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676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识字1神州谣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重点:

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识记字型。

2、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

一艘满载着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小朋友,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2、板书:

识字三,边板书边让同学书空。

二、自主探究,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找同学帮助。

2、去掉拼音读词语。

3、调动同学的生活积累识字。

比方,各地同学可以结合当地地名认识“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银川)、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峡(三峡、刘家峡)”。

再如,通过“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小学”等人名、路名,公园、学校名,认识“民”字。

4、“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中有五个生字,可让同学在读这一句时集中认读和识记。

5、让同学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申—神、勇—涌、鸟—岛、夹—峡、写—与、眠—民、旅—族。

“州、川”的意思可通过对“神州、山川”的大致了解来理解。

6、根据课文内容自编韵语,巩固识字。

如: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7、教师抽查同学自学情况:

换偏旁:

伸——神勇――涌减一减:

写――与

眠――民

加一加:

夹――峡

猜谜语:

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要写的字中涉和平翘舌音的较多,如川(chuān)、州(zhōu)、争(zhēng)、族(zú)。

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与”字是三笔写成,“族”字是左右结构,这些都要提醒同学注意。

(2)观察发现。

相似的字:

川、州。

难写的字:

民、族。

(3)重点讲解。

夕:

撇不宜长,“”的横要短,撇要长。

川:

撇要写成“竖撇”,中竖应稍短,右竖要长。

民:

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12个生字,在田字格正确书写10个生字,并抄写一个词语“泥泞”。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自已收集到的祖国各地的风光,和知识拿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小组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

让同学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

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示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让同学自由说说从每一句三字经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比方,从第一、二句中读出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从第三句中读出宝岛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人民盼望着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从第四句中读出各族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课文的内容只需让同学用自身的话大致说说,不要一句一句地讲解。

中华民族的情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等地理名词,可让同学在课前了解一下,教学时调动同学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身说说,教师也可以适当予以点拨。

3、画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

小组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向全班提出。

4、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

(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

是什么样的?

(3)台湾在哪儿?

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

(4)“各民族”指哪些民族?

我们自身是什么民族的?

以上这些问题你最想了解哪个,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5、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利用多种途径找答案。

明天开一个祖国知识讨论会:

“我来说说我们的祖国”。

在理解和感悟“各民族”时,可结合课后“读读认认”中的图画和词语,让同学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三、实践活动

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

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

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识字2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难点:

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1.出示课件:

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看到了什么?

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

(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

三拼音节,翘舌音;统:

后鼻音。

2、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要求:

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读,一人一句。

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出示课件)

chuán传tǒnɡ统tiē贴窗花大jiē街小xiànɡ巷jì祭sǎo扫赛龙zhōu舟ài艾香满tánɡ堂

qiǎo巧牛lánɡ郎织女月shǎnɡ赏jú菊zhuǎn转眼tuán团圆rè热nao闹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5.齐读儿歌

3、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

分别是什么?

(七个: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

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的具体时间吗?

(出示练习做一做)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号)

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

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

(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

(守岁、贴对联、拜年……)

出示: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

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

(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出示: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

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

出示: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

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出示: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风俗:

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

(合家团圆)

3.拓展:

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出示: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做“重阳”节?

2.重阳节有习俗有哪些?

(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出示: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

5、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接下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个节日来讲)?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6、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识字3“贝”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甲、骨”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等9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漂”。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作用以及字形字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3.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

2.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趣味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大海退潮时的情景。

你去过海边吗?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贝壳图片,简单介绍。

你喜欢它们吗?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和。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听互读。

(2)自由拼读词语。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1)抽读生字。

(2)摘苹果游戏,巩固生字。

(3)学习词语。

(4)将词语放回句子中让学生练读。

5.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3、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读第1自然段,学生自由讨论下列问题。

(1)贝壳是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2)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

(3)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3.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出示第一句话,指名朗读。

贝壳的特点:

漂亮、珍贵(解释“珍贵”的意思。

古时候的人们喜欢把它们当作什么?

(饰品)

(2)出示第二、三句话,举手朗读。

①第二句话告诉了我们贝壳另外的特点是什么?

(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

因为这个特点,所有贝壳被当作(钱币)。

②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与钱财有关)

③除了书上列举的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他贝字旁的字吗?

(学生查字典回答)

3.课堂小结:

说一说,为什么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4、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2.出示课后第3题,学生讨论分析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

铜、镜(金字旁与金属有关)珠宝(王字旁与玉石有关)

3.请你写几个带有金字旁和王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形旁表义的字?

课后大家可以一起小组讨论。

5、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将生字按结构进行归类。

2.出示课件,教师指导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