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887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长江或黄河为主题。

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热爱长江与黄河,更要保护长江与黄河,让母亲河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

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听《长江之歌》。

3、说说听完歌曲后的感受。

4、师总结: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

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1、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逐句读,注意从音准、停顿引导学生读通每个句子。

(3)同桌对读,读通句子。

(4)指名分小节读,教师相机指导。

2、再读课文,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1)自由读。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2)交流: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      

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的,第二个分句要读得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的。

(3)“情怀”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读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学生回答后出示: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师:

这两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歌颂了长江所起的巨大作用。

(“哺育各族儿女”: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2、长江源远流长,滋润两岸,让我们带着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读最后一句诗。

3、齐读整节诗,小结。

第一节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她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导入新课。

二、精读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讲什么。

这一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

   

2、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3、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5、指导朗读第二节。

三、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练习背诵。

五、拓展课外,升华情感。

朗诵课外查找到的赞美长江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三峡的秋天,现在谁能来回忆一下,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

学生交流:

成熟的气息板书:

成熟

过渡:

三峡的秋天处处散发出成熟的气息,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三峡成熟的秋色中。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

是呀,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

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学生交流:

(板书:

时间顺序,从早晨、中午、下午到夜。

过渡: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

1、学习第二自然段,自读,想一想,三峡的早晨在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

(露水闪耀,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

相机板书:

新鲜

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充满着秋天的明丽)相机板书:

明丽

一起来感受一下新鲜的早晨。

出示图片

这么新鲜明丽的早晨,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它,一起来试试,好吗?

过渡: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给三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2学习第三自然段,谁领着大家一起来感受三峡的中午?

指名读。

阳光这位神奇的魔术师让三峡变得怎样了呢?

学生交流:

(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

板书:

热烈

长江像金鳞巨蟒,翻滚、呼啸着,奔腾流去,相机板书:

奔腾

谁来读一读?

读出长江咆哮奔腾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过渡:

时光慢慢流逝,太阳渐渐西斜,引读第四自然段。

“下午……

3、谁来跟大家说说下午的三峡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

(雾升起来了,变得朦胧;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是呀,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美丽。

(板书:

朦胧)此时的长江变得平静而明亮。

(板书:

明亮)

长江怎么会像一条明亮的带子?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指名读。

我们请女同学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黄昏的美丽。

过渡:

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

4、(出示句子)自读第五、第六自然段,想一想:

三峡的夜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

划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在边上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峡的夜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学生交流

(1)幽静(相机板书:

幽静)(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沉沉欲睡。

)找出句子,“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再找出句子:

“只有…………轻轻地摇曳。

”引读刚刚还是沉沉欲睡的长江,此刻水面却轻轻地摇曳起来。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轻轻摇曳的感觉。

是呀,长江静中有动,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幽雅和宁静,哪些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读出夜的幽静来。

(读第五自然段)

(2)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在你眼前又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学习交流第六自然段:

(月光特别亮)从哪里体会到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从山上挂下来”。

怎么会对比得这么异常明显?

(山是墨一般的黑,中秋的月光清冽,一直泻到江面,像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锦)

从这个“泻“字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山高而陡,月光清冽)

这里把清冽的月光比作—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比作——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谁能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

月是特别的亮,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学生交流:

“起初,只能……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月是这么亮,难怪会和山的阴影对比得这么明显。

沉浸在这样的月色中,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是呀,清冽的月光美得令人神往,让人遐想连篇,让人感受到它的神秘莫测。

相机板书:

神秘

我们的女同学是最喜欢这样的月光了,现在就请你们来读一读第六小节,好吗?

群山如墨一般,月光如飞瀑凌空,而这一天,正是——中秋。

难怪作者对这样的夜早就心生期盼了。

你能体会到吗?

(第五自然段:

夜,终于来了。

)更何况三峡的明月上来得又那么迟,(红线划出: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

)所以作者写:

夜——终于来了。

把这句话一起再来读一读。

三、拓展练笔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三峡一天的美景。

在你眼里,三峡的一天是怎样的?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都感受很深。

是呀,(根据板书复述)三峡有时如小诗,新鲜而明丽;有时如巨蟒,活跃而热烈;有时如仙女,朦胧而又明亮;有时又如画卷,幽静而神秘,真是气象万千,美仑美奂。

(板书:

气象万千)

古往今来,多少人赞美过三峡,为三峡迷人的景色而倾倒。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0页的插图,为它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好吗?

学生写句子,交流(这个赞美三峡的舞台就交给你们展示了!

总结:

三峡的美在同学们的笔下也是多姿多彩的。

是呀,三峡是奇丽的,三峡是神秘的,三峡是多姿多彩的……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另外读一读老师推荐的另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的美文——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板书设计:

新鲜明丽

活跃热烈

三峡之秋朦胧明亮气象万千

(成熟)幽静神秘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凉州词: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

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

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士兵的怀想之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背诵《凉州词》

1、名背诵。

2、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浪淘沙:

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直上银河:

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牵牛、织女:

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初读课文。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3、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夹杂着泥沙奔腾万里汹涌而来。

自它从天涯处发源开始,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巨浪淘洗和颠簸。

如今它又浩浩荡荡直上银河而去,河舟里的乘客有幸能同它一起到达牛郎织女的家。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的精神。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四、小结。

五、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描写黄河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景以及对两岸的恩泽,作者在抒发热爱黄河之情的同时,警醒人们要爱惜黄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诗二首》。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篇文章,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无私和博爱。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

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

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

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

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汩汩gǔ北麓lù湍急tuān穿梭suō塑造sù枢纽shū气势磅礴pángbó沟壑hè步履lǚ积淀diàn清澈chè繁衍yǎn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是写黄河流域的著名景观——刘家峡。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课文按照黄河发源地、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处的空间顺序来展示黄河的气势和美景。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唤起学生保护黄河,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抓住比喻句和排比句来体会。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三、课外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最后的淇淇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写白鳍豚濒于灭绝的现实,告诉人们要保护长江,保护环境,要有危机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淇淇”的艰难生活经历。

2、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3、引发人们对长江流域环境问题的深深思索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一、导入:

长江水域遭受严重污染,导致许多生物生存危机,白鳍豚就是其中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介绍白鳍豚的文章。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1980年1月11日,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城陵矶捕到了这只体重36.5千克、体长1.45米的雄性幼豚,取名为“淇淇”。

 补充资料:

2002年,7月4日,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去世,人们了解白鳍豚的生活的这一窗口就这样关闭了。

“淇淇”由人类成功是养了22年,是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4头淡水鲸类之一。

去世前,“淇淇”已体长2.07米,重达98.5千克,约25岁,在淡水鲸类已属老龄,相当于人的70岁高龄。

2.交流字词

 微薄bó白媪ǎo孑遗jié趋势qū树蕨jué庇护bì

 弥补mí奢望shē容纳nà

3、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用许多方法来介绍“淇淇”,你能找出来吗?

并说说它的作用。

文章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警醒世人:

要建立一种危机意识,保护白鳍豚,保护长江,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2)对白鳍豚这样的孑遗生物造成生存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和乱捕滥捞。

(3)如果白鳍豚灭绝了,那么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4)为了保护仅存的这些白鳍豚,你认为长江流域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自然地理环境?

(5)除了白鳍豚之外,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濒危动物?

你想为它们做点什么?

三、展开联想

据有关报道,“淇淇”已经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写一写“孤独的淇淇”。

综合活动

教材分析

这次综合活动,主要是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第一步:

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

第二步:

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

2.认真练习。

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

(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

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

第三步:

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

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

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