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8028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docx

激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doc

 

“城市政策分析”

 

题目:

奖励机制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中的重要性

——以武汉市4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比为例

 

蒙俊杰2011301540051

日期:

2015.06.28

摘要:

本文基于武汉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规划目标,针对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研究适合的垃圾分类政策,通过国内外先进的理论(A-B-C理论模型),以及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机制,对武汉市四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进行分析,探寻激励机制在该政策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批判性思维看待国内外已实行的激励机制政策,分析并总结出武汉市垃圾分类政策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评价激励机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垃圾分类回收实施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垃圾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目前武汉市生活垃圾日均排放量在6000吨以上,而且还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武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用技术可靠、经济适用、卫生安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从根本上实现武汉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规划目标,逐步做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成为武汉市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任务。

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有、分类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填埋、沤肥等。

其中垃圾填埋不仅是对环境的极大污染,同时浪费了良好的土地;焚烧发电可以较好的利用垃圾但是投入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二噁英);沤肥是建立在垃圾分类回收上的,可创造经济价值;分类回收利用可以极大提高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良好的处理方式。

目前武汉市主要采用的方式以填埋和焚烧发电为主,沤肥技术正在逐步推广,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总体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状态。

武汉市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以来,前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而第三次尝试实施情况未能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率,而直到第四次尝试才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果。

1.2武汉历年4次实施情况

(1)武汉首次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为1996年,将引进的垃圾分类回收箱投放在市内主次干道上,直至2001年止,共投放垃圾分类回收箱2万个,但由于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垃圾分类了解甚少,且市环卫部门缺乏后期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垃圾处理形式单一,因此收效甚微,垃圾分类回收率不足5%,该措施随即取消。

(2)2005年武汉启动第二次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试点,试行政策主要采取末端垃圾分类处理的措施,即引进民营企业对垃圾进行分选并回收利用。

首条垃圾分选线选在二妃垃圾场,但在第一天正式运营之后便停止了。

因为在垃圾二次转运的过程中,拾荒者已经挑走了大部分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到达垃圾场的大多数是回收利用难度较大,价值偏低的部分,投资方不愿意做赔本买卖。

(3)2006年武汉第三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实行较大规模的试点,在7个中心城区的35个社区投放共980个垃圾分类收集桶,垃圾桶印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同时将社区分类收集的垃圾与环保公司建立起联系,并安排社区管理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和环保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增加居民垃圾分类回收的环保意识。

该政策由于在社区推行,比较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再配合宣传教育,相对比1996年仅投放垃圾分类回收箱的措施虽然起到更有效的作用,但由于不少居民嫌麻烦,接受度较弱,分类投放参与率与投放正确率都很低,结果仍不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于垃圾分类回收接受度越来越高,因此该政策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也一直推行到现今。

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环保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该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受到限制,其作用也得不到进一步发挥,对于武汉垃圾总量快速增长的现状没有有效的改善。

(4)第四次垃圾分类回收政策于2014年在东西湖区博大城市星座小区试行。

该政策主要实行二维码垃圾分类智能系统,首先由小区对居民的信息进行编排,制成唯一的二维码和积分卡发给居民,居民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收集包好,并贴上自己的二维码投在可回收垃圾桶里。

工作人员每天定时对可回收垃圾桶里进行清理,扫描二维码得知投放的居民,并对可回收物进行清算给予居民相应的积分激励。

居民可凭积分卡到小区服务站随时查询积分并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小区还依照平台数据每日公布楼道和个人分类评比情况激励更多积分。

该试行政策仅实践两个月以来,效果显著,居民的分类投放参与率从之前的60%增加到今日的88%,投放正确率从之前的45%提高到65%,一般居民的可兑换积分都达到了千分以上。

小区居民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区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该政策仅从试点取得的结果来看,对于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研究对象与目的

从武汉市4次历来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取得成果来看,激励机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各方面因素,重点研究激励机制对于该系统的影响,为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1.4研究角度

笔者认为,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居民自觉将生活垃圾分类。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报道了解我国垃圾分类现状。

我国在十几个城市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但是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有关负责人宣称:

垃圾分类其实操作并不难,主要是公民意识未到位。

”居民长期养成的习惯难以短期根除,应该以宣传、教育、激励机制为主要手段有关建议,让居民逐渐自觉形成新的习惯,自觉垃圾分类。

对此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社会组织入户宣传。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

3、制定一段时间内奖励机制。

4、家政人员职业培训加入垃圾分类内容。

5、实行弹性垃圾收费制度。

五条中与激励机制相关的建议占两条,可见激励机制在推广居民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

2010年上海采取了激励机制,在20万户居民中试点的"绿色账户"积分制度。

从试点小区的反馈看,激励机制确实从源头提高了居民的分类参与率和分类准确率。

笔者认为,在环保机制尚未健全的当下,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激励机制,就无从培养并固化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居民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要让居民更为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需要创设一定的激励机制。

