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5975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docx

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部分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讲义

五大主题要素之(四)地貌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填数码)

(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二、板块分布示意图

(1)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是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据图解释下列现象: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三、地质剖面示意图

(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

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由老到新。

(4)图中A处地形的成因是岩层向上弯曲,受张力作用,易断裂被侵蚀成谷地;B处地形的成因是向斜处岩层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5)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岩石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技巧再强化]

地质剖面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四、河谷发育示意图

(1)A阶段处于河流发育初期,河道呈“

”型,河流侵蚀以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山区。

(2)B、C阶段为河流发育中后期阶段,河流向两侧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宽,河道更加弯曲,河流在

岸侵蚀,

岸堆积,形成槽型河谷。

(3)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时,往往形成冲积扇,在入海口处往往形成三角洲。

1.(2017·天津高考)如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解析:

选B 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图示景观显示的地质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2.(2018·杭州四校联考)如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

A.①B.②

C.④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

A.①B.②

C.④D.⑥

解析:

(1)D 

(2)A 第

(1)题,图中显示,③是来自地幔的岩浆,所以②是岩浆岩;①是风化与侵蚀作用;⑥是沉积作用;⑤是沉积岩;④是变质岩;而煤、石油、天然气存在于沉积岩中。

(2)题,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而表示侵蚀作用的是①。

[知能再温故]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

 

知识点

(二)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016·北京高考)如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4.(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

C.3D.4

解析:

(1)B 

(2)B 第

(1)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

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

(2)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

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

[知能再温故]

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

(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3.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1)开挖隧道、油气井→多选址在岩层向上弯曲处(背斜)。

(2)开挖水井→多选址在岩层向下弯曲处(向斜)。

(3)地表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处。

5.

浙江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山上岩石有的有气孔,有的有流纹,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

如图示意雁荡山的局部景观,读图完成

(1)~

(2)题。

(1)雁荡山岩石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D.流水沉积

(2)图中所示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可能为(  )

A.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

解析:

(1)C 

(2)A 第

(1)题,依据材料信息“山上岩石有的有气孔,有的有流纹”可知,雁荡山的岩石属于岩浆岩,因此可确定该山体岩石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岩浆活动。

选C。

(2)题,读图可知,图中山体陡峭,山峰独立。

依据材料可知,雁荡山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故图示景观最可能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选A。

6.(2019届高三·孝感调研)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

A.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

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D.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2)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

C.西北风D.东北风

解析:

(1)B 

(2)C 第

(1)题,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因湖泊所在地为低处,周围即应为高处),由此可知图示湖泊为内流湖,湖泊与河流附近,水源较多,丙应是草甸。

乙距离河湖较远,水分较少,应是半固定沙漠。

甲距水源最远,缺少植被保护,可能是流动沙丘。

按距湖泊由近及远排序为草甸(丙)—半固定沙丘(乙)—移动沙丘(甲)。

选B正确。

(2)题,图示草甸分布范围不均,在湖泊东南部分布较为宽广,说明此方向受湖泊水汽影响较大;在湖泊西北部范围较狭小,说明受水汽影响较小;风由西北吹向东南。

选项C正确。

[知能再温故]

1.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典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主要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主要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

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等

7.(2015·广东高考)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解析:

选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8.(2017·海南高考)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

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

(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B.避灾

C.采光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1)A 

(2)B (3)C 第

(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

(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知能再温故]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是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主要是因为地势平坦,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2)山区和高原上的聚落多分布于山间谷地中。

(3)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线路走向

山区线路一般选址在山谷地带,经过山地时多呈“之”字形弯曲;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少,较为平直

线网密度

山区密度小,平原密度大

[基础全面自检]自查短板,为第Ⅱ课时锁定努力方向

(2018·安徽四校模拟)徐霞客曾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到腾冲,亲自登上打鹰火山,发现“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

如图为打鹰火山地质剖面图。

据此回答1~2题。

1.“山顶之石”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1质地致密且密度较大

B.火山形成前此地为向斜构造

C.在岩石2中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

D.石灰岩c的形成时间早于石灰岩d

解析:

1.B 2.D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山顶之石”属于岩浆岩,但岩浆岩又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根据“山顶之石”的颜色(赭赤,指红褐色)、密度(质轻浮)、外观(状如蜂房)可知,“山顶之石”属于喷出岩。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岩石1为喷出岩,质轻浮,密度较小,排除A;火山形成前,此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排除B;岩石2紧邻岩浆岩,属于变质岩,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排除C;在背斜构造里,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因此石灰岩c的形成时间早于石灰岩d,故选D。

(2018·淄博摸底)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如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海退 海进 海进B.海进 海进 海退

C.海进 海退 海退D.海退 海退 海进

4.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是(  )

A.沿海陆地被淹没

B.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咸潮危害减轻

解析:

3.D 4.A 第3题,由材料中岩层形成与海水深浅的条件关系可知,图中①岩层形成时是深海环境,②岩层形成时海水变浅,说明是海退;③岩层是陆相沉积,该过程仍表示海退;④岩层是浅海环境,说明海进。

所以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海退、海退、海进。

第4题,③→④时期是海进,海岸线移向陆地,与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沿海陆地被淹没,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和咸潮危害加重。

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完成5~6题。

5.该地地形成因是(  )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山D.背斜成谷

6.形成图示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D.沉积作用

解析:

5.A 6.C 第5题,根据图例所给的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为背斜。

再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及数值变化可知该地为山地。

选A。

第6题,地质构造中背斜山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隆起而形成的。

选C。

(2019届高三·惠州调研)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

如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回答7~9题。

7.与乙时期相比,甲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B.来沙量少

C.盐度高D.水位低

8.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外海推移B.高度降低

C.外坡受侵蚀D.体积增大

9.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

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

解析:

7.A 8.C 9.D 第7题,从图中水深和泥沙沉积相对于外海的位置看,甲时期河口区径流量较大。

第8题,拦门沙外坡受海浪侵蚀。

第9题,拦门沙阻塞河道,不利于泄沙排洪。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形,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宜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11.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原因可能是(  )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10.D 11.C 第10题,图中显示丁聚落位于河流下游,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D正确;甲聚落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小、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城市发展不是最快的,A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B错误;同理,也不能判断丙聚落形成是否最早,C错误。

选D。

第11题,图示A河流连接湖泊和干流,若该河流定期改向,说明湖泊和河流的补给关系定期改变,即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定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两地之间的地势较为平坦,可以实现河流与湖泊的水量互补。

选C。

考点

(一) 着眼于“综合思维”,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典题示例]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

(1)~

(2)题。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

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

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地质构造部位相同,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

(2)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对。

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错。

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

[答案] 

(1)D 

(2)A

[考点师说]

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M处)还是背斜(如图1N处);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对点训练]

1.(2018·北京高考)如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选C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如图示意某地区河谷剖面。

读图完成2~3题。

2.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3.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  )

A.①处地层受变质作用明显

B.②处地层年龄最老

C.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D.④处地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解析:

2.A 3.B 第2题,读图可知,甲河岸有泥沙的沉积,说明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乙河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且甲河岸位于北岸,排除B、C项;结合选项中的图示,河流的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故甲应该位于凸岸,排除D项;故A项正确。

第3题,①处为沉积岩,没有岩浆活动,不会受到变质作用;②处岩层位于①②③④地层的最底部,说明形成时间最早,岩层最老;③处为沉积岩被侵蚀后,后来新物质重新堆积而成;④处原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河流,之后河流沉积物重新堆积而成,没有发生地壳运动。

考点

(二) 着眼于“综合思维”,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典题示例]

(2018·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

(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解析] 第

(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

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

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

(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故选A。

第(3)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答案] 

(1)A 

(2)A (3)D

[考点师说]

1.利用地质作用原理和规律突破地理思维

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

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

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对点训练]

如图为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先地壳抬升,后流水侵蚀

B.先地壳下降,后流水侵蚀

C.先流水沉积,后地壳抬升

D.先流水沉积,后地壳下降

2.图中(  )

A.一级阶地比二级阶地形成早

B.河谷不断变窄变深

C.阶地适于建设大型港口

D.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解析:

1.C 2.D 第1题,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这种因构造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