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5250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9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考试必备 心理学原理.docx

教师考试必备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

绪论

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骨相学”、“手相学”、“颅相学”。

其实,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在它自身发展的曲折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下面的特点:

(一)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人们称之为“边缘学科”、“中间学科”或者是“双边科学”。

所以,要正确理解心理与人脑的关系,就必须从自然科学方面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要弄清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还必须从社会科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2000年以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之中,没有脱离哲学的怀抱。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西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则成了近代心理学的开端,一般都把冯特称为心理科学的鼻祖,是心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学习心理学的必要性

1)心理学将是新兴的带头学科(从科学发展方向上看)。

人的智慧能力创造出射电望远镜、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

但是,却不能控制和调节人类自身活动。

翻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人们认识的对象有如下的规律:

从对象的空间上看,是由远到近的;从对象的结构上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从对象的形体上看,是由宏观到微观的;从对象的性质上看,是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的;从对象的范围上看,是由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的。

具体的说科学发展的顺序是:

先是天文学、后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无生命的科学、后来才是有生命的生物学、最后是研究人自身的心理科学。

2)学习心理学的必要性:

心理学是当前的应用科学(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上看)。

心理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工农商学兵”都离不开心理科学的应用。

3)心理学是当好人民教师的必修课(从人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上看)。

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着光荣的称号:

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辛勤的园丁;手执金钥匙的人等,要不辜负以上的称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至少要具备以下三条标准:

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的修养。

国内心理学发展概况: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我国科学历史上出现,则是晚近的事情。

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1840——1949年这是产生心理科学的萌芽阶段。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解放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各种科学也都打上这个烙印,心理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侵入中国时一起进来的,当然,这与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和近代文明文化的运动是分不开的。

但是大多数是原封不动地把资产阶级的东西照搬进来,而且是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服务的,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只有在解放后才有建立的可能。

2、1949——1958年这是心理科学刚初步发展又误歧途阶段。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政治条件。

但是,到了1958年,这种学习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势头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当时在心理学界进行了一次批判运动,完全否定了解放以来的心理学的成就。

3、1958——1965年这是心理学恢复、繁荣、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1958年的所谓“批判”运动,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愤慨,于是在1959年后,各地学校和报刊在心理学领域中重新恢复了“百家争鸣”的讨论,从此,为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4、1966年——现在这阶段是心理学从近于毁灭再度走向繁荣、昌盛阶段。

文化大革命中,心理学被宣布为伪科学。

在实现四化的进程中心理学再度走向繁荣昌盛。

各级师范学院普遍开设了心理学的课程;并成立了各级教育科学的研究机构;普及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恢复和建立的各级省市心理学会。

国外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建立庞大的研究队伍、重视高等教育、智力开发、心理测验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考虑到化学把物质分解成各种元素,那么心理学应该也可以同样地通过实验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

根据这一思路,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Structuralism)。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

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Deway,1859~1962)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展开了激烈的学派之争,两者都主张研究意识,争论的焦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结构,还是研究意识的功能。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因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述两个学派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题。

相持了几十年后,当另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出现后,这两个学派都日渐衰落下去。

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学派盛极一时,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这是因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是能够重复的,而心理带有主观的性质,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重复,这样就不如把心理看作是一个黑箱,我们不必去管里面装了什么和如何活动,只需要知道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了。

在剌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于是,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公式(S一R)来表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行为主义从20世纪20年代兴起,一直流行到50年代才逐渐衰落。

但是它的影响深远,不仅其客观研究方法得到了肯定,而且在当前的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的方法仍占有重要地位。

4、格式塔心理学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德国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心理学派别,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Cestaltpsychology),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Max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Koffka,1886~1941)、苛勒(WolfgangKohler,1886~1941)等人,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

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作为一种学派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这一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对其谈话做出分析,找出其疾病的根源。

他还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它们常常是一些由于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的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因为种种原因长时期被压抑着处在被觉知的意识下层,形成下意识,但对于意识仍然发生影响。

这些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过长期的批判。

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然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目前,有些精神分析的概念,如无意识、下意识、自我等也都已经渗入到心理学主流之中。

6、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出于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不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Mash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行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自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重要特性。

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

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7、认知心理学

到20世纪中期以后,认知心理学产生,并比较稳定地向前发展直至现在。

认知心理学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以发展。

比如它既吸收了"格式塔"的整体观,把人脑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同时对行为主义的"剌激-反应"、强化理论也予以承认。

认知心理学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maget,1896~1980),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但是,认知心理学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

一方面,20世纪中期以后,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这构成了推动认知心理学产生的重要外部动力;另一方面,自从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以来,实验室的心理实验逐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记忆研究方面,发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所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作为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思考题: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

2、为什么说心理学是当好人民教师的必修课?