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探索出,对可回收垃圾给予积分实物奖励,或抵充居民物业费等激励机制。

但分类投放的有害生活垃圾,目前却没有试点城市对参与居民给予奖励,这也影响到居民参与热情。

有关部门可在借鉴其他城市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出本地政府财力可担负的激励政策。

二、相关理论

2.1A-B-C理论

2.1.1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预测理论

为了研究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Guagnano等于1995年提出了预测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的A-B-C理论。

该理论模型是在Stern和Oskamp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行为模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Stern和Oskamp的复杂环境行为模型认为环境行为是一系列因果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A-B-C理论模型

图中横轴为外部条件,是指所有支持和反对环境行为的外部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资金资源、法律和社会资源。

从生活垃圾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指循环利用的方便性、垃圾箱的洁净程度和设置位置等。

外部条件分为不利的外部条件和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中,正轴部分代表有利的外部条件,负轴部分代表不利的外部条件;图中纵轴为循环利用的态度,正轴部分代表积极的态度,指个体在非强制情况下主动实施环境行为的态度;负轴部分代表消极的态度,指个体只有在强制的情况下才可能实施环境行为的态度。

135°对角线为行为的分界线,即在分界线上方,循环利用行为可以发生;在分界线下方,循环利用行为不会发生。

A-B-C理论是第一种专门针对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而建立的理论,首次提出了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是态度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以心理学角度为主研究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补充和拓展。

2.2激励机制

2.2.1激励机制概念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2.2.2激励机制理论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

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诱导因素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

对诱导因素的提取,必须建立在队员个人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然后根据组织所拥有的奖酬资源的时期情况设计各种奖酬形式,包括各种外在性奖酬和内在性奖酬(通过工作设计来达到)。

需要理论可用于指导对诱导因素的提取。

2、行为导向制度

它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

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

行为导向一般强调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和集体观念,这些观念都是为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服务的。

3、行为幅度制度

它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式(M=V*E),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

4、行为时空制度

它是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

这方面的规定包括特定的外在性奖酬和特定的绩效相关联的时间限制,员工与一定的工作相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规定可以防止员工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5、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

组织同化(OrganizationalSocialization)是指把新成员带入组织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包括对新成员在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工作关系、特定的工作机能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符合组织风格和习惯的成员,从而具有一个合格的成员身份。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

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

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笔者认为,居民对生活垃圾循环的态度取决于长时间形成的观念,是潜移默化的成果。

外部条件则多种多样,便捷的垃圾分类设施和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政府法律文件的相关出台政策约束力、一定的激励机制,是促使居民自发的去做垃圾分类的关键。

三、垃圾分类回收政策评价标准

3.1目的意义

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明确垃圾分类的目标,减少自我偏好对方案设计的影响,同时能够便于在政策实施后能够对政策进行有依据的评价和针对性分析,本文先建立垃圾分类政策的评价标准,为后续的政策评价和分析提供基础。

3.2评价标准依据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作为建设部的行业标准于2004年12月1日起颁布实施。

该标准由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主编,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广州市环境卫生研究所、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等单位参加了编制。

该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有:

1.总则;2.分类办法;3.评价指标。

标准的第三章为“评价指标”,主要内容为:

3.0.1根据本地区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和垃圾特性,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垃圾分类收集进度和垃圾减量化目标。

3.0.2垃圾分类收集应实行信息化管理。

3.0.3垃圾分类评价指标,应包括知晓率、参与率、容器配置率、容器完好率、车辆配置率、分类收集率、资源回收率和末端处理率。

1知晓率应按公式计算:

(1)

式中:

知晓率(%);Ri昆居民知晓垃圾分类收集的人口数(或户数);R评价范围内居民总人口数(或总户数)。

2参与率应按公式计算:

(2)

式中:

参与率(%);Ri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口数(或户数);R评价范围内居民总人口数(或总户数)。

3容器配置率应按公式计算:

(3)

式中:

容器配置率(%);Ni实际容器数;N应配置容器数。

应配置容器数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

容器配置率应在100%±l0%内。

4容器完好率应按公式计算:

(4)

式中:

容器完好率(%);NJ容器完好数;Ni实际容器数。

容器完好率不应低于98%。

5车辆配置率应按公式计算:

(5)

式中:

车辆配置率(%);Pi实际车辆数;P应配置车辆数。

应配置车辆数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

6分类收集率应按公式计算:

(6)

式中:

分类收集率(%);ws分类收集的垃圾质量(t);W垃圾排放总质量(t)。

垃圾排放总质量的计算宜符合附录A第A.O.3条的规定。

7资源回收率应按公式计算:

(7)

式中:

