义),节民以礼”。

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  )

A.国计民生B.道德修养

C.道德教化D.科学知识

【解析】 根据材料“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仁”“义”“礼”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试图通过学校教育传授儒家“五常”思想。

A、D与题意无关,道德修养重在人本身,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B排除。

故C正确。

【答案】 C

9.清朝学者赵翼说:

“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并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质的变化。

故B正确。

从西汉到东汉,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察举制,A错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化,受民间影响不大,C排除;D是现象而非原因。

【答案】 B

10.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儒家“仁政”思想相符合的。

故D正确。

A、B分别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与题意不符;C是“君权神授”思想,没有体现与“仁政”之间的关系。

【答案】 D

11.董仲舒说:

“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

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

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解析】 根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有道”。

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质,C不是主要意图。

故D正确。

【答案】 D

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B.汉代及之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解析】 A项说法太绝对,儒学在隋唐时期受到挑战;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南宋以后教育内容有了变化,增加了“四书”,C项错误。

“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说明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教育始终是通过传播儒家学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的,B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

都是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如能答出如下内容:

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均可。

不同点:

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

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2)该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

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

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

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在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收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