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8874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投资方:

法定代表人:

项目负责人:

2、项目名称:

xx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②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

优化设计方案

项目投资估算

分析项目建设条件,提出工程实施进度

综合评价与建议

4、项目承建单位概况

xx市农业委员会位于xx市健康西路66号,是根据《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发(2010)32号),设立市农业委员会,挂市林业局、市滩涂海洋与渔业局、市农业资源开发局牌子,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农业委设有12个内设机构,均为正股级,主要包括:

办公室、综合科(政策法规科、行政许可科)、科技教育科、计划财务科、农业园艺科(观光农业指导科)、林蚕科、畜牧兽医科(市饲料工作办公室)、农机发展管理科、市场与农产品安全监管科、海域科、渔业科、农业滩涂开发科。

二、建设地点

xx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拟建在xx城东新区,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东宁路以东,裕华镇以西,连接xx城区和xx港区。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建xx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初步规划12层,每层1000㎡;附属楼2栋,每栋3层,行政执法部门、便民食堂、职工文体活动室(含老干部活动室)、图书资料阅览室(含档案管理室)、实验室(检测室、展览室),另加车库等计3000㎡左右。

2、建设的规模

xx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整体工程建设约需土地面积不少于30亩,中心建筑总规模15000㎡。

其中服务中心主楼工程12000㎡,附属楼工程3000㎡,包括农委行政执法部门,便民食堂、职工文体活动室;汽车泊位200个等附属设施,面积约5000㎡。

其他公共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上、下水管路,供电线路以及项目区内的绿化、环卫设施等。

3、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包括建安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项目估算总投资3800万元,农业委员会自筹3800万元。

4、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按照国家有关程序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包括准备工作、施工、竣工、验收几个阶段。

根据项目的整体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从2012年4月初开始至2012年10月完工;项目建设周期7个月。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范围及编制原则

(1)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计资[1983]第116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4)xx市发改委的对本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5)xx市2010年统计资料

(6)建设单位的《项目建议书》

2、主要研究范围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水文、地质、社会环境分析

(3)建设方案

(4)公用配套工程和环境保护;

(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7)结论

3、编制的原则

本次研究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可靠的原则,力求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维护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项目的审批、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

五、主要技术指标

本项目总投资3800万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基本满足xx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功能,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20000

2

建筑面积

平方米

15000

3

容积率

——

0.75

4

建筑密度

——

0.3

5

绿化率

——

30%

6

总投资

万元

3800

五、社会效益分析

xx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是促进《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举措:

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中心高效运转。

深化改革开发。

转变政府职责,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消除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增强城市活力。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保、医疗、治安等问题。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研究结论

该项目的建筑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具有显著地社会效益,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民心工程,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是必要的、可行的。

项目建设中应加强监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认真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加强财务监管,用好公家钱,为百姓省下有限的资金。

施工过程中秉承“低碳、环保、节约”的开发理念,多采用环保建材,增加节能措施,控制工程造价,注重品位与实用相结合。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项目背景

1、xx市概况

xx市地处江苏东部,黄海之滨,总人口73万,面积3059平方公里,辖14个镇、两个省级开发区,境内有省属农场和沪属农场各3个。

xx市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3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县(市)称号。

xx是新兴港口城市。

国家重点工程xx港位于江苏沿海海岸线中部,是填充江苏沿海填海港口空白带的中心战略大港。

2005年10月18日,在xx港一起工程两个万吨泊位已建成试航,2006年开放一类口岸,并同时开工建设6个5万吨级泊位。

到2010年,xx港形成1300万吨年吞吐能力,成为江苏沿海对外开放的综合型中型商港。

xx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GDP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为17.8∶47.5∶34.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2亿元,比上年增长3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5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9008元,比上年增长14%。

连续七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苏北县级首家“国家卫生城市”。

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2009年xx市定报工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利税22.5亿元、利润11.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4%、26.5%、24.5%、25%;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7家;净增定报企业50家。

