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101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docx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28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必修3

第2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考情——知考向

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纲

1.群落的结构特征(B)

2.群落的演替(B)

生命观念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的观点

科学思维

构建种间关系的模式图,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

近三年江苏考情

2018年T13(2分);2017年T24(3分)、T26(1分)

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关键点:

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

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2.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

比较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曲线模型

营养关系图

举例

大豆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模型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

光照、温度

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意义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2017·全国卷Ⅱ,31(3)](  )

(2)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Ⅲ,5A)(  )

(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Ⅲ,31

(1)](  )

(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Ⅰ,4B)(  )

(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Ⅱ,31(4)](  )

提示 

(1)√

(2)× 鹰迁入后,蝉的数量减少。

(3)√

(4)× 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5)√

2.深挖教材

(人教版必修3P73资料分析图像拓展)下面是几种种间关系曲线图,请说出每个曲线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类型。

提示 ①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悬殊较大),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互利共生,④表示竞争关系(竞争力相当)。

 结合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1.(2018·南京、盐城一模)(多选)下图表示同一环境中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关系,二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a、b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信息可在物种a、b之间双向传递

C.物种a是植食性动物

D.物种a、b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 由图中存在“此消彼长”现象可知,物种a、b是捕食关系;信息在物种a、b之间可以双向传递;若物种b为植物,则物种a是植食性动物,若物种b为动物,物种a是肉食性动物,所以a不一定是植食性动物;物种b的数量增多,导致物种a的数量增多,物种a的数量增多导致物种b的数量减少,两者相互影响。

答案 BD

2.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

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解析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 D

1.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2.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

 通过群落结构的辨析,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3.(2018·扬州一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无论哪个群落,其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C

4.(2018·淮中、南师附中、海门、天一四校联考)(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

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

解析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植物决定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研究。

答案 BC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过程

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时间

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人教版必修3P78“思考与讨论”改编)

(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提示 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

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提示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通过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1.(2018·江苏卷,13)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答案 D

2.(2018·通、泰、扬、徐、淮、宿二模)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

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

解析 群落演替一般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但也可能因为气候条件不佳使物种丰富度下降。

答案 D

“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围绕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3.(2018·南京、盐城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

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解析 裸岩、火山岩和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地衣和苔藓;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该演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属于植食性动物。

答案 B

4.(2018·苏锡常镇三模)(多选)长白山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所处的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育早期先锋树种常具有传播广、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B.发育过程中,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对光照、营养和水分等环境资源的竞争会加剧

C.发育后期,杨桦林中大多数种类的植物具有较好的耐阴性

D.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变化的现象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ABC

(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

如:

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3)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顶点。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正确区分捕食与种内斗争及竞争与种内斗争的关系

点拨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是一种种间关系,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是一种种内关系,而竞争是异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一种种间关系。

易错点2 正确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种群内生物高低错落有致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易错点3 错将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分布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 高山上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易错点4 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 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

易错点5 错误认为群落演替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

点拨 群落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因为群落演替还受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深度纠错]

1.下面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生物之间不同的种间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表示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呈“S”型增长

B.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

D.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解析 图1表示竞争关系,实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至0,该种群不呈“S”型增长,A错误;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的数量明显多于乙,且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故甲为被捕食者,B正确;图3中两种群个体数呈现同升同降的同步性变化,故图3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元,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答案 A

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和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

解析 温度是造成高山山坡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正确;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段,所以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D正确。

答案 B

3.(2018·镇江一模)某水库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下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一起就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调查甲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D.丙与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是丙与乙的个体数量比值

解析 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食物链,由图可以看出,该食物链为甲→乙→丙,甲为生产者,调查甲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为样方法;乙为消费者,生物群落还应包含分解者;丙与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是丙种群与乙种群同化的能量的比值。

答案 C

随堂·真题&预测

1.(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 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互相抑制,D不合理。

答案 D

2.(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A项,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B项,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项,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D项,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3.(2013·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g·kg-1)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 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

答案 B

4.(2015·江苏卷,22)(多选)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影响该水体中藻种类数和藻浓度的重要因素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度的不同,A正确;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优势藻类蓝藻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其他藻类相对处于竞争劣势,可能导致某些藻类死亡,从而导致藻的种类减少,B错误;在藻类数量相对较多情况下,浮游动物种类数主要和藻的种类数有关,夏季藻种类数最多,因此浮游动物种类也可能最多,C正确;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答案 AC

5.(2020·高考预测)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多样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与群落结构有关

B.由桦树林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属于初生演替

C.竞争的结果大多表现为优胜劣汰,极少表现为相互抑制

D.群落中所有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可构成一个基因库

解析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即动物多样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与群落结构有关,A正确;由桦树林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竞争的结果常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优胜劣汰,C错误;种群中所有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可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

答案 A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

35分钟)

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解析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答案 C

2.下列有关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

C.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地衣等低等生物没有消失,只是不占优势,B错误;弃耕的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多年后才能演替成树林,C正确;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答案 B

3.下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C正确;蝙蝠夜间觅食,既可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白天捕食,D正确。

答案 B

4.(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解析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森林群落中具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C正确;群落中,植物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

答案 B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 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

答案 C

6.右图

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

B.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

C.M、N点物种组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

解析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在不断发生改变,图中M、N点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

答案 C

7.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中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    ,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3)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调节。

解析 

(1)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演替将最终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2)从图可看出,在光照强度较弱时,丙的光合速率较强,说明丙属于在弱光下生长的阴生植物,在光照较强时,三者的光合速率甲>乙>丙,说明最先出现的是丙,后来乙、甲依次出现并且具有较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在垂直结构上从下向上依次为丙乙甲。

(3)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 

(1)森林 次生演替 

(2)丙 丙乙甲 (3)(负)反馈

8.植物

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

如图是某草原放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放牧程度对群落植物净光合速率没有影响

B.禁止放牧是对草场最好的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