3、从科学发展方向上看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试析心理学的流派。

 

第一章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有心理的内容与形式两个侧面,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心理的形式

心理内容是:

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的本身

心理形式是:

心理映象存在的方式、组织和结构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不研究心理的内容而要研究心理的形式,主要的原因是:

1、心理的内容是无法穷尽的。

探索人有那些心理内容就等于研究外界有多少事物;

2、心理才内容是千变万化的,因人而异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3、心理的内容不能揭示心理活动规律。

只有暂时抛开心理的内容而去研究心理的形式,才有可能真正地揭示心理活动规律,并依据心理形式来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当然,研究心理形式也可以了解心理的内容。

心理活动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综上所述: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以及实践中经常发生的认识活动,称为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人正是通过这种认识过程,才能感知当前、回忆过去、预测未来,这就是人们在头脑中经常所形成的过去的客观事物;当前的感知的客观事物以及未来思维想象着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情感过程的产生:

情感的产生与“动力定型”有关;情感的产生与气候、环境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有关;情感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主观需要关系的一种反映。

客观事物本身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只有与人们主观需要相联系的时候才会产生情感

意志过程:

是自觉地提出目标,积极地制定行动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的行动。

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事物。

它表现在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之中。

并且同克服困难相联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只不过为了研究的方便才划分不同的组成部分。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三者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个性心理:

心理活动过程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人所共同具有的。

但是,这一每个人的共同具有的心理过程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需要: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动机:

是指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兴趣: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倾向、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不同于个性倾向性,因为个性倾向性是在同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而个性心理特征则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要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

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的动力特点的综合。

性格:

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点。

个性心理的形成:

个性心理特征诸因素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大脑,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环境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心理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正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遗传素质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前提;环境和教育对个性心理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社会实践对个性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个性心理与心理活动过程的关系:

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活动过程形成的。

因为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没有对现实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便无法形成;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活动过程,并且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机制;

个性心理的形成及其机制;论证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辨证统一关系;从而揭示人在实践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实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心理学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论据;心理学所提供的原理是人们接受唯物主义;心理科学是同一切宗教迷信,各种唯心主义思想作斗争的有利武器;心理学的研究也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根据。

2)实践意义:

它对于一切社会实践领域都是必要的,因为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实现的。

因此心理学的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自我教育;有助于生产劳动;有助于医疗;有助于各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人的心理具有的特点:

可知性、复杂性、恒常性、隐蔽性

心理学的原则:

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和反映事物,不能根据研究者的任何主观臆断和任意附加来猜测人的心理。

实践性原则:

心理活动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实践中能动的反映。

因此,必须从人的活动和行动中去研究,既不但要看其怎样说而更主要的要看其如何行。

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人的行为表现的客观观察、分析和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师了解、研究学生心理活动最常用、最适用的方法,贵在深入、细致、长期、系统。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有计划的控制或变更实验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作品分析法:

通过对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进行分析,从而判定一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方法。

笔迹与性格。

笔迹心理学: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书写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个性心理学、文字学、书法学等多种知识。

笔迹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与双手是息息相通的,书写运动像体态语言一样是一个人个性和心态的自然流露。

研究笔迹与个性、笔迹与心态关系的学科称作笔迹心理学,它是笔迹分析的理论基础。

笔迹分析与笔迹鉴定不同,笔迹鉴定是判断某些字是否为某人所写,而笔迹分析是通过笔迹洞察书写者的个性特点(气质、性格、能力等)及书写时的心理状态(情绪、注意、疲劳等),前者主要用于缉拿罪犯,而后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天地。

现代笔迹心理学发端于意大利和法国,宏扬于德国。

对笔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法国心理学家勒森的人格类型理论等。

笔迹学家运用上述心理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手段,辨认出西方字母文字笔迹中同书写者个性和心态有关的300多种特征,如压力、速度、大小、方向、布局、形式、连续性、动势、自由符号等。

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便揭示了千姿百态的心性差异,

个案法:

对一个人(或某些)被试在较长时间里,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连续进行研究心理特点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

通过问卷和答题,从而制订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方法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对象都包括哪些?

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心理的形式与内容?

3、心理学基本任务是什么?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具有哪些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什么是观察法、实验法、作品分析法?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心理观把心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是不依赖脑而独立存在的。

(一)灵魂说

(二)气体说

心理是一种气体,气体存在于人体,人就有心理活动,没有气体,心理活动就停止。

(三)心脏说

产生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古代唯物论者往往把心脏当作心理与精神的器官。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世界的一切本源都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指导进行研究,才能对人的心理实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心理下的定义是: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生物的反映形式、心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二)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

(三)从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上看,心理活动与脑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

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

所谓反映: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广义地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属性。

作为心理的反映形式的出现,不是在植物界,而是在动物界,动物心理的演化和发展为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反映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动物心理的演化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感觉阶段(节足动物)

这是心理现象演化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动物能形成对信号刺激物的稳定反映,但是它们所反映的仍然是个别的刺激物或者是刺激物的个别属性。

第三节反映是物质的普通属性

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在这一阶段,动物不仅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产生反映,而且对刺激物的整体属性也能产生反映。

所以,知觉阶段的脊椎动物的心理活动,已经进入了新的水平,有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已经接近于“智力的表现”。

3、思维的萌芽阶段(灵长类)

在高等的脊椎动物中的灵长类,心理水平进入了思维的初始阶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用和“制造”简单的工具。

但是,人与动物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不会“保存”工具,它们的工具产生于直接动作过程之后便失去意义。

总结:

动物心理的长期发展为人的心理产生提供了生物学前提,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人的心理的史前阶段,人的心理是物质反映的最高产物。

第四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所谓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改造了的自然;社会生活三个方面

从心理产生的方式来看,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可以在客观世界的事物中找到它的源泉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映象的形式存在于脑中。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并不是对心理客观性的否定,正是由于人们心理的主观性,才使人们的心理更加丰富多彩

三、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科学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实践活动是人心理产生的基础;2)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得以发展的条件

第五节意识与自我意识

一、意识的涵义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意识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意识与各种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意识的特征

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

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

青年问: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说:

“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

把自己当成别人。

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

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

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是:

把自己当做自己。

”青年问道:

“如何理解把自己当自己,如何将四句话统一起来?

”智者说:

“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

作业

1.举例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