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关停超标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21家,深入开展xx港经济区南区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7.5个百分点。

2、项目提出的背景

便民服务中心是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行政管理体制。

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改革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也是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落实这个要求的重大举措,实质上是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变革、自我完善,是为建立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而破旧立新的一项艰巨工程。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单位科学管理、高效服务“三农”的需要。

农口部门改革后,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由原农业局、农机局、林牧局三部门合并组成,下属单位多,机构较为庞大,服务场所狭小而分散,加之条件简陋,技术设施落后,给单位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影响,不便于集中管理。

影响为农服务功能的发挥,给前来办事的群众造成了诸多不便。

为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经研究并请示市政府同意,农委拟在xx市城东新区重新规划建设市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

1.2项目建设是创建文明和谐单位的需要。

目前绝大多数单位是“三无”(无会议室、无图书阅览室、无文化活动室)单位,不符合文明和谐单位创建要求。

该项目的建成可以满足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的需求,对达到创建文明和谐单位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符合中央有关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指出:

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必须体现庄重、朴素、实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求,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严禁超标准占地、低效利用土地,不得占用耕地,不得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设施。

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符合xx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解决本单位分散服务,不能统一管理的最佳方案。

2.2建设项目在建设条件上完全具备。

拟建地的水源、电源、热源均为市政配套管网,各公用条件供应能力充足,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便民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符合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必要可行的。

 

第三章建筑设计方案

一、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应满足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本项目的设计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指导原则:

1、人性化——设计本着以尽可能的满足便民服务需要。

充分考虑辖区实际情况,以解决服务辖区居民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可持续性——尊重地方文化和塑造社区文化,充分考虑地区和周围环境特点,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城市风貌。

3、现代化——规划设计中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建筑及绿化、道路硬化的关系,合理组织室外交通场地,进一步提高公共设施水平。

4、生态化——规划设计中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针对地域、地区特点,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

5、网络化——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最大限度地获取和传播知识,开阔服务人员视野,开创新思维。

二、规划设计方案

主要技术指标:

(1)用地面积:

不少于20000平方米

(2)容积率:

0.75(3)建筑密度:

0.3(4)绿化率:

30%(5)建筑规模:

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三、建筑方案

1、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处理手法,追求简洁、大方、流畅的建筑造型。

为突出便民服务中心的特性,以清雅的白色或淡黄色为主色调,既时尚又不失雅致,充分体现现代感。

2、绿化景观规划

本项目强调绿化围合建筑观念,在项目地块中心绿化形成绿带,向内渗透与各组团绿地相连,向外扩展与道路绿化带相连,使得整个绿化系统形成网状结构,创造优良的办公与休闲环境。

四、结构方案

本中心采用全框架结构,满足本地结构和抗震的要求。

1、设计依据

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4《外墙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1.5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和设计要求

1.6现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等。

2、设计条件

抗震等级:

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防

五、配套设施

1、给排水方案

1.1设计规范及依据

1.1.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98-1996)

1.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1.5建设单位设计要求

1.2设计内容

室内外给排水及消防用水设计。

1.3系统方案

1.3.1室外给水系统

水源由城东新区给水管道提供,消防水系统与生活给水分开独立设置,管网环状布置。

室外设置消防水池一座,满足消防水用量。

1.3.2室外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经室外化粪池处理后进入下水管网。

雨水有组织排入雨水管网。

1.3.3室内生活给排水系统

生活冷水采用上行下给垂直供水方式。

卫生间设集中给排水系统。

采用单立管排水系统,有组织排入污水管道,排水管应采用PVC管。

水压满足最不利点自由水头2.0米,水质为一般生活用水。

2、电气专业

2.1设计依据

2.1.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6)

2.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1.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1.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2.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

2.1.6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2.1.7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

2.1.8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2.2设计内容

2.2.1本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保护接地系统;电话系统;宽带系统;消防系统。

2.2.2照明系统:

电源由配电室引出低压220/380V交流聚氯乙烯电缆直埋引至楼内电缆连接柜。

本项目建筑按三类防雷的建筑物设计防雷系统,在屋顶设置避雷带。

2.2.3电话宽带系统:

楼内设置电话宽带网络交接箱。

3、建筑消防

该项目为三类建筑,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

3.1该项目按国家消防防火设置的要求实施。

室外设置两个消防栓,水源由自来水管网供应,管径不小于DN100,确保消防用水,消防栓采用地上式,间距不大于120米。

另外在消防通道上设置环形道路,消防通道宽度大于4米。

3.2建筑物每层设置消防栓一个。

走道和楼梯宽度均根据《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执行。

4、防雷与接地

该建筑为三级民用防雷建筑,应采用全面防雷措施,建筑物顶部采用避雷带作防雷接闪器。

避雷带、引下线及所有引入室内金属管道均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在一起。

用电设备接地、防雷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形式。

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一、项目选址

1、项目位置

本项目位于xx市城东新区内,东宁路以东,裕华镇以西,连接xx城区和xx港区。

2、项目周边环境

本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周边无标志性或特殊建筑。

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环境及已有建筑物协调一致,且道路绿化合理均衡。

3、项目地质条件

3.1地质资源

xx地质为湖相、河相、海相三者交替的沉积物,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市境南宽北窄,成葫芦状。

地势南高北低。

平均地面真高1.9米-4.5米(黄海高程),高低相差2.6米,中部老斗龙港两侧的槽型洼地,宽约3公里-6公里,东部沿海有112公里长的海岸线,并有广阔的滩涂。

3.2水文地质条件

xx市常年自然降水量1042.2毫米,丰水年高达2000多毫米,欠水年最少也有500毫米。

市境内有川东港、疆界河、王港河、二卯酉河、四卯酉河、斗龙港、西潮河、xx干河等入海河流,平均地面年径流量为5.1亿立方米,客水过境量为25亿立方米左右。

地下淡水资源比较丰富。

斗龙港:

斗龙港是里下河地区1.1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四港(即斗龙港、新洋港、黄沙港、射阳河)排涝入海的干河之一,排水量占里下河地区入海流量的10%,原上游起自草堰正闸,与串场河相通,向东北流经西团、大中西河口、新丰、金墩、龙王庙(即三龙)至下明闸入海,全长51.7公里,曲折系数为93%,河口宽50至120米,河底高程负1.9米至2.5米。

1965年该河整治后,又分新、老斗龙港,从兴盐界河向东北至斗龙港闸称新斗龙港;从新老河交汇处向南至西团称老斗龙港;西团至草堰北闸称五十里河。

二卯酉河:

二卯酉河为垦区由南向北排列的第二条东西向河,西起老斗龙港,向东经大中集、裕华、东坝头、王港乡,至新海堤富河,全长29.4公里,底宽10米,底高程负1.5米,边坡1比3,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

经改建后,二卯酉河已成为垦区中部,王港滩途兴垦引、排的主要河道,并可调节西部地区排水,也是大中集内外交通的唯一干线。

老斗龙港:

老斗龙港是xx市境内由南向北流的河道,河道面宽约50~60m,平均水深约为2.5m,全长40km,南起西团,接西团河与三十里河,经江苏xx经济开发区,与新团河、二卯酉河交汇,其中30%的水量进入二卯酉河,向东流入市区,70%的水量沿河道向北,汇入斗龙港。

在二卯酉河滞流或者发生由东向西的倒流时,老斗龙港将会有一部分水量进入新团河。

老斗龙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航运、农田灌溉和泄洪。

王港河:

王港河是沿海垦区中部单独排水入海的干河,流域范围南至疆界河以北,北至一卯酉河以南,西至五十里河(又称西团河)以东,东至海堤复河,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

该河西头在董家庄衔接五十里河和通榆河,经草堰北闸与串场河相通,向东经洋心洼、小海、大圩头、庆生渡至王港新闸入海;全长44公里,底宽30米,底高程负1.5米,河坡1比3。