资源回收率(%);w1已回收的可回收物的质量(t);W垃圾排放总质量(t)。

8末端处理率应按公式计算:

(8)

式中:

末端处理率(%);w2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W垃圾排放总质量(t)。

附录A

A.0.1、应配置容器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应配置的垃圾容器数量;R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人);C人均日排出垃圾量t/(人·d);A1人均日排出垃圾量变动系数,A1为1.1~1.5;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A2为1.02~1.05;D垃圾平均密度(t/m3);A3垃圾平均密度变动系数,A3为0.7一0.9;A4垃圾清除周期(d/次);A4当每天清除1次时,A4为1;每日清除2次时,A4为0.5;当每2日清除1次时,A4=2,以此类推;E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m3/只);B垃圾容器填充系数,B为0.75~0.9。

A.0.2应配置车辆数量应按下式计算,根据各式垃圾产生量的预测值以及每辆垃圾车的日均垃圾清运量,确定垃圾收集车的配置规划。

式中:

P应配置车辆数;Wp垃圾排放总质量预测值(t);Q每辆车载重量(£);F每辆车载重利用率;K每辆车每班运输次数;t每日班次;δ车辆使用率。

注:

参数F、K、6一般根据各地的实际采用经验值。

A.0.3垃圾排放总质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W垃圾排放总质量(t);w1已回收的可回收物质量(t);w2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w3采用综合处理、堆肥或焚烧等方法处理的垃圾质量(t)。

[1]

广东省中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曹占峰认为:

评价分类收集效果的3个指标的定义分别是:

分类收集率=分类收集的垃圾质量(t)/垃圾排放总质量(t),资源回收率=已回收的可回收物的质量(t)/垃圾排放总质量(t),末端处理率=填埋处理的垃圾质量(t)/垃圾排放总质量(t)。

这3个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难以定量的问题,计算结果存在较大随意性,难以准确反映分类收集的实际效果。

为了评价分类收集的效果,就要设置能够定量的目标,设置反映这些目标可达程度的指标即分类误差率、分类潜力、资源回收潜力,就可以从反向反映分类收集的效果。

分类误差率=分类收集的垃圾中不属于该类别的垃圾量/分类收集的垃圾量。

分类潜力=混合垃圾中应该分离出去的垃圾量/收集的混合垃圾量;资源回收潜力=混合垃圾中可回收的垃圾量/收集的混合垃圾量。

[2]

政策评估标准建立过程中,其中的具体的评价标准主要考虑:

技术可行性标准、经济与财政的可能性标准、政治可行性标准以及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上课内容],在本轮的评价中因为所有政策均已经实施因此不用考虑政治的可行性标准以及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主要缺少的部分是经济与财政的可能性标准以及对已有的技术可行性标准和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由于均为政府的统一部门管理因此行政的可操作性标准不做评价,主要增加经济与财政的可能性标准并且完善其余标准。

3.3评价标准的建立

根据上述文献综述不难得出目前的评价标准建立问题主要出现在,体系不完整,没有整体的逻辑体系,使得评价过于分散没有层级,不利于评价、分析和改善,同时还忽略了某些评价因子,比如,经济支出和回报等。

评价标准:

总体目标:

区域内充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具体目标:

1)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配备完善

2)人们积极参与配合垃圾回收

3)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

4)垃圾临时储存和转运效率高

5)分类垃圾处理得当

衡量标准和测量指标:

具体目标

衡量标准

测量指标

垃圾回收区域基

础设施配备完善

垃圾回收区域覆盖程度

垃圾回收区域覆盖率

垃圾转运站的配置

垃圾转运站的可达性

垃圾回收区域容器配置

容器配置率

垃圾回收区域容器完好程度

容器完好率

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

日常维护费用

日常更新费用

政府资助

政府财政补贴

人们积极参与配

合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区域知晓程度

知晓率

垃圾回收区域参与程度

参与率

人们对垃圾回收的态度

满意度

参加相关活动的次数

垃圾分类清晰,

效率高

分类纯度

分类误差率

分类程度

分类潜力

可再回收程度

资源回收潜力

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

日常维护费用

日常更新费用

政府资助

政府财政补贴

垃圾转运效率高

垃圾临时储存状况

垃圾临时储存时间

垃圾临时储存数量

垃圾转运效率

垃圾转运次数

垃圾转运准时率

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

日常维护费用

日常更新费用

政府资助

政府财政补贴

分类垃圾处理得当

垃圾回收利用情况

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用率

餐厨垃圾处理率

垃圾焚烧率

其他垃圾处理情况

垃圾填埋量

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开销

日常维护费用

日常更新费用

政府资助及收入

政府财政补贴

收入

四、从武汉市政策变化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4.1本例中的评价标准

基于理论方法的综述与实际政策的信息提取,以及德尔菲法确立权重,可以对前三个目标进行评价打分。

其中同级的权重相同,例如分支为2时,每一支权重1/2;分支为3时,每一支权重为1/3。

对于已执行的项目打1,执行程度不足的根据实际情况削减,范围在0-1之间。

4.2计算评分

具体目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垃圾回收区域基础设施完善(33)

