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3371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docx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三、名词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太平洋战争、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这里我想重点讲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

首先来讲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即使当时国力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

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

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

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

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的存在。

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1] 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1] ,试图赶敌下海。

“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1] 。

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

再加上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

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

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2]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8个集团军又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

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13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10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

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

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他表示只要我们在上海继续顶下去,相信“九国公约”国家会出面制裁日本,此时此刻还在做梦。

白崇禧告诉他,前方将士听到日军登陆消息后人心惶惶,有的部队已经出现混乱,大有控制不住之趋势,再不撤退60万人只有白白等死了。

于是蒋介石不再坚持,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又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

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

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

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再来讲讲武汉会战(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

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保卫战)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

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

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10万人。

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

[2] 

为了进行武汉作战,日军大本营在华中地区集中14个师的兵力。

直接参加武汉作战的是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的兵力,约25万余人,以及海军第3舰队、航空兵团等,共有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

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波田支队在瑞昌东北登岸,遭守军第3集团军阻击。

20日,日军第9师投入战斗,协同波田支队合击瑞昌。

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

日军先后占领码头和富池口。

由于守军增调4个军加强防御,双方在大冶、阳新地区形成对峙。

日军第27师经月余进攻,占领箬溪,向咸宁进犯。

第101师渡过鄱阳湖,向德安地区的第1兵团进攻,双方成胶着状态。

10月上旬,第1兵团抽调三个军在德安西北万家岭实施反击,一举歼灭日军约4个团。

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沿长江北岸地区进攻,攻占黄梅后继续西进。

9月中旬,日军占领广济、武穴后,围攻田家镇要塞。

第4兵团一个军固守要塞,三个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奋战旬余,伤亡甚重,29日要塞失守。

日军攻占浠水,直逼武汉。

日军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地区进攻,8月下旬从合肥出发,分别占领六安、霍山后,向固始、叶家集(今叶集)方向进攻。

商城失守后,守军退守大别山各要隘,双方激战月余。

日军第10师攻占固始后,在春河集、潢川一带遭第59军顽强抵抗,又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军阻击,后得第3师增援,占领信阳,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日军波田支队占领葛店,准备进攻武昌。

日军第9师攻占贺胜桥,切断了粤汉线。

日军第27师配合第9师向粤汉线推进,27日占领桃林镇。

至此,武汉已被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

为保存军力以利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军委会于10月24日下令放弃武汉,撤退武汉地区部队。

日军第6师26日占领汉口。

波田支队同日占领武昌。

27日,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

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

武汉保卫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3] 。

此战意义重大。

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3月,李宗仁接受周恩来等的建议,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

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

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

国民政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曾攻克昆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

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

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磨擦”事件。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投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不久,由美国方面提议设立中国战区。

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

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余人。

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陆军第二OO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

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

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三、名词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

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

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

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太平洋战争: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豫湘桂战役:

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于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贯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攻势。

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在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中美空军又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国民党军竟发生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以致美军中一些人对国民党军的抗战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为了使苏联尽早出兵打击中国大陆上的日军,美国罗斯福、竟背着中国与斯大林达成一项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协定:

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豫湘桂作战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