该河改建后,为该流域的引淡、灌溉、排涝、保港等提供了有利条件,确保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

新团河:

新团河西起刘庄岔河口处七灶河,向东北流经新团至老斗龙港,因横贯新团,故名。

全长12.3公里,底宽25米,底高程负2米,边坡1比3。

该河改建后,成为县境中部引、灌、排的主要河道,也成为老斗龙港的支河之一,可调节里下河地区排水,同时也是xx县与外部交通的主要航道。

七灶河:

七灶河原为刘庄场的灶河,流经七户灶,故名。

西起刘庄串场河青龙闸与兴盐界河相通,向东流入老斗龙港,全长15.2公里,底宽10米,底高程负1米,边坡1比2,是老斗龙港上游5条支河之一,古为里下河分洪支流,现是西部地区引排河道。

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编制)规定,xx市段斗龙港、老斗龙港、王港、川东港、二卯酉河功能排序为工业、农业,远期至2020年的水质目标为Ⅲ类;新团河作为备用水厂的饮用水源,远期至2020年的水质目标为Ⅱ类。

二、用地方案

1、项目占地面积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0亩,合20000平方米。

2、土地现状及相关规划

2.1土地利用现状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30亩,约合20000平方米。

地面无附属物,交通便利。

2.2城镇规划及社会条件

该项目位于xx市城东新区管辖内,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条件,得到了发改委、城建、环保、土地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都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

2.3合理性

本项目对该地块的开发利用合理,项目选址符合相关要求及相关政策标准。

 

第五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分析的目的

建设项目(工程)能源消耗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建设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和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寻求较低的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和最优的投资效益。

1、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2、采用系统方法以及国内外有关的先进评估方法,在项目核准、备案或审批前,对建设项目的能源消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分析评估本项目能源消耗情况及程度,与行业节能标准的符合性,以寻求项目建成后较低的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和最优的投资效益;

3、对建设项目的产品结构、工艺、技术、装备(特别是高能耗装备)进行核查,核查其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有关标准、规定的符合性,并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节能降耗对策措施,进而得出评估结论;

4、提高建设项目的节能降耗管理水平,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供决策参考和设计依据;

5、为省或市发改委核准、备案或审批项目提供依据。

二、分析的依据

1、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施行);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

⑶《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2011]第9号令);

⑸《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2004年8月20日第二次修正);

⑹《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2004年8月20日第二次修正);

⑺《关于印发江苏省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定额和限额的通知》(苏经贸环资[2005]825号);

⑻《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2006]60号)

⑼《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2、标准规范

⑴《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1990);

⑵《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

⑶《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6);

4《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T17167-2006);

3、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主要为江苏省xx市仁北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三、节能分析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

(一)、评估内容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和《江苏省工业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苏发改工业发[2007]1137号)的要求,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法律法规、规划、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标准和规范,结合该项目的特点,主要评估内容如下:

1、评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

2、评估项目用能总量及能源结构是否合理;

3、评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及标准;

4、评估项目能效指标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能耗定额或限额,是否达以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和或者国际先进水平。

5、评估项目是否已经采用国家和省规定必须采用的节能降耗措施;

6、改进节能措施的建议和要求。

(二)、评估方法

1、根据项目特点和具体情况,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估;选择的专家要有技术针对性,除产品设计、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外,重点选择产品和工艺节能降耗方面的专家,以及设计、咨询等专业机构的专家。

2、具体评估方法

⑴核查法:

依据国家政策、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针对该项目进行核查评估;

⑵能源能量折算法:

依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企业能耗计算与测试导则》等相关能源折算标准对该项目的各种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折算分析。

⑶类比法:

针对建设项目的特点,类比正在运行的同类企业的能源。

⑷专家评议法:

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针对项目特点及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专家讨论及质疑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编制专家评估意见表。

本评估报告主要采用核查法和能源能量折算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