33

22

33

33

人们积极参与配合(33)

0

0

18

32

垃圾分类清晰,效率高(33)

0

0

13

29

综合评分(100)

33

22

64

94

4.3评价分析

前两次的政策中,只进行了基础设施的配备,其余方面都没有考虑,这是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次的政策推行中,开始注重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垃圾分类的科学性,然而实施程度不高,而对比发现,到了第四次通过引入扫二维码积分的制度,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进行了激励,促使了公众参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可以发现,在此次政策的变化中,激励机制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五、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5.1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研究

5.1.1德国的激励机制

垃圾收费制度

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一是面向城市居民,二是面向生产商。

面向居民收费,各个城市并不一致,大部分是以垃圾处理税或固定费率收取的按户收费制,还有的是计量收费,即按照垃圾种类、垃圾投掷量来收费。

对生产商的收费遵循“生产者责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要求生产商对其生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有效约束了生产商使用过多的原材料。

通过收费方式,德国强制居民和生产商增加了对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投入,增加了垃圾处理资金的筹集渠道,推动了垃圾分类的减量和资源化。

政府主导私营行业参与制度

德国政府较早意识到垃圾的收运处理投资巨大,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是全民事业,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才能有效发展。

德国政府承担整个生活垃圾管理职责,并掌握绝大部分的垃圾管理权力,并通过多种形式成为不少垃圾回收处理公司的股东(如双向回收系统公司),充分结合公益性和市场性,有效提高运营绩效。

5.1.2日本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

日本政府对于垃圾分类与减量方面的激励机制是很全面的,涉及到了分类的各个环节,对于废品回收者、分拣者,政府给予其信用贷款,鼓励其可持续或产业化发展、经营的优化升级;对于收运作业单位、资源化回收再利用企业、垃圾焚烧厂等环保企业,政府采用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环境友好生产行为、技术及新能源的利用,促进其发展。

收费制度

日本垃圾分类收费制度在不同城市,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以效果较好的城市来看,为便于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是免费的,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则要按垃圾体积付费,每100升付300日元。

付费方式也是“随袋征收”,即居民需购买包含垃圾收集和处置费用的专门垃圾袋。

这种垃圾袋分为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两种,不同种类不同容量的垃圾袋价格不同。

另外,投弃粗大垃圾时,居民要付费购买粗大垃圾处理券,废弃家电则要付再循环费和收集搬运费等。

如投弃一台旧电视机要支付500日元,收费标准定期发给每个家庭,顺便起到宣传引导作用。

5.1.3美国的激励机制

对垃圾分类者的激励

美国不同的州采用的激励形式不尽相同,有发放居民代金券、实物等的激励方式,以直接激励居民源头减量、源头分类。

美国大部分州采用的是押金返还制度,如对铅酸电池等有毒有害物质,消费者在购买新电池的7~30d内均可以向零售商出示旧电池的销售收据,每个旧电池可抵5到10美元,购买新电池时可获得此折扣。

对收运、处理、处置企业的激励

美国的垃圾收运、处理、处置系统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模式,具体形式大多是从生活垃圾收运到最终加工处理的一体化运营企业,包括了收集、回收、运输、加工与处理单模块,并拥有包括居民和商业单位在内的大批客户群。

公司收益一部分是垃圾收运服务对象所缴纳的收运费,另一个部分是垃圾处理后产品的销售所得。

而政府对此类企业普遍用了税收减免、给予补助金、提供循环利用信贷等激励措施,以减轻政府肩上的巨大财政负担,同时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了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促进了环保行业的发展壮大。

笔者认为,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产生垃圾进行惩罚的负激励机制,一部分是对于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给予激励的正激励机制,两者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政府督导、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体制。

5.1.4.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机制

经济激励机制

北京市自2010年~2012年底推行的2400个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不完全统计共投入垃圾分类系统建设资金约6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近2亿元),涉及16个区县、近200万户,向居民家庭发放户用垃圾分类桶200余万套,建设了4万余个垃圾分类投放站,配置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车辆780余辆,建设改造完成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750余座。

初步实现了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各环节的相互衔接。

二是提供补助资金。

市级财政对区属生化处理设施提供45元/吨的运行补助费用、区财政对垃圾分类指导员按每人每月600元基准补贴。

三是购买服务。

如房山区、大兴区等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顺义区通过企业承包方式建立宣传培训队伍,朝阳区、海淀区等则通过政府采购引入监督管理队伍等。

对实施垃圾分类的居民的激励

各区县对垃圾